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凤莲——是金子就要发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她和其它青年一样,积极的参加造反派。这也和历史上历次革命一样,抱着不同目的的人,都卷入到运动中,一路下来,郭凤莲走到了最后,成为了昔阳县革命委员会、陕西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干部。以后又调到北京,在中央工作,步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
后来,我们重新的评价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这期间上来的干部,定为坐着飞机上来的,是造子派和闹子派人物。把他们抓的爪、判的判、刷的刷,顷刻之间他们便倒台了。郭凤莲也就被刷到了昔阳县交通局,成为一个普通职工。她有一颗红心,她有两手准备,没有几年,她又走上了局的领导岗位。
大寨的群众,经过了十几年的摸石头、呆老鼠,没有逮到老鼠,也没有摸住石头,倒是碰了头。群众纷纷找到了党支部,要求赶快采取措施,否则毛主席树立的农业学大寨的旗帜,就要彻底玩完了。大寨党支部重新学习了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和毛主席的继续革命理论,一致认为没有好的带头人,我们有力无处使,有智无处用。九零年决定请回原大寨的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
郭凤莲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深深的认识到了大寨的危运,毫不犹豫、意不容辞的辞去了县交通局领导的工作,回到了大寨。那天,大寨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迎回了大寨的财神,有的说是活普萨,大寨党支部说,是请回了执行毛主席路线的带头人。她回到离别十一年的家乡,被任命为大寨的第八任党支部书记。她这年是四十五岁,一心一意为大寨从头开始。大寨在她的带领下,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变化。年经济总收入已经超过了亿元。如今的大寨人住进了二层别墅的小楼,过上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使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郭凤莲看到了当时的大寨,心情十分沉重,面对百业代兴的大寨,必须二次创业,必须抓住市场,更新观念,尽快致富。1992年她带领大寨的一班人乘火车,坐飞机,搭汽车,四次北上,三次南下,带着问题认真的研究和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大胆的调整农业结构,原来的800土地全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全年收入不到20万元。退耕还林一半,保留了400亩基本农田。实现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提供科技服务,包持了稳产高产,创造了良好的农业效益。有了劳动力,他们就大办工商业。第一个项目是与江阴市合作的羊毛衫厂建成投产。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大寨水泥公司顺利实施,随后以大寨命名的产品有,大寨酒、大寨醋、大寨面粉、大寨内衣、大寨核桃露、大寨铝塑管、大寨杂粮等在不断的延续。逐步形成以大寨品牌的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加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以大寨冠名的农副产品30多种。如今的郭凤莲可不再是铁姑娘队的队长,而是经理、厂长队的队长。大寨人在村办企业上班的300来人,还有一部分在旅游业服务,人均收入7000多元。1997年开始,大寨就成为昔阳县 纳税第一村。郭凤莲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山西省模范纳税人。2009年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十大女杰称号。
2005年,大寨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务院文明办评为文明建设先进村,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大寨商标被授予山西省著名商标,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大寨党支部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郭凤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大寨人一起,凭着一双手,两副肩,一把镢头,两只箩筐,改变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恶水,使亩产千斤粮,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每年上交国家20万斤余粮,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她锻炼成了铁姑娘队的队长。如今在所谓的改革开放时期,又经受了香风、金钱,私利的考验,成为造福一方的女共产主义战士。
郭凤莲说大寨富了,艰苦奋斗不能丢,大寨人爱人民、爱集体、爱国家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大寨是中国的大寨,人民的大寨,大寨人应该胸怀全局,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这快金子在闪光,她将在共产主义事业的长河中永远永远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