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清醒理智的毛泽东主义者
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重建中华民族历史尊严的人民领袖,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偶像。他的一生丰富多彩,浪漫与奇迹并存。如何清醒理智地继承好毛主席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要继承毛主席的精神遗产,就要客观地看待毛主席的一生,他的一生说过错话,办过错事,这很正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他的过错,我们没有必要强词夺理,化有为无,那是宗教式的狂热,违背了毛主席实事求是的原则。毛主席是个率性的人,他的很多过错之中,同样有很多深意,我们求其善者齐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理智清醒地总结毛主席的精神遗财,整理出一套完整实用的思想理论体系,自觉地用这种科学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毛主席的一生丰富多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我试着整理出三面红旗,五大原则,用以经世致用,自我感觉良好,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做一家言,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与支持。
三面红旗:爱国主义,群众路线,反封建专制
五大原则:博爱的思想,公平公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诚实守信的生活态度。
一.爱国主义是贯穿毛主席一生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我们的祖国就要爱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敬畏我们的历史,才会让我们找到民族的自信。史书写着我们的昨天和今天,预示着我们的明天,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使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归。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一部艰苦卓绝的兴衰史,又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天安门广场上立起的孔子像引来很多朋友们的反感,把孔子当作毛主席的敌人来看,这是不对的,毛主席反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不是反孔子本人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传统文明,其实我们在历史上也同样受到过异族的入侵,甚至于遭遇过灭顶之灾,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中华民族凝结在一起,在我们抗争时,那是孔子在教诲我们如何去抗争;在我们忍耐时,是孔子在教诲我们如何咬紧牙关,没有他老人家,哪里有中华民族的今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孔子向上整理了二千五百年的文化,向下开启了二千五百年的文明,他的学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儒家思想是和其它学说一道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如果把儒家学说抽掉,那么中华文明就会面目全非,很难想象,一个反对孔子的人是会真正的爱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会真正而深沉地去爱我们的祖国。
二.群众路线也是贯穿毛主席一生的思想特点。他的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重。群众路线也是他的英雄主义的载体,他的大气,胆略,胸怀都是因为心里时刻装着天下百姓。他的群众路线是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我们学习他的群众路线,就要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座右铭。
培养自己的群众路线精神,先从自珍、自爱做起,活出一分庄重与尊严;爱自己的家人,感受亲情的温暖;爱我们的祖国与人民,关心时政,对苍生之痛感同身受,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民之所愿常在我心;爱天下所有的人,如毛主席教导的那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见贤思齐,把握社会的走向,寻找人生与时代发展的契入点。
树立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志向,成就我们无悔的人生。
三.反对封建专制是贯彻毛主席一生的伟大理想,也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主线。他老人家虽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为我们建立起民主政体,但他却为我们打造了民主的群众基础,他是当之无愧的民主运动领袖。
当今的右派分子占据着政治与经济资源与民争利,盘剥百姓,欺压良善,他们上下勾结,形成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妄想维持现状,不敢还政于民。这不是我们所要的世界,更不是毛主席所期望的世界。
我们所希望的国家应该是与传统的中国在精神血脉相连的。不是一个生生割断与父母关系在外流浪的野孩子。我们所希望的国家应该是个有着纯粹的民主制度体系,一个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不是一句中国特色,就由统治阶级代表人民欺压人民的国家。 我们所希望的国家应该是个有着完备的法制体系,让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国家。而不是随意欺压民众,被欺压者又上告无门的国家。一个国家不只是在经济上要持续发展,一个国家不只是在环境与资源上要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还应该在政治上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会长治久安。
我们不要钳制人的思想与自由的封建专制体制,我们要自由,我们要平等,我们要民主,我们要法治。
子曰:随心所欲,不逾矩。不逾什么矩?当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理解为:我不故意害人。正确的解释:我不想受到的伤害,也不施加在别人身上。有了这个矩,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失了这个矩,人类的自由就成了放纵的野性。
思想自由主要外现在言论自由上,《国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现代社会里言论自由主要体现为出版自由。弥尔顿在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一文,对这一问题作了充分的阐述。卡尔·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表达了他的观点: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人是生而不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们的思想总会反应在人们的性格上,不同思想的人们就会有不同的性格及其生活方式,即个性。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优秀的人是有个性的,不可复制的,不能象器物一样规格化,可以被批量生产出来。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同样体现了对个性的尊重,与君子不器的理念相一致,故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也。正是人类个体存在差异性的这一事实,就意味着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保证每个人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力,自由不只是人性的必然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需要,如约翰·穆勒所说:进步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是自由。
在公民社会里,建立政府的目的,是公民为了执行公民的约定——法律,来雇请代理人管理大家的,这个代理人就是政府。法律应通过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体现公民的集体意愿,否则法律本身就丧失了合法性。在公民社会里,公民才是第一位的,政府和国家元首并不是社会的主体,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也就是中国社会稳定时的稳定与动荡时的动荡的内在原因。一个认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府应是服务于全体公民的,而不是通过一些乱七八糟的理论推导出政府只服务于某个人,某一利益集团、某一组织、某一民族,某一个或某几阶级的。公民随时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应是自愿的,而且内部的纪律应是在真正民主下产生的,同时对外没有约束力,更没有伤害,不能以这种形式本身替代政府,它是政府行政执法权力之外极有益的社会管理的补充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社会的多元性,而这是避免政府运用公权力专政,搞极权和暴政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形式,公民所拥有的结社权是保障公民自由的社会防线,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通常为党派、各种团体、工会、行业协会、宗教组织等。
赛亚·伯林所强调的选择的自由也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自由权,而这一自由权是与机会的平等权分不开的。孔子是位温和的现实主义者,他所在意的平等,主要是机会的平等,实际上这恰恰指明了社会不公的主要原因。子曰:“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
在公民社会里,公民保障自己基本权力谋取最大自由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宪法》。《宪法》是国之大礼,规范的是各种社会人伦关系中的核心人伦关系:官与民的关系。《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上法,是母法,具有神圣性。在公民社会里,《宪法》是唯一可以寄托公民效忠之情(人类的一种神圣情感)的事物。《宪法》的“宪”字,可以理解成限制的“限”,《宪法》的本意就在于限制公权力,以保障公民的合理权益成为合法权益。真伪《宪法》的判断标准就在于公权力中的核心权力是否入宪,接受宪法的约束,以及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力是否由下行法落实。公权力中的核心权力在中央一级就是军事指挥权,兵者国之神器,谁掌握了兵权,谁就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核心权力,这一权力应与国家元首和执政党的总书记一职三位一体,以避免出现一阴一阳两个中央以及终身制、世袭制等人类最丑陋政治制度,目前,这一状况已经实现,但却基于习惯法,而不是宪法。在地方,公权力的核心权力就是人事任免权。当今的中国党政合一,公权力入宪,接受宪法约束是势在必行的当务之急,是保障社会稳步变革的前提,是中国人以不流血的方式走上通往自由之路的基础。
几千年来,古老的中国让繁琐僵化的道德戒律束缚成人类社会的“活化石”(马克思语)。五四时期的鲁迅曾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声:救救我们的孩子。人的道德素养各不相同,过高的道德条框会内在地束缚人的创造力和幸福感。子曰:小德出入可也。道德是一种自律,应该基于自愿的原则,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每个人都有权定立自己的道德标准,不应受到外在的强迫。孔子进而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说,人是通过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实践来感受道德规则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这种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实践也丰富和改进道德规则的内容,而不是相反:也就是用僵化的道德教条来束缚人,强行推进人或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
原则上说一种行为模式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没有受害者,那这种行为就应该是无罪的。法律应是建立在社会道德底线上的,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严重触及这一道德底线了,才应受到惩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原则上都应是被允许的。普通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他们免受过高的道德束缚,没有精神上的枷锁和思想上的包袱,他们才会有原动力、创造力,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据此孔子提出了“礼不下庶人”的重要理念。
现代社会,没有法律调整和约束的自由是不可思议的,但法制社会中的法律是纷繁复杂的,既使专业人员也很难全部搞清搞懂搞通。夫礼者,法之纲,法律应该建立在相对稳定而合理的社会准则之上,只要对道德有内在要求的人恪守住社会准则,那么他们就可以避免因自己的行为造成司法纠缠,这也就是孔子提出的“刑不上大夫”的思想深意。
孔子深刻指出:“夫礼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从也。”也就是说社会准则是应在三个维度上的具有合理性,即:天时、地利、人和,社会准则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结合本国的实际的条件和国民素质,只有这样的社会准则才能被国民欣然地接受,当全体国民在情愿的情况下,克己复礼,实现公民自治,则天下归仁焉,那也就是法律成为摆设的人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理想国。而现阶段的五大社会准则就是:博爱思想,公平公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诚实守信的生活态度(简称仁义礼智信)。(杨晓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