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一胎化政策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

火烧 2009-03-26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一胎化政策对中华民族造成严重伤害,引发社会矛盾与民族歧视,批评政策执行中的暴力手段及对少数民族的不公平待遇,强调其负面影响。

一胎化政策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  

  

宋阳标/文  

  

计划生育政策,顾名思义就是要对人类的生育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可以是调节到高数量的生育,也可以调节到低生育率的水皮。在我国,一般是特指降低人口生育率的政策。  

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言,计划生育就是在全国或整个地区范围内,对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对一个家庭或一对育龄夫妇而言,则是有计划的安排生育子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而《婚姻法》则将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确立在总则之中。  

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计划生育政策是针对汉族地区的。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大致有四个阶段,详见附录。这四个阶段任务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相同。目前影响我国的主要是1980年以后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不管计划生育的初衷如何,现在已经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能说是天怒人怨,也至少是怨声载道了。  

以我的老家苏北某县为例,那些计划生育干部为了达成上级交办的目标,在农村采取扒房子、强制流产,抓亲属(将那些亲属关在屋里,把头蒙起来,由各村的计生村长轮流殴打),逼迫超生或者未领证者流产。但是所有的手段都阻止不了农民的超生热情,宁可家破人亡也要生个儿子或者多生几个孩子。计划生育一胎化的实施在农村使得干部和农民矛盾白热化,干部很难做。由于基层的干部就是来自基层,他们直接面对的人都是自己的亲属或者村邻,政策执行严格得罪村名,无法继续在村庄生活,执行不严,上面的任务无法完成,所以,基层的计生干部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当然,不排除很多干部利用职权给人开条子生二胎谋取私利更加导致基层情绪的对立。我老家的那个县,有不少计生干部就是因为这些事情而进了大牢。  

  

计划生育还涉嫌民族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 第四条 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只是针对汉族的,而对少数民族就没有这样的约束。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增加2355万人,增长了2.03%;少数民族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少数民族增长速度为汉族7倍以上。不知道制定这个政策的人们是什么目的。  

  

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在造成独生子女家庭后,顺便就给我们的国防事业挖了一个大坑。你想,万一战事来临,一旦子女战死,那些烈士的父母双亲怎么办?独生的子女,谁愿意放他出去打仗?以前一家有几个,战死一个还有人养老,还有人在面前看到,独子一旦丧生,留给父母的是绵绵无尽的悲伤。近20余年来中国国家利益日益拓展,对军事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多。但在国民收入三部分:消费、投资和防务中,由于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多,投入到国防的国民收入,将来也可能不得不压缩或受到很大限制。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和防御,公众对于良好社会保障的压力会使国家不可能将更多财富用于国防建设。这一问题目前在中国还不明显,但再过一二十年,情况就有可能发生显著变化。   

在中国国家利益日益拓展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支撑足够的军事能力,这不仅影响军事安全,也影响发展安全。同时,一个独生子女占劳动力主体、老龄化程度日深的社会,也将侵蚀一个国家防范和进行战争的能力。在独生子女家庭占中国家庭总量几乎一半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将完全不同于以往。   

  

一胎化政策,还使整个社会的结构出现不稳定状态。以前,子女多的时候,大家不担心自己的后事,。但是一胎化导致整个社会2个小夫妻要养活4位老人和一个子女,这个负担太重,政府又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长期积累,整个社会都面临着因此崩溃的风险。  

  

由于农村和城市生育现状的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在心里上的对立,无形中成为挑拨城市农村关系的一个利器。计划生育真正能管到的就是城市里的普通老百姓,对农村实际上作用有限。农村该生多少你怎么罚他还是生多少。而城里由于国家机器的完备,个体家庭无法承担对国家机器抗争的成本,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放弃了二胎生育。加之生活、教育、医疗成本的考虑,实际上城市人群即使想生二胎,也是有心无力。在城市,由于一胎化政策的实施,一旦子女出事身亡,将会有两对老人面临无人赡养的地步,中国的养老制度根本无法保证他们晚年的生活,而且他们一辈子都要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晚年孤寂凄凉,无人嘘寒问暖。  

  

还有人提出一胎化政策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问题。中国近些年来日益突出的信仰危机、价值观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独生子女群体不仅在改变人口结构、社会结构,也在改变文明结构。有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牺牲奉献观念等方面,与以往多子女家庭出身的人群相比,有显著差异,在这一代人身上,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色彩更为淡薄。为此,应促使独生子女家庭在全国家庭数量中的比重逐渐减小,以保证国家发展安全,同时也保证中国传统信仰结构和文明传统不至于在一两代人之间就完全断绝,和保证未来中国军队中的绝大部分成员不是独生子女构成。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是对中华民族的极大犯罪。它违背了宪法的基本原则;破坏了中华文明的传承;破坏了传统的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各民族的关系;影响中国的国防事业;挑起城乡对立;破坏社会的合理结构导致社会崩溃的可能性增加;影响整个社会的心理结构使得全社会的心里趋于保守而影响整个国家的进取;破坏干群关系,毒化社会风气。  

所以计划生育一胎化政策必须取消,否则,中华民族危矣!  

  

  

  

附录:新中国计划生育的几个阶段  

据新华社  

  

  

一、1953年至1961年:节制生育的提出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这一阶段,我国人口增长基本处于自发和无计划的状态,人口出生率持续增加。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出生高峰的出现,人口无计划地盲目增长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促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和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要求节制生育的呼声在增高。  

我国领导人在这一时期已意识到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并逐步认识到节制生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一些知名学者和民主人士也开始关注日益增长的中国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如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等。  

二、1962年至1969年:提倡计划生育的试点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我国人口增长经历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出生高峰期。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总人口已接近7亿。人口这种盲目增长的态势引起了政府的再一次关注。  

   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强调:“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制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1964年,成立了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一些地区也相应成立了类似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先后建立了计划生育组织机构,这也是我国建立相应组织机构来推广节制生育工作的尝试。  

   三、1970年至1980年:提倡“晚、稀、少”的生育政策阶段  

   20世纪7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倡导下,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国城乡全面展开,并明确提出了力争在“四五”期间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千分之十左右,农村降到千分之十五以内,这也是首次在政府正式文件中提出了人口控制目标。1973年12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会上提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1972年,政府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思想。  

   四、1980年至今:现行生育政策的提出、完善与稳定阶段  

   1980年9月,国务院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执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次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确立了计划生育的法律地位,走上了依法行政的道路。  

   200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实施。  

   这个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特点是,具体内容不断完善,政策不断制度化和法制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