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吼声——公平、公正
最后的吼声——公平、公正
——来自复员军官这个老军人部落的共同心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精简,人员分流;厂矿企业关、停、并、转,破产倒闭,转制下岗,退役军官的安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的“国安1993(2)号”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1993政联字(1)号文件的“试行政策”出台了。“试行政策”主旨是“国家不包分配,退役后自谋职业”。既“退役军官自谋职业的试行政策”(以下简称“试行政策” ),在文件中把自谋职业的退役军官指称为——复员军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执行“试行政策”的复员军官的实际探索,同时参考国际惯例和吸取国外的经验,事隔8年的2001年以最高规格形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2001中发(3)号文件”政策正式颁布实施,既“退役军官自谋职业的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 )。 “配套政策”颁布实施后,按理说将执行“试行政策”的自谋职业退役军官覆盖,完成前后政策的衔接,以确保同类政策的连续性,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复员军官问题”了。
结合问题来回顾历史,看看在政策的衔接和连续性上是如何做的。1982年我国颁布离休退休的政策,既国发〔1982〕 62 号,文件规定:49年10月1日以前参加革命的为离休,在此之后的为退休;文件的第六条:“过去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以此几乎覆盖了以前的所有离职、退职休养人员,符合条件的百万干部、职工由退养改办为离休,确保了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此类问题上,总不能借口以“阶段论”、“赶趟论”、“自愿论”等,采取以1982年为界,在此之后的照此执行,在此之前的一律弃之不管,事实已经雄辩的证明了,这种反科学的荒唐透顶的做法,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然而,这种令人费解的行政行为却在2001年退役军官自谋职业的“配套政策” 颁布实施以后真实地发生了,退役军官自谋职业的“配套政策”大门向1993年到2000年的两万三千名“自谋职业” 的“先头部队”或“第一梯队”的退役军官——复员军官关闭了。(2001)中发3号文件的第六十九条“以往有关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复员军官正是“与本办法不一致” 的自谋职业退役军官,应“以本办法为准”实施前后政策接轨才是。然而,由于相关部门不作为和乱作为,使政策的连续性断裂,同样属性、同一类型的自谋职业退役军官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如同轨道断裂、火车脱轨,必然造成惨祸,这惨痛的灾祸全部的砸在了复员军官的身上。十年来,这些曾经多次立功授奖,脱下军装后再次为我国退役军官安置政策改革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老军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军两策”酿成的“两重天”,给复员军官的身心造成了重重“灾难性”的摧残! 复员军官肩上曾经佩戴的军衔是一个军人经过二三十年的拼搏、奋斗而标识其功绩的荣誉所在,到了人生的暮年阶段,具有如此荣誉的老军人,原本可以衣食无忧的安享晚年,然而,就是由于“试行政策”使其坠入暗无天日的深渊!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不是一个正常人所能经历和承受的痛苦和磨难! 复员军官离开部队时已是奔五十、六十的人了,身处“竞争机制”的天下,仍然要鼓起劲来象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一样的状态为糊口而疲惫挣扎!在精简、分流、下岗、下海的社会状况下,上亿农民工劳务大军涌入城镇的就业大潮,几千万下岗职工的谋职洪流,大学生毕业就待业的境况中,一个三十五岁的下岗职工,寻找工作的路子都很窄,对于年老体弱的复员军官来说,找工作那就可想而知了;常常是年轻人不乐意干的脏活累活诸如:勤杂工、搬运工、垃圾清洁工、老保姆、老厨娘、放牧郎、守门员、看墓人等等却是复员军官无奈的选择;例如:15岁就穿上军装的巾帼英雄王春梅,服役期间曾10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3次进京参加空军英模表彰大会,还当选全国第六次妇代会代表,1970年国庆观礼时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她1995年复员时已51岁,也因年龄大而一直失业,后在一家招待所干零活,当“老厨娘”,每月收入不超过300元。现在已年过花甲,身患多病,零活也干不动了,完全失去了生活保障。当年的“花木兰”,今天已成了无人管、无人问、无职业、无收入、无钱看病、衣食无着的“穷老太”;新疆前温泉县武装部部长,靳建军同志,正团上校,复员后因爱人下岗,孩子在上大学,他无法顾及年龄大、身体差的实际情况,为了担起沉重的生活负担,到处给人打工干杂活,08年4月 12日在搬扛货物时,由于过度劳累,引发心肌梗塞,倒在了打工现场,从此告别了人世。
在市场经济时代,向复员军官这样的具有较高荣誉的老军人从事自谋职业,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保护。然而,十年来,“配套政策”的大门始终对复员军官紧闭着。与同类自谋职业老军人的命运相比,毫不夸张的说,是天堂与地狱之比,尽管复员军官拼命挣扎,却始终摆脱不了地狱般命运的枷锁!应有的“住房补贴”丧失了,具有的“退役金”剥夺了,立功受奖补贴没有了,艰苦地区补助失掉了,冬季取暖费也没有了,就是人死了以后的抚恤金、丧葬费也丧失殆尽。在现实生活中,年老体弱的复员军官除了拼命干,还是拼着老命干!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况,几乎是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为了应付日常开支不得不起早贪黑;复员军官退役时所得的那点微薄的“复员费”,十多年来既是不吃不喝的一文不动,随着不断的“通货膨胀”如今捏在手上经历无数次狂贬的面值,也已大大缩水而少的可怜,竟然不及同级官员的年薪甚至是月薪!面对商品商业化的多头支出,仅以社保为例,复员军官被划入社会闲散人员范畴,以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标准,个人承担全额缴费,退役时所得的那点“复员费”全部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收缴,甚至不足以缴费;从军二三十年的退役军官,如今却落得个“一无所有”,成为现代社会的“乞丐” !四川省苍溪县的复员军官谭贵益,曾是西藏军区边防二团军医,中校军衔。他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1996年9月被成都军区授予“除害灭病”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雪国男儿血》一书中以《白衣映衬国防绿》被载入书册。从军二十四年,除其中两年在军校学习外,其余时间都在西藏高原号称生命禁区的边防前线工作,因生活极端地艰苦,长年累月地出入于多种疾病流行的地区,为基层官兵救死扶伤,而他自己却积劳成疾,患上慢性肝病,西藏部队医药条件极差,疗效甚微。后来因“试行政策”而带病走上复员回乡的道路。2005年病情恶化,无钱医治,含冤离开人世,时年五十岁。他的离去为其家人留下十余万元的医疗费债务;2007年9月的一天,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奋斗了20多年的中校复员军官姜凤革,在大连市一处公园满含悲愤的选择了自杀,离开了这个世界!20多年的戎马生涯,什么样的风浪没有经过,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用自己的生命进行了最后的抗争!难道他果真是情愿的离开了吗?不是,他是多么的热爱生活,渴望人生的美好,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他为此而努力、为此而奋斗!从他应征入伍由一名士兵到干部、从排长逐步到团职领导、从少尉一步步晋升为中校;从一个青年他加入了共青团,又从共青团员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多年的戎马生涯,充满了热与爱,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军营.....! 然而,军官复员的道路将他引向了赤贫,并将他一步步推向了死亡!一个中校团职军官就这样的离开了,在当今天下,团职、县级干部自我了断而死亡的不只一个,但是因为贫困而至死的也唯独仅有复员军官了!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丧失了诸多权益的复员军官必然走向极度的赤贫和困苦,由此造成了复员军官家庭的灾难——妻离子散,倾家荡产。陕西渭南复员军官吴东海,1968年入伍,1999年复员,中校,副团,在西藏军区某部队服役32年。仅仅在西藏32年军人的这一履历,其家庭原本完全是一个经济收入丰厚的小家庭,以此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复员使他失去了一切,没有生活来源,无地无房,妻子离他而去,儿子也因他贫困潦倒,埋怨他、数落他、瞧不起他而弃之不管不问。六十多岁的他已经是病魔缠身,精神受到了沉重打击而错乱。在备受煎熬和精神伤痛的挣扎中常常暗自感叹“——苍天、大地,漆黑的长夜何时过去?有生之年我还能不能看到黎明与曙光”?现在他无依无靠,孤独一人租住一间十余平米的民房,靠着社保最底的退休金800余元艰难度日。宁夏的复员军官张风歧,原是吴忠市人武部副团职军官,中校军衔,复员后无住房,为了解决商品住房,他倾其所有,用全部复员费和家庭多年的积蓄买了住房,虽然有了住房,但是家庭生活又没了着落,几经打工,仍然不能维持日常生活,造成夫妻不和而离了婚。他将房子留给妻子和孩子,自己却远走它乡,进入山野为人放羊,寄宿在羊主人家的一间小屋里,惨淡度日。家庭是经历了各种摧残后的复员军官唯一寄托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使这最后的一线希望也泯灭了,复员军官生存的路何在?
在国防一线几乎奋斗了一身的老军人,身患多种疾病,实属最为普遍的情况了,无论那个国家始终是向着军人优先提供医疗保障的。可是对复员军官来说,无论你有多么的功劳卓著,还是你具有什么样的军衔、职务,一律作废。复员军官病魔缠身,无钱医治的悲惨状况,却是十多年来不争的事实。山西复员军官王保印,1978年入伍,1998年复员,原系中国核试验基地89800部队(原8023)正团干部,上校军衔,辐射防护高级工程师,中国核学会会员,中共党员。曾先后参加过15次核试验,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荣获部委级国防科技技术进步重大贡献奖和重要贡献成果奖八项。刚走出军营,放射性职业病就加重并发,经兰州军区总医院检查甲肽蛋白AFP值高出正常值数倍,且持续阳性,初诊为肝癌。倾注所有复员费,又借外债30万元,医治救病。现在,命虽然暂且保住了,但滞留在体内放射性的中长期生物效应所导致的重症职业病仍不断加重,现在整天疲乏无力,昏昏欲睡,走路漂浮不定,已失去工作能力。现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人艰难度日。云南复员军官李永文,生前在昆明军区22分部,担任大理物资站站长职务,正团上校,1970年入伍,1997年退役。复员后靠打工 做零活养家糊口,2008年年龄仅23岁的女儿患病,因无钱救治,离父母而去。李永文自责、内疚加上沉重的生活压力,同年患上了糖尿病迸发症,无钱就医,靠意志肩扛病魔。2010年春节前连下三次病危通知,经大理市全体复员军官共同努力,争取到一点微薄救助,在民政安抚病房进行治疗。因无收入 无医疔保险耽搁了最佳医治阶段,于2010年4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57岁。向这样缺失医疗保障的实例,在复员军官这个群体中实在是太多、太多!
“试行政策”实施到如今有18年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谋职业的复员军官同“犯有严重错误的、刑满释放的、丧失干部条件的”复员军官混为一类,并置于同一个文件中,原本“功”与“过”是对立的界限极其鲜明,然而就是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却久久得不到澄清,长期以来共和国的这些功臣倍受社会的歧视,使复员军官的诸多权益丧失殆尽,蒙受着天大的冤屈!
由于复员军官个人的生存底线与正当权益损毁,为了维护公平与公正,复员军官被迫走上了漫漫维权上访之路。维权上访从开始的独自上访到三个、五个,直至成百上千,从开始的一两个省市,到各省市的全国行动,事实胜于雄辩,“军官复员”的道路给复员军官的伤害与摧残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个别问题,也不是一些人或少部分人的部分问题,而是全体复员军官每一个人的群体问题!维权、上访、诉求一开始就受到各级机关的打压,2005年4月11日复员军官全国性上访后,就被列入“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公安、国保、信访、驻军、社区“关注”的对象,只要是复员军官上访诉求一律围追堵截,平时还采取监听、监视、监控,并且对其家人及其它社会关系施加压力。更有甚者,对复员军官的上访诉求人员采取传询、扣押、殴打、拘留等野蛮手段予以打压。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复员军官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命运雪上加霜!
遭遇着重重“灾难性”的摧残,“死亡”不断地向复员军官袭来。仅去年一年,复员军官去世的噩耗接二连三。2010年4月30日云南大理复员军官(原昆明军区22分部大理物资站站长,正团,上校军衔)李永文逝世;2010年某月某日甘肃张掖的(原五十五师一六三团团长上校)龚聪慧(陕西人)逝世;2010年11月1日云南昆明(原解放军第43医院,付团,中校军衔)黃金元去逝; 2010年11月6日,四川广安(原西藏山南乃东县武装部副部长,中校军衔)张志伦逝世; 2010年12月4号,(原内蒙古林西县武装部副部长,中校军衔)陈凤春逝世。 “下一个是谁”?“是不是该轮到我了” !残酷的现实在复员军官的内心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命运的抗争发出一次次的呐喊——救救复员军官吧!这呐喊声出自几十年守卫共和国的老卫士之口,实在是撕心裂肺的痛楚!每一个过逝战友的遭遇就是如今还活在这个世上的每一位复员军官命运的缩影!不客气的说,十多年来,复员军官挣扎在死亡线上,能闯过这风风雨雨大变革的光阴,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2005年以来,中央几个部委连续下发了解决复员军官问题的多个文件,督促地方落实执行。复员军官的全部履历都归属于军队,并没有在地方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工作过,将复员军官问题推给地方解决,只能是五花八门地在解困救助的层面踏步,回避了问题的实质,结果是复员军官不满意,地方政府一肚子苦水。解决复员军官问题必须要清源正本,问题出在那里就从那里入手。复员军官是属于“试行政策”与“配套政策”应接轨而没有接轨的受害者,这就是所谓的“复员军官问题”的本质所在。
戎马生涯二三十年的少校、中校、上校,甚至为大校的退役军官,全数的共产党员,置身于国防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临近退休和已经到达退休条件时,再次积极响应总部的号召,顾全大局,减轻国家的安置困难,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奋不顾身地冲向了前方,去迎接祖国最需要、最困难的召唤!复员军官牺牲了自己的政治仕途,奉献了自己的行政岗位,积极地投身于开辟退役军官自谋职业的道路。复员军官走过了人间最为痛苦的一段人生旅途,有多少战友已经告别人世走了,在他们离开的最后一刻仍然祈盼着黎明的到来!如:正团上校李忠孝, 临终嘱咐:“只求一个明确的身份,让我在九泉之下知道共和国没有抛弃我” !又如:副营职少校杨东清,临终时向看望他的战友说:“我是看不到落实政策的那一天了,但我希望我的战友们能落实政策,我在九泉之下为之庆贺” !现如今还在世的复员军官,大多都是近六十、七十的人了,油尽灯枯,人生还有几何?在人生最后的晚年,强烈渴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复员军官问题有一个合理的解决归宿,复员军官这个老军人部落,共同发出最后的吼声——还我公平、还我公正!
全国复员军官
2011.2.1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