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是不是 “民心工程”?
年初,又到各地方政府出台“民心工程”的时候。曾兵随便百度了下:重庆实施八大“民心工程”,广东开展“幸福广东”十大“民心工程”,天津二十项“民心工程”也高调出炉。曾兵通过学习发现,这些一个比一个多的“民心工程”,大多集中在住房、就业、交通、环境等关乎民计民生方面,体现出政府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出政府对时下热点焦点问题的重视,也体现出政府想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决心。
曾兵以为,这些“民心工程”即是百姓关心关注的工程,也是各级政府需要大把花钱工程,且不说是否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之嫌,单就是这白花花的银子投入,就足够令人震惊。政府全部出资建设的故城县中心敬老院是该县2009年“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刚竣工即被强拆,民心工程遭遇强拆,敬老院到底是什么工程?还有一些地区的所谓民心工程,背后还有着流血的冲突。还记得上海“11·15”那起大火吧,据说当初也是一项唱得很响的“民心工程”,政府的初衷是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不料,由于诸多监管不到位,“民心工程”变成了令58个鲜活生命丧生的夺命工程。有多少民心工程变成了伤心工程?
曾兵认为,所谓民心工程就是民众所思所想所盼的,需要政府出面解决的诸多方面事情,是不是民心工程,权力不在官方决定,而应该是百姓认可。比如,公务人员服务水平、控制房价上涨、反贪治腐等等,都是民心工程。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反腐败,胡锦涛总书记把反腐倡廉当作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要求全党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近日召开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以反腐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一个“民”字贯彻始终,总书记的“为民”之情令人动容。
无论是古时的帝王将相,还是今日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认识到,“民心工程”才是最重要的工程。近年来,全国“两会”召开前,有关媒体通常会就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网上民意调查,公开征求民意。从调查结果看,反腐败问题一直位列前三,可见百姓对反腐败问题的关注度。但奇怪的是,没有哪一级政府将反贪治腐,当作民心工程来抓。200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专门就重庆打黑作出批示,称“打击、铲除黑恶势力,是让老百姓过上安定日子的‘民心工程’。”但是,作为打黑先锋的重庆,也并未将打黑、除恶和反腐败列入“民心工程”。
如果说打黑有风险,除恶需谨慎,那么,中央高度关注、百姓非常痛恨的腐败问题,各级政府为何还不将其纳入民心工程之列呢?是不能还是不敢?曾兵以为,或许有以下原因。
其一,反腐败是一届政府不能够完成的工程。凭心而论,近年来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力度、深度、广度堪称世界之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为什么民意调查反腐败还是名列热点之首呢?说明腐败问题无论从涉及到的官员,还是扩展到的范围,都是深入与广泛的,打击的量与群众看到的现实社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腐败即是社会问题,也是国际性问题。2009年,著名反腐败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显示,中国是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曾兵以为,或许就是因为腐败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当地方政府面对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不会将其定为奋斗目标了。
其二,反腐败是一项不能制定明确指标的工程。从各地的若干项“民心工程”可以看出,每项工程都有任务、有指标、有完成时限,总之,定为民心工程的,到时就一定要有个交待。反腐却不同,指标怎么定?一年双规几个处级、几个局级,这样定指标行吗?到时,由于腐败分子潜伏得法,纪委人员心慈手软,抓不到那么多咋整?政府丢面子,上级不答应,百姓有意见,这都是个大问题。所以,反腐败成为各地方政府没有“硬”指标的“软”工程,可干可不干,可多干也可少干。再退一步讲,没有指标的工程,也显示不出政府的能力与业绩,到时连总结成绩的报告都不好写。是不是有些吃力不讨好呢?
其三,反腐败是一个与GDP无关的工程。GDP这个东西是美国人发明的统计标准,可不仅在中国统计体系里落地生根,而且还日益被神化,成为地方政府显摆政绩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提倡科学发展,可对诸多地方政府部门来说,科学发展只在口头上,现实中执行的是唯GDP论,唯上级要求论。为达到减排指标而停电、停暖的事情时有发生,打着“民心工程”的幌子实施强拆也某些政府部门的常用伎俩,这不仅弱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更是扭曲了政府的服务方向。有网友讽刺说“GDP只是一个经济指标,把它作为政绩来炫耀,是拿内裤当礼帽,戴错了地方”。据说,一些地区将把“法治GDP”列入官员考核指标,这真是个可喜的事。
其四,反腐败是一个出力却未必能讨得众官员喜欢的工程。反腐败谁最高兴?曾兵以为,官员未必喜欢,而百姓却是最高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措施,虽然是蹒跚着“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水、电、气等涨价却不同,官员们不仅说涨就涨,还会扛着与国际接轨的大旗,可一旦涉及反腐问题就不想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了。从诸多反腐案件看,有许多腐败分子是百姓举报及一些“二奶”反戈一击取得的战果,纪委主动发现并追查出来的,似乎不太多。说明什么?或许是官员对反腐问题,在台上表态与在台下的行为差别很大。
其五,反腐败是一个很可能影响地区形象的负面工程。现在各地都忙着宣传塑造本地区的形象,有的还不惜重金广而告之。不可否认,这是地方政府为扩大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举措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扩大宣传,达到招商引资、吸引眼球,从而提升经济实力。但是,对于腐败等坏负面新闻,却是一致的采取封杀手段,力求让坏事不出门。据一些网友透露,在某些政府部门,专门有人司职删除当地负面消息。曾经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就遭到中国广电总局的封杀,某位官员批评说“靠性、荤段子、官场腐败来炒作来,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曾兵看,除了重庆高调反腐打黑之外,其它省市的反腐多是“悄悄”地进行。如果说是此举是为了维护当地形象,还不如说是,怕因一个官员腐败牵涉当地的整个官场。
在国家现行体制下,有反贪局、纪委等反腐败机构,有专业人员、有专门组织,应该说,应具有较强的反腐败能力。但是,这些组织与机构并非独立运行,而是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之下,是政府部门的从属机关,受制于当地更高一层的领导,如果当地政府不把反腐败真正作为“工程”来抓,纪委等反腐机构恐怕也是无能为力,所以,我们时常听到中纪委“空降”某地查腐败官员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