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体化的思考
很多人被城市经济的发展泡沫所眩晕,看不到农村多年徘徊的事实。
单干的好处只有1个:农民是给自己干,所以有积极性。
我小时候在农村,82年分地时,我刚上小学3年。之前,爷爷的议论“都是公家的,地里长草谁去拔,受那累。现在归自己,谁不好好干?”于是产量上升了.
但单干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大工业注定取代手工业一样),分地2、3年,产量就达到极限---他玩命干,亩产1000斤.然后再怎么玩命,也只能这个数了。之后推广技术,再提高点。然后就停滞不前了。---可以讲:这些“红利”在江上台之前就到极限了。
这时,一个机遇又把这个矛盾暂时掩盖下去了---沿海大发展,农民大量外出打工。这些收入的增长,掩盖了农业收入停滞,甚至下降的事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2亿多农民工的打工收入养活着,农村早就破产了!
经过几年,农民收入又到了极限(你让他一年带回1、2万,能;让带回3、5万,不现实嘛)
但政府不是积极的面对,而是采用扬汤止沸的方式:取消全部农业税费;每亩补贴多少钱。这些都会造成农业收入增长,但增长非常有限。也许政策效果当年就达到了极限。
江时代,基本是邓时代的修修补补,能用的全用了。以至于胡时代以来,基本上对三农问题有些束手无策了。----事实上,农民的收入,已经多年徘徊,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下一步怎么走?3条路:
1、继续这样(所谓中国特色),不做任何改革。大部分农民滑入贫困赤贫。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2、让土地彻底私有化,自由流转(象越南、拉美那样)。这样,会产生一些农业富翁和一大批美国式的私人农场,但95%以上的人会失去土地,涌入城市。而房价的高企,使他们没有安家的可能,福利的建设也有个过程。这样,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平民窟。治安问题将格外严重(这点,可参考南非)--想想看:6.5亿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而又买不起房......
3、走“回头路”,农业重新集体合作。可以参考目前7000个农村的模式(当然,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土地集中耕作,为机械化提供了方便(反过来也促进工业的发展:农业机械、钢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去过很多实行集体合作的农庄。成绩有目共睹。从没有任何政策、资金的扶持(事实上,开始一段时间,还受政策“刁难”),发展到今天,生活水平都远高于周边水平。
更搞笑的:单干的典型小冈村,这么多政策、资金扶持,这么多年,还是没富起来!!!!!---有消息说30年来,每人每年大约收到1000元资金的扶持.30年啊.还是没富起来!据说,为了帮小岗村致富,国家甚至修改一条高速公路走向,并在小岗村留个专门的出口.....
集体合作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1、水利等设施有人关心,有人搞了。08年大旱,那些实行集体经济的受灾小很多。就是因为平时水利维护的好。而其他村,农民各干各的,水利无人过问。以至不得不去几公里外挑水.
2、生产物料集中采购,不仅不会买到假、伪,价格也会低很多。这是批发对零售的优势.
3、住房统一规划,原先农田"边界"也可复恳。一下子多出不少地(周家庄乡的经验:约15-20%)
4、产品统一销售,直接对大客户(单干的话,还得被批发商再盘剥一道)
可以想想:成本低、售价高、单产高、面积多。即使不办副业、工业、三产,也会使农民生活提高不少!!!!
而且,这样集体、机械化耕种,能解放出80-90%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再去创造另外的利润(养殖、工业、三产、外出打工)
我是人民公社的坚定拥护者。不错,当年的公社积极性低是一个问题。
但,有病医病。别服毒自尽!想办法提高积极性不就好了?
说到底:当初计划经济/人民公社效率低,是管理问题,还是体制问题?!
只要导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计划经济/国企/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完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但历史是遗憾的。当初,只是简单地一分了之。国企改制,基本上都改到领导腰包了,产生一部分工业寡头;人民公社解散,少数“能人”越来越富,产生一部分农业寡头。
而95%以上的工人和农民呢?依旧是仅仅温饱而已。
这不由让人要问: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要农民解决温饱后,几十年后还是仅仅温饱?!难道是让人民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难道改革仅仅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越来越富,而其他人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穷吗?!
再说说周家庄乡的经验到底有没有推广的价值/可能:
周家庄乡的方法记工分、考核,真正的多劳多得。绝对适合大部分农村。
当然,还可以继续完善。
比如:
1、时间安排上更优化:避免出现有人必须等其他人干完才能干的局面;提高劳动效率
2、集体的性质可以理解为:所有人既是所有者(股东),又是劳动者。这样,全体人员应该得到2部分收益:一部分劳动所得;一部分资本增值所得。
比如:工厂平时定个工资标准。比如500/月。这个是固定的。年底,算出利润,拿出一部分(比如30%)奖励企业的员工(按工分、绩效)。剩下的70%作为利润上缴,由公社进行2次分配:一部分作为年度分红,一部分作为集体积累用于再投资。
比如:年度分红是单纯按工分,还是按工分(劳动所得)+利润分红(这部分可以结合工分,也要照顾未参加劳动的老人、小孩、单干者---他们没用劳动创造利润,但他们的股份创造了利润。---可不可以:外出者那1000/1500免掉,作为这个分红的代价。这样也鼓励人们出去开拓)
可不可以:
创造的利润分成4份:1份作为工分发放,多劳多得;1份作为福利,多出的滚入福利公积金;1份作为股份分红,每人都有(老人小孩都有),平均分配;1份作为企业积累,用于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