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读连环画《治虫》
侵蚀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
——读文革连环画《治虫》
连环画《治虫》,四川省遂宁县红专一小吴时学编,彭县人民制药厂肖天智画,四川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这本连环画描绘了一个收购、销售旧书的老头子,此类人物在连环画中极为少见,而旧书与本人关系又比较密切,因此感到印象深刻,一直想写几句话。
这个收购、销售旧书的老头子,是做为“害虫”的形象出现在画册中的,是个反面人物。他的职业是挑着箩篼走村串巷收购旧书,然后拿到废品站变卖。画册介绍他收到的书籍有旧画报、《历史故事》,还有不知名的线装书,仅仅二三种,当然没有必要的列出那么多。此外,老头子还收购旧书以外的废品,如废轴承、破玩具枪等。也许有人要问:收购、销售旧书的老头怎么会变成“害虫”了呢?
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其一,老头子出身不好,解放前他是一家机械厂的“二老板”,与大老板一起残酷榨取工人的血汗;其人口慈心狠,满口仁义道德,极有欺骗性,被工人称为“钻心虫”。其二,解放后他对新社会不满,曾经暗地里用“小飞蛾”投放在生产队的桃树中,使集体的果实遭受虫灾,有破坏生产的恶行。其三,他把宣扬封建思想如“孔孟之道”的旧书、旧画报等悄悄地拿给小孩子看,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当时正值批林批孔运动,强调“要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他因此被视为妄图使社会主义事业“人变质,桃蛀空”的害虫,遭到群众的揭发批判。连环画的末尾,小孩子举起喷雾器,对着桃虫和趴在地上的老头子,喷射出一股药剂……。此时,老头子躲避不及,急忙双手紧护头颅,显得形容猥琐,狼狈不堪。这当然是编绘者为了突出“治虫”的主题而采用的夸张手法,不可当真。
重读三十年前的连环画《治虫》,不禁感慨社会的剧变和曲折。在农村,生产队早已荡然无存,恢复了几千年来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因此也不存在“破坏集体生产”的罪名。随着对“穷光荣”的声讨和批判,“出身不好”已日见吃香。收购和出售旧书,也成为保存和传播文化的职业,不用担心被指为传播“封资修”的“蛀虫”。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蛀虫”的存在,应当说,这类“蛀虫”的存在乃至要作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这些年来,我们常常听说“国营企业破产”、“工人集体下岗”,“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被蛀空”等等,报纸也常常报道挖出侵吞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贪污腐败分子”……诸如此类,听得人们都神经麻木了。正好说明:侵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蛀虫”不仅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猖獗了。它们巧取豪吞的“理论”和花样可多着呢,时而“转换机制”、时而“抓大放小”、时而“靓女先嫁”,此外还有著名的“冰棒论”、“吐唾沫论”和“烂苹果论”……经过这邦“蛀虫”如此这般的折腾和侵蚀,摆在工农面前的,就是“工人集体下岗”、“国有资产被蛀空”的残酷现实!
2009年4月10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