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选任一把手遭遇困局表明:部分官员是在为自己做官
文革打倒孔家店的所作所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思想造成了很大打击,但把官职大小作为自己事业是否成功的标志这种评价标准对于一个在官场行走的人还是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一个已届退休年龄还处在科级干部职位上的人,面对一个三十多岁已经成为厅级干部的人,心里总是产生的对对方的羡慕与对自己的遗憾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即便在此种官本位的文化背景下,一个地级市一把手,仍然没有人愿意去任职。在令人不解现象的背后,其实只有一个简单的事实:进入圈子的官员不是在为国家做官,不是在为人民群众做官,而只是在为自己做官。
如果从官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习惯方面去考量,官大面子大,而一个地方一把手的面子决非一个其他同级别的官员可比。一个县的一把手的面子已经了不得。这里不能单看级别,厅级干部的面子未必就比一个县的一把手大。更何况是一个地级市的一把手!这个官职足以让其在回到家乡时受到家乡父老以及家乡地方官员的特别尊重。衣锦还乡不论多么封建,但这毕竟仍然是许多官员的梦。然而临汾市的一把手有其特殊性:做不长。如果能够长期保持这个地方的平安,就不仅是在这个位子上衣锦还乡的问题,而且极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不幸的是,没人自信能够保持这个地方长久平安,这个险冒得太大。有人甚至并不把这看作是冒险,而是看作死路一条,没有侥幸。党和人民需要我到什么地方去,我就到什么地方去,这句豪言壮语连带着它蕴含着的敢于负责的精神,一起离我们的某些干部远去了。官职所带来的荣耀本来是与其负担的责任是一体的。官越大越有面子,但也应负更大的责任。在某些官员心中,显然已经把这两者割离了。买西瓜的时候,你很难对商贩说,我只要瓜瓤不要瓜皮,但在做官时,却可以通过对能够选择的条件做出选择而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地方可以只要瓜瓤,何必非得到临汾这个可能只能得到瓜皮的地方来呢?
顺便再来看一下,临汾这个地方是否真地没有回天之术?是否事故就真地只能这么一直发生下去?凭心而论,临汾确实可能存在其特殊性。不挖煤,经济难以持续,挖煤则难保不发生事故且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极大。无论是停止挖煤还是增加挖煤成本以尽量保证生产的安全,阻力都会非常大。这个阻力可能来自煤老板群体,也可能来自某些与此有切身利益的当地官员,如果停止挖煤的话,阻力还可能来自当地群众,因为他们要生存。但对一个一把手来说,最难解决的阻力可能还是来自某些与此有切身利益的官员。一把手的权力说大很大,说不大也不大。手下没人听,被架空了,一把手便只是徙有虚名。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上任之后也只能等着出事免职了。从有关报道来看,这些阻力似乎都存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锯响就有末,放屁就添风。也就是说,只要有心去改变,并且不怕承担责任,即便三年两年不能使该市的安全状况完全改观,但都不会没有任何成效。也许这个地方的问题本身就不是免上一两任一把手就能解决的。如果有几任一把手不怕被免职,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如既往地去改变当地的安全生产状况,相信安全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打算一任一把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太现实。如果真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对当地领导干部大换血,而不能只换一把手。而大面积更换干部,又有个不熟悉当地情况的问题,所以所冒风险也很大。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领导干部被屠杀的可以万计,然而没有人怕过,今天不过就是个免职,居然人人害怕,此情此景,怎能不让群众心寒?
心寒之余,我们也不仅要问,只想着捞好处,只想着自己的面子,连这一点责任也不敢担,这种干部在原来的职位上留着有用吗?党啊,你信得过这样的干部吗?还在其治下的群众,你们信得过这样的干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