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戴旭《海图腾》虽刺耳但提神

火烧 2010-02-26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戴旭《海图腾》观点引发热议,分析中国被C形包围危机,强调崛起必要性,对比中美科技发展,警示思想麻痹风险。

黑居易:我能体会戴旭内心的焦灼感   

在西方媒体眼里,戴旭已经成为中国军方新一代鹰派代表人物,因为他的很多思想观点发人深省,戳破了西方的许多阴谋诡计;在我看来,戴旭先生是中国军界的一位很有前瞻眼光的战略家。他明察秋毫到了中国的危机,提出耸人听闻的观点和大胆实际的对策,引起国人的广泛共鸣。

2009年是“中国崛起”号角吹得最响的一年。从年头的《中国不高兴》到年尾的《中国站起来》,透视中国的内忧外患,打破西方崇拜的迷信,一直都是知识青年热议的主旋律。戴旭则唱起反调,惊呼“包围中国的阴谋大弧线正在形成,中国被C形包围”。他认为中国国力“被强大”是误国误民,因此才急切地呼吁中国的航空母舰早日出海,提高中国军力,保障中国的海防和海外利益。这三本书基调看似不同,实则一致。因为认识到自身的脆弱,所以才倍感“必须崛起”的万分焦灼感。因为焦灼,不免有点歇斯底里的尖叫。

可是,有人自我感觉良好,并未体会到焦灼感。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志勤先生在《环球时报》撰文《我们不必害怕C形包围》,指出“把我们的危险说得严重些也许不是坏事,但也无需因此引起不必要的惊慌。”他回顾历史认为,上世纪70年代,中国曾经面临过更严重的U形、O形包围,而且“美苏曾在中国的顶空布下了“天罗地网”,用先进的定位卫星间谍系统对中国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视”。

诚然,中国政治家顶住压力,曾从被美苏包围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守着历史的辉煌当饭吃,更不应该通过纵比的方式寻求自我安慰、沾沾自喜。横向来比较,中美之间的等距正在拉大,而不是缩小。环视西方,科技实力、国防工业、信息技术无不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而我们的GDP就像汽车油表一样飞快地跳动,不是令人欣慰的存油或者财富积累,而是令人心痛的耗油、财富浪费。以房地产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国民经济,过分依赖西方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造成贫富分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极其脆弱的,可能将民众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尤其可怕的是,“一切向西方看齐”已经深入人心,不假思索地掳走了许多中国人的魂魄。时代在变,我们的精气神也在变,变得更加萎靡不堪。一些在媒体上呼风唤雨的精英人士,自投西方怀抱,蒙蔽许多真实信息,遮蔽普通民众的心灵,制造了其乐融融的假象。自我感觉很好很强大,思想意识的麻痹,才是最大的危险。

以前,我们还能勉力应对U形、O形包围,今天是否能游刃有余地应对C形包围呢? 当国家发展战略三十年一小变、五十年一大变,不断地推倒重来,不断地洗牌重组,何谈国强民富?我能体会戴旭内心的焦灼感。戴旭的发问和质疑,虽然刺耳,但能提神。

 本文发表于2月8日《长江商报》B14版 《虽刺耳,但提神》,有删改。与《“600年来无人懂海军”》的戴旭专访相配合   版面的地址: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pdf/20102733387655827.pdf

更多书评时评请参看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ijuyi200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