滠水农夫:诺贝尔奖不是风向标
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总要在中国热闹一阵子。前几年有莫言,今年又有屠呦呦,和平奖、文学奖、科学奖中国人都得了,似乎是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
其实这个诺奖梦是很值得怀疑的,在一般人的意识里,获得了诺奖就是被世界认可,赶上了世界潮流,可以栖身世界上流扬眉吐气了,说到底还是有一种自卑心理在作祟。这也难怪,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屡受欺凌,也就自觉矮人一等,中国人的自信力丧失得太厉害了,通过诺奖寻回一点自信也在情理之中。可是我们却忘记了,诺奖本身只是西方的标准,而标准从来都是强者制定的,你要获得他的奖,就必然要纳入他的规则。所以我们看到达赖、刘晓波这些人也得了奖,我们能说什么呢!莫言也得了奖,可是惹来众说纷纭,可见,尤其对于像和平奖、文学奖这些不可能不带有严重意识形态的奖项,并非体现真正的公允,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会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有人说,自然科学类奖项相对公正,确实自然科学类奖项标准更具有客观性,也不可能设置双重或多重标准,但即便这些奖项,也不可能概括人类自然科学进步的全貌,而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人类那些伟大的创造必然是凝聚了亿万人的实践和智慧,文学家、科学家不过是把这些实践和智慧加以总结、归纳、升华罢了,没有亿万人提供给文学家、科学家创造的基础原料,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说并非是贬低文学家、科学家,而是要把文学、科学回归到应有的位置。我们不能因为突出个别文学家、科学家给他们以崇高的荣誉而忘记了人民大众的创造,大众文学和大众科学既是文学、科学的本源,也应是文学、科学的发展方向。而我们显然能看到,按照西方的标准,强调的是精英的作用,而没有人民大众的位置,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虚无。我们说在理想的社会里,文学、科学不应该只是少数文学家、科学家的事,而应该成为全体人民的工作和需要,但是由于历史发展阶段所限,我们还是需要文学家、科学家为我们创造,为社会服务。如果仅仅眼睛盯着大奖,而忘记了大奖背后包含的意义是舍本逐末,我们不要只一心盘算得了多少个奖,而是要想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就像今年,中国的屠呦呦得了奖,固然值得庆贺,但我想屠呦呦当初并非是为了得这个奖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当年指示科学攻关的毛主席、周总理也不是冲着获得今天的诺奖去的。历史清楚的表明,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为了治愈疟疾这种穷人的病,解除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才下达的科学攻关任务,而屠呦呦只是众多接受这项任务的科学工作中的一员,正如屠呦呦自己所说,这项成果科研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属于科学家群体,这样说并非抹杀屠呦呦个人的作用,相反突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胸怀。因此,有没有获诺奖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家服务社会、为人类造福的宽广胸怀。屠呦呦的成果并不是今天获得的,然而只到今天因为得了诺奖才让她一举成名,可算是典型的“出口转内销”,这一方面体现的是诺奖威力,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国人的世俗态度,还有我们管理机构的弊病,三无科学家既是她的荣耀,而对体制来说则不那么光彩,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促使我们深入地思考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家到底是干什么的。
希望诺奖带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满足自尊心的荣誉,更重要的是激发中国人的创造精神,树立中国的自信力,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价值标准,从而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独特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归到科学的真谛,用科学创造来为人类造福,最终使科学回到人民大众的手中,成为掌握科学的主人。相信即便那时候即便没有诺奖,人类也会生活得更美好!
20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