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最新解读兼谈《弟子规》进课堂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训蒙文》后经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按《三字经》的方式写成,三字一句,全文360句,两句一规矩,即170多条规矩,这170多条规矩对当时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内容大多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在新中国成立前特别是辛亥革命前的200多年间,一直用作儿童识字、启蒙读本,类似于今天幼儿园的启蒙读本或小学一年级的识字读本,对100多年前读得起书的幼儿们来说,影响很大,甚至影响他们中很多人的一生。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通常95%以上的人是文盲,文字仅掌握在贵族、地主、官僚等统治阶级的手中,孔子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书读得好了就可以更好地统治人民,但不能让人民都来读书,那样就不好统治了。因此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都特别注意对文字、知识的垄断。他们绝不去搞免费或低价的大众教育。读书大多只是有钱人家孩子的事,也有穷人设法读书,他们读书的目的是大多是为了改变自身的经济、政治等地位。“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很多穷人家孩子读书的动力。因此《弟子规》中的所谓弟子,并不是指所有的男孩子、女孩子,而是特指能上得起学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长大后可以继承家里的财富或官位,或当官发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80%以上的人是文盲,一个字不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仅占全国人口的5%左右。1949-197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举世公认的成就,得到所有国家及联合国的充分肯定。1976年,中国的小学入学率达到96%,在所有国家中几乎排名第一。中国的文盲率也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几乎最低。至1980年初,小学、初中、高中仍基本免费。那时虽然能上大学的人不多,但大学不但免费,甚至还发补助,毕业都有工作。现在中国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前上大学都是免费加补助然后分配工作。那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总量虽然不大,教学条件也不如现在,但投入的比例比现在要高得多。“希望工程”、“知识改变命运”、“捐资助学”等等五花八门、听上去看上去很好的东西,只是近20年来的事。上不起学、上了学找不到工作也是近10多年来的事。
随着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弟子规》在近10年又重新回来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中有教授专门讲述过《弟子规》,网络上有专门的《弟子规》网站,全国各地也有一些中小学把《弟子规》请进课堂,甚至一些政府机关、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也组织职工、员工来读或让人来讲300多年前幼儿们的识字启蒙读本,这确实有些好笑,历史前进了300多年,难道现在的中学生、成年人还应向300多年前的幼儿们一样来学一学如何守“规”矩?中国人已经够规矩的了,已经够勤劳的了,只要能劳动的人,15-65岁,10亿多人,每天都在劳动,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人能像中国人这般一辈子规规矩矩地劳动的呢?
在网络上能看到的文章,几乎全都在宣传《弟子规》好得很,仿佛依它的170多条“规”矩,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它到底好不好呢,还是来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它到底写了些什么“规”,有哪些“规”值得继承、发展,有哪些“规”需要抛弃、批判。
《弟子规》开头8句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取自《论语.学而》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这篇文章的总叙,类似于题纲或目录。这几句的大意是:《弟子规》这篇文章,是依据孔圣人的教诲写成的。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如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学点别的东西。这段看起来没什么不好的。接着往下看。
入则孝。这一段共56句,主题是“孝”,但主要内容是“顺”,开头几句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即做听话的孩子,孝顺的孩子。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孝顺父母无疑是所有美德中最突出的,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没有中国的孩子们做得好。中国很多孩子从小就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时又天天受课本、老师、媒体、社会等的教育影响,绝大多都能做得到“孝”,也大多能做到“顺”。《弟子规》用了56句来说这个东西,有点老生常谈的感觉,且一些句子如今看来已不合时宜,如“亲有过、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及“丧三年、酒肉绝”。这一段中也有几句很值得学习,如“出必告、返必面、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德有伤、贻亲羞”,即出门或回来时都要跟父母说一声,一些坏事即使很小也不要去做,不要私自藏东西,要注意自己的品德,不要让父母因此蒙羞。
出则弟。这一段有44句。开头几句不错。“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即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那就是对父母的孝顺了。后面的一长段则开始讲别的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这些规矩真吓人。这些“长”,可不仅是父母兄长之类的长,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官长、上司、老板等等之类的“长”,即按官权、金权等等排定的社会秩序。这种尊“长”的结果是,孩子们的创新、挑战精神被扼杀,而只学会逢迎拍马,亦步亦趋,趋炎附势。这与今天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创新、创造等素质教育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谨。这一段68句。主要讲了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如洗漱穿衣饮食等等。这些东西大都是幼儿园之前父母就教过的,幼儿园的老师也教过很多。但这一段还是值得一读。特别是“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些内容是很多父母每天都在教育孩子时说的,但很多学生还是喜欢穿名牌、吃零食、进网吧、玩游戏、抽烟、喝酒、网游等等。
信。这段60句。讲了言谈时该注意的东西,以及应经常反省自身缺点,学习别人的德才,结交品德好的朋友。值得一读。
泛爱众。这段60句。开头部分很不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本段后面的句子中有几句就不那么好了,如“人有私,切莫说;扬人恶,即是恶”,看到丑恶的事情,也不要说,装作没看见,装作不在乎,如果人人都这样,那这世界还会有什么公平和正义,这世界还怎么向前发展,这不正是作恶者最喜欢的事么?“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几句也说明,《弟子规》是写给家里能有婢仆(或现在所谓的保姆、司机、保镖等)的孩子们读的,它所说的泛爱众,不是要让婢仆们过得和自己一样好,而是应对仆人们好一些,这样主人们的地位就可延续得更久一些、更稳一些。
亲仁。这段16句。写得很短。没写出多少东西来。要理解什么是儒家所说的仁,应多读点孔子、孟子、鲁迅、毛泽东等人的书。只有读过真正的经典,才能真正弄明白什么是吃人的“仁”,杀人的“仁”,什么是真正“爱人”的“仁”,救人的“仁”。
余力学文。这段48句。讲了怎么读书。其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说得不错。“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说得非常不错。如今的书店里什么书都有,但真正的好书极少,网络上的文字也多得不可计数,但真正好的东西也极少。还是应多读些古今中外真正的经典,以及当今一些有良知、有正义、有知识的学者写的经济、政治、历史等类的书,多关心些国内、国际大事。
《弟子规》就是以上这些内容。总体感觉它的内容中,多数是好的。但确实也有一些东西,不再适合当今的时代,另有一些东西,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它大力宣扬“孝”、“顺”、“弟”、“爱”、“仁”等,或许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培养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殖民地社会所需要的良民、顺民及心甘情愿、毫无怨言、拼命读书争做奴隶的人,是在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鲁迅所说的“铁屋子”,或提前打好防疫针,提前扎好铁篱笆,不让他们长大后冲出奴役的牢笼。
小时候曾读过《弟子规》、后上过中山大学、现年97岁的中国国民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先生认为,《弟子规》是按神权、君权时代的需要编写的,它把孔孟之道中的仁义诚信、以天下为己任、引导青少年做一个时代英才的道理完全取消了。建设新社会,必须有胸怀大志的英才,‘弟子规式’的畏首畏尾、胸无大志,是绝对行不通的,如果按照《弟子规》教育孩子,只会教出“木头孩子”。
网络上有篇文章,题目是《我们的学校教孩子《弟子规》,美国的学校教《人权宣言》》,文章只有一句话:“以下是弟子规与人权宣言的部分内容,本人不做评论”。对比着读一读,确实很有意思。《弟子规》通篇几乎都在教孩子守规矩,遵守上下尊卑的社会等级秩序,国际秩序,那样社会就和谐了,世界就太平了,就可长治久安了。而《人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二条,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第三条,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第四条,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对比确实不同,特别是《人权宣言》的第四条,更是与《弟子规》不同。
教育不同,结果也似乎不大相同。2011年5月以来,智利100多所中学、大学的数十万十几岁的中学生、大学生们天天罢课,经常上街游行,要求政府提供免费教育,而智利政府投入到教育上的经费按比例算,比中国还要高一些。美国从2011年9月17日以来,许多民众、学生走上街头,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 占领华盛顿(occupy washington),占领全国,要求工作,要求共同富裕,而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根据美国人给中国人指出来的,比美国还厉害得多。以前,当中国还穷的时候,因在平等、自由、人权、教育方面做得比美国好,可以天天指责美国资本家及政府的剥削及人权问题(美国1960年代还在搞种族隔离,即使到了现在,美国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也没有中国妇女的高),美国面对中国的这些指责无话可说。美国大资本家及政府迫于国内、国际压力,只得让利于民、改善人权状况,与中国建交。如今美国及其资本控制的境内外媒体、网站在天天指责中国的人权及社会不公问题。
鲁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等这些伟人,他们小时候也大都读过《弟子规》这些东西,如果他们只读《弟子规》,不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不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华盛顿、林肯、《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人权宣言》、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按《弟子规》规定的那170多条规矩来读书、成长、做事,那他们就不会整天想着救国救民,整天想着革命造反,武装斗争,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无剥削、无压迫、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他们只会是庸人。鲁迅虽然去日本学过医,但只会是个医生。毛泽东家穷一些,出不起国,按他爹的意思,他应成为一个会算账会打官司的识字的农民。周恩来留学归国后,或许会是个不错的国民党官员。朱德则或许会成为个小军阀。那就不会有新中国了。也就不会有今天一大半的中国人的存在了。包括你、我。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独立思考。
《弟子规》全文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