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情境与非革命情境
革命情境与非革命情境:革命这一行动本身会改变我们对于什么是好生活的理解
陆兴华
1-动车翻了,人们还在被往死亡里送;救动车乘客的特警,也正在使钱云会村长倒在车轮下。到处都是一片黑暗,现在的问题是自救和救人,哪里还有功夫和机会闹revolution!
我们掉进这样的非革命情境里:必须无限期推迟解决那个最最主要的关键问题,因为眼前有无比紧迫的实际问题要先解决。搞revolution是应该的,但当前实在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生态、恐怖主义和技术灾难等等。我们急,急到后来就歇斯底里,哪壶不开就提哪壶,最后就会像艺术家徐冰那样,很独创地“去非洲种树”或向世博会献上民工们的血汗也就是烧了反正会重生的火凤凰了;或像我们的民间军事爱好者兼网上民族主义者,自己的小命也要被瞎动车和毒奶粉吞噬,这时却急中生智,要去保卫钓鱼岛和捍卫南沙群岛去了。
2-革命情境:直接解决那个最大的问题,本地的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政治行动者这时的头号任务,不是实用主义地解决本地问题,而是直接冲进他们的未来,依照那最根本的原则,回头快刀斩乱麻地去处理本地问题。所以,真正的政治革命,是不能用它到底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好处,许诺给了我们多少的未来公共产品,来衡量,或者说,不能像我们中国人老要问和中共很愿意开支票地给的那样:那么,革命事后能给我们大多数人带来什么好处呢?
巴迪欧说,革命就是目标本身;而革命这一行动,本身会改变我们对于什么是好生活的理解:我们是带着改善我们的生活的目标,去革命的,但在革命中,我们对于什么才是好生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革命的副产品,不是其最终目标!
过去的革命者老是这样来辩护自己的革命:不破不立,蛋不破,怎么炒蛋?这种伦理辩护,巴迪欧认为是有问题的,小资叫兽们马上反扑过来,说:多少谋杀般的恶行,都是借着革命这一最崇高的名头来执行!他们说,革命和文革不是不应该搞,而是一搞就会乱套,所以,宁愿烂着,先送掉小命,也不能搞(最后就是什么都可以搞,搞女人、搞毒品、搞高铁、搞房产泡沫、搞恋尸虐尸等等,但就是不能搞革命或文革);法国大革命时就有这样的小资了:罗伯斯庇尔说他们是要不带革命的革命,今天的齐泽克给他们做心理分析后说,他们想喝不带咖啡因的咖啡。
3-面对这样的小资的歇斯底里,我们反而应该干脆地重申:革命暴力是解放的目的本身:你不炒蛋,怎么能打破很多个鸡蛋?只有带进来很多的暴力,才能革命。先炒蛋吧,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去打破很多的鸡蛋,在暴力中,革命才有机会。我觉得巴迪欧就是这样来看待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的暴力事件的,先有这样的场景,革命才有了舞台——否则我们永远只是在微博里攻打铁道部了?
4-必须在革命的情境里讨论革命的如何搞。革命用不着创造条件、积累经验、等待时机成熟——这些话列宁和毛泽东都已向我们说过,但今天的知识分子好像是掉进温柔乡里的隔夜新郎了,心里的确是有很多的关怀和决心的,但九点过了,还不能起身——革命被安排到下午茶之后和会见情妇之前去了。
201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