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一个农民所经历的“动荡”与“和谐”年代(一)水利

火烧 2011-01-27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通过农民视角讲述毛主席时代水利建设的艰辛与成就,回忆红旗渠、水库修建等集体劳动场景,展现激情燃烧的岁月与时代变迁。

看了乌有之乡组织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17周年--《毛岸英》剧组与乌有之乡网友及清华学子交流会,影像中有一个叫任羊成的老人说起在毛主席时代修的红旗渠,在改开年代被破坏了一多半。心里感慨万千。精英们眼里的“浩劫”年代怎么在老百姓这里就成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底谁在说谎?  

笔者有幸,曾跟伟人共同走过8个年轮,亲身见证了“动荡”与“和谐”的社会变迁。  

下面我就把自己的经历一一说来。  

我是68年生人,记事的时候大约是七十年代初,正是精英们说的浩劫时期。  

那时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冬闲时节,村里就会组织社员们去别的乡镇修水库,年年如此,直到伟人去世。  

听大人们说,修水库是大兵团作战,全县或全乡几万人日夜奋战。那时没有大型机械,挖土运输全靠人力。  

镐刨车推,干劲十足。人与人,村与村,公社与公社之间谁也不服谁,都争相比赛。谁也不想落在后面。你推两篓子,我就推三篓子,你完成十方,我绝不会只干九方九。没人偷懒耍滑。酷寒的冬天,很多人都脱光衣服猛干。  

那一座座高耸的大坝,都是乡亲们用独轮车一车车推上去堆积起来的,工程之浩大艰苦,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  

父亲说那时是真干呀,很多壮汉因过于好强,留下了终身伤病。但没人叫苦,那种人人奉献的精神,也是精英们无法理解的。  

过年的时候,大人们在一起议论起那个场面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俺们也是个站着尿的汉子,凭啥输给他们?”  

当然,精英们会讽刺他们是一群被愚弄了的傻子。每天吃的是地瓜干苞米团,出的是牛马力,而且还无怨无悔,那不是傻子是什么。  

然而,正是这群傻子,在那短短的十多年里,在神州大地上修建起了中华五千年来第一批也许是最后一批浩大的水利工程。  

仅拿我们县来说,光大中型水库就建了十多座,沟渠不计其数,纵横交错地爬遍了全县每一个丘陵地块。  

水利搞成了,接着就是修大寨田,社员们把无数高低不平的小地块整修成了几十亩大小的平坦沃田。  

小时候我们去野外挖猪草,远远望去,真的象宣传画中那样美丽,层层梯田,麦浪翻滚。条条水渠翻山越岭,直入田边,水闸建筑物都是用最好的方石砌成,既漂亮又实用。每到春夏之交,干旱季节。上游水库开闸,清澈的水流沿着沟渠就直接流进田里,若说庄稼不长那是扯淡。  

在农村大搞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县乡两级水利部门也积极组织人马在全县广袤的田野上展开了打机井工程,具体是在每个村,每片地里至少钻2---3个深井,确保大旱之年大丰收。仅我们村一千多亩地就有近百眼机井。  

俺村老支书曾自豪的对村民说:“妈个巴子的,现在好了,别说老天一年不下雨,就是三五年不下,水库都干枯了,咱的庄稼也照样大丰收。”  

而在洪涝年份,田里的积水则排到地边的沟渠里,沿着四通八达的水利网络排进河里直接流向大海。旱涝保丰收是七十年代特有的神话。  

老人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他晚年已经基本实现。  

机械化呢?我记的大约是73年春季,那天下雨,村里传来一个好消息,大队买了拖拉机了。大人孩子都打着雨伞披着蓑衣涌到大队院去看稀奇。  

我和姐姐也去了,那是一台12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非常鲜艳。众人围着啧啧称奇,说这回好了,以后再也不用独轮车送粪收庄稼了。苦日子也熬到头了。我当时听了真的是非常激动。  

乡民们憧憬的农业机械化很快就实现了,到76年前后,我们村8个生产队,每个队里都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打场机收割机。每到农忙季节,田野里,场院里机器隆隆欢笑阵阵,收割的收割,运输的运输,脱粒的脱粒,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社员们高兴了没几年,包产到户就强行推广开来,全国人民都要向安徽凤阳那个宁愿饿死也不肯给集体干活的懒汉村学习。各人顾各人的时代到来了。大片农田被分割成无数地块分到每户农家,机械没法用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成了废物,烂在那里被当废铁卖了。  

乡民们重又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方法。人拉肩扛,每家每户木梨独轮车是必不可少的,我在少年时期记忆最深的就是耕地,稚嫩的肩膀拉着长长的木梨,父亲弯腰在后面扶扛,几天下来,大小十几块地耕过,汗水撒遍了脚下每一寸土地。  

麦子收回来,一家老小就用扁担敲,俗称打场,没白没黑的造,那滋味真不是人受的,草他个娘。  

乡民们累了就坐在草垛边大声的日爹骂娘,说好好的日子被***这个杂种给糟蹋了。  

水利呢,因包产到户,基层组织完蛋。沟渠都被破坏了,没法放水。即使放了也因一块地有几十家分配不匀而打仗。遍布田野的机井也早已被填死。旱天瞪眼,涝天挨淹,是现在农村的真实写照,我们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岁月。  

当然,毛时代广大人民修建起来的水库,几经变迁,又成了官员们眼中的救命稻草,我们县城边那条六七十年代挖掘的护城河因环境污染水质恶化,不能用了,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水库就成了县城的自来水基地。本地用不了,再下管卖给大城市赚取利润。精英们一边坐享着毛时代的巨大成果,一边无不用其极的污蔑老人家。劳苦大众拼死拼活修建的水库,成了特定人群的福利。  

自八十年代初,我们这里,改开30多年来,全县再没修建一座水库一条水渠,但房子却盖的不少一座比一座气魄高贵,城市规模大增了几倍,,这就是所谓的GDP,人民不被富裕都不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