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被啃光的手臂——一名救人者的悲伤 被啃光的手臂——一名救人者的悲伤

火烧 2015-10-1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讲述一名女子为救女孩被狼狗啃光手臂,引发社会对救助者困境与善行成本的思考,探讨制度与人性的关系,呼吁降低救助成本。

被啃光的手臂——一名救人者的悲伤

  27岁的姑娘李娟为救10岁的女孩引开两条大狼狗,使得女孩得以逃脱,而自己却被两条大狼狗将手臂与大腿的肉几乎啃光。

  初次读到这篇新闻,吸引我眼球的是“啃光”“救人”。尤其是“啃光”二字使得我手臂不由得一凉,心也随之变凉。我试着体会李娟一个人倒在地上,双臂被狼狗啃食的感受,也试着感受或许有的旁观者的心理,也试着体会那个被救小女孩和家长的感受。目前,已知的消息是:被救女孩家长与狗主人仍未出面,因为李娟的家庭为此已经付出医疗费50万,若要全部医治到恢复正常生活还需要50万。因此,我也试着想象假如我有一个这样的姐姐或者妻子,应是一个怎样的体验。

  有人拿李娟与罗盛教相比,虽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社会和媒体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不过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那一刻,李娟是崇高的。

  面对人性的光辉,大众采取的态度是围观,当事人采取的态度是回避,一些人采取的态度是伸出援手,媒介先于当地政府向社会发出求援。我感受到了距离和质疑,也感受到了彼此关怀所发出的光和热:“一百万医药费”的爆炸力是巨大的,巨大到足以摧毁一个家庭,面对摧毁自己家还是摧毁李娟家,被救者的沉默已经做出了选择,这种选择就是“别人”与“无关”彰显出的距离感;“被啃光”、“痛苦的哭声”的威力也是巨大的,巨大到能够刺激吸引大众的眼球,然后将各方暴露在舞台上被人谈论指点,当地政府为何后于媒体保持缄默呢?如果院方没有在良知的刺痛下加以援手,媒介又会不会或者何时才会关注他们?当老百姓再遇到类似事件会作何抉择?救助他人的代价已经明显的刺痛了人们的良知。

  想着李娟,也使我想到了众多的施救者的困境。如果“李娟”只是被狗咬掉一根手指,而家里能够全部垫付医药费用呢?当然,当事人可能会站出来,这或许是因为成本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当事人还是不出面呢?将对施救者的救助用人性来考量是不是有点不太稳定。或许这次事件再次指出了一个政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难道制度就比人性更加可靠吗?

  或许,不作为=谋财害命。

  而舆论的导向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缺陷:“目睹了”类似的事件,媒介培养下的受众是否会在类似情境下选择避让。称为一名“救助者”是否会让人因善行的成本太高而望而却步?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降低善行的成本,除了在制度上思考解决途径,在落实上是否应该更下功夫?

  这些或许更值得深思。

  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领导班子执政以来,对于官员“不作为”的情况屡次提出批评,而同时媒体对于“扶不扶摔倒的老人”等类似现象也出现了更为客观的观点。

  不过如何减少善行的代价,如何倡导善行仍然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协商。

  附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蓝羽的《时评:李娟的悲惨到底怨狗、人还是社会?》,我也是被他感染才撰写此文。同时希望大家能更多的关注“李娟事件”并对我的文章给予评价,谢谢大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