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鱼米之乡”缘何要建域外粮源基地?

火烧 2015-10-20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鱼米之乡为何要建域外粮源基地,分析粮食自给率下降、土地财政问题及食品安全隐患,引发对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前一阵子,看到9月23日《江南晚报》的标题——“保证市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WX将建域外粮源基础”,但具体内容没看到,10月16日,从WX电视台看到新闻报导,在世界粮食日之际,市领导为落实粮油安全条例和东北米进WX讲话。报导称,域外粮食基础集中在中东四个地区,这次报导所称的进锡大米来自其中的五常。夫人今天到天惠超市看到了这个品牌的五常大米,10公斤装大米每包65元,价格约是一般东北大米的两倍,真感觉丢脸啊,不知领导们红润的脸上有没有臊热感。

  WX地处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这里土地肥沃,粮田广袤,河网纵横,湖荡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也是历朝历代重要的粮仓之一。然而,如今要为“保证市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而建域外粮源基础,正让人匪夷所思。但再看看这几十年来,这个地区是怎样发展的,就真不难理解了。

  “吃得饱”,就是保障粮食供应,换句话讲,就是粮食生产能满足人们的吃饭需要。原本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向国家提供粮食,而今如报导所称的粮食自给率只有20%,所以才要到域外找耕地。当然,人口的增加是一个方面,但谁都清楚,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可是,曾经广阔的田野如今已树起了林立高楼,失地农民无田可种被成为了“新市民”,又怎么能保障粮食生产,又怎样来保证足够的粮食总量?中国是人口大国,由此也可见,产量区的粮食要靠域外保障,粮食问题必然是中国将来国家安全的大隐患。“吃得好”,也许就是指所谓的“口感”好。在记忆中,小时候就喜欢吃本地的大米,香糯润泽,所以总是自豪地感觉比东北米好。如今的本地米觉得糙了许多,当然,有品种、水土环境、种植管理等都发生了改变的原因。然而,“吃得好”并没有特别的标准,穷人买便宜的,有钱人买昂贵的,权贵们可吃特供的,只是价格好也反映了“吃得好”的一个方面。关键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吃得安全”。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吃的粮食存在着不安全的状况,在此不作断论,但至少当今曾经推广的“稻田养鱼”已绝迹多年了。曾听人讲,某地方有的农民自己不吃自家种的稻,然就在前一时期,在当地的电视新闻中报导,一种植大户因企业排污废水流入稻田,粮食减产已成定局,且不说投诉时有关部门是如何相互推诿,就被污染的农田种出来的粮食给人有多少安全感,而要恢复土质要多少时间就更不好说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就是种田没有卖田钱来得快!2007见我在首都机场偶遇同机回锡的一个政府代表团,在侯机室听到他们的一段对话,一位官员问另一位圆墩墩的官员,(从交谈中得知是某乡镇的书记)今年拆迁征地怎么样。回答称:今年马马虎虎,财政不存问题了,去年最好,项目一定要大,这样就很有效益。这种“土地财政”也是“寄生性”的生产方式,既不可持续,还很缺德。

  “鱼米之乡”要从域外提供粮食,那将来生活在山区、高原、草原上的人们,他们的粮食靠哪里来保障呢?如果东北大地也来卖田种楼,还有哪里能提供粮食保障呢?曾有经济专家声称可到国际上去买,且不说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能不能买到足够的粮食,就人家卖不卖给你也是个大问题,恐价格也决不再是两倍的问题了。一个地方政府这样做没什么问题,各个地方政府都这么做问题就大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粮食不仅是生活必须品和重要的经济物资,也是战略物资和政治物资。粮食不能实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就是一个安全大隐患,就是把自己的安全捏在了别人的手里。就像一群纨绔子弟,一边卖着祖产享受,一边说生活很富足,却也有坐吃山空的时候。有天家中引进住上了一个富豪,给一个“恩人”的名分,就如同自己的家里又富了。今天的地方政府就是这样,以为有人帮自己种田就如同是自己种的。就像卖国企一样,自己不生产了,有人来办企业,屁甸屁甸陪笑着,以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自己生产的了,却不见自己得到的只是税收,而不是利润。当人去楼空的时候,自己又是一场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