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人的半截话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半截话是从哪里来的?

火烧 2011-01-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探讨‘半截话’现象,分析其来源及社会影响,指出部分言论只说一半,引发误解与问题。涉及任志强、厉以宁等人的观点,揭示半截话在现实中的误导性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人的半截话是从哪里来的?

北京晚报(北京)

苏文洋

有些人说话似乎喜欢说“半截”。这种“半截”的声音太多了,听的人就需要为他们补上另一半。否则,轻则上当受骗吃大亏,重则被人家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呢。

上周五,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有篇评论:《不妨听一听任志强刺耳的“大实话”》。文中说,任志强说“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笔者就不觉得这话有什么错。30岁以下的人刚刚参加工作,没有太大的经济能力,买不起房是正常的,不该买房也是正常的。但现实却一如任志强指出的那样,恰恰相反。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在透支家庭和父辈的经济实力,购买住房。在已经沦为房奴的消费大军中,起码有两类人正如某房产商的戏谑一样纯属“活该”:过度追求房产档次的;收入还不稳定就急匆匆买房的年轻人。

老任的话刺耳不刺耳,那是个表达方式问题。至于说“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既不是刺耳的问题,也不是大实话的问题,而是只说了半截的问题。假设说“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是对的,你还得说中年人是不是应该买得起房、老年人就应该买得起房了?房价越涨越离谱,人民币越来越贬值,大多数中年人、老年人也同样买不起房,还不如透支家庭和父辈的经济实力加上银行贷款“集中力量办大事”趁年轻把房买了,以后慢慢还债,你能说不对吗?如果房价稳定下来,回归合理,甚至每年还降一点,谁会去抢着买房呢?老百姓都是经济学家,而且是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知道该不该买房。

也是中国青年报,本周一刊登一篇报道:《是成本推动还是货币政策问题,经济学家为通胀寻根探源》。全球新兴国家都在加息呢,咱们这儿还为通胀寻根探源,慢了何止半拍。报道中说,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认为,我国当前遇到的新问题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形成来自各种成本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推进成本上升。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攀升。而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也使成本增加。

厉先生的分析也是一个典型的“半截”状态。他所谓各种成本价格的上涨只说了一半,未说货币超发造成水涨船高、负利率造成资金成本价格过低这一半。其他成本上涨只是通胀的表面现象,如果不是钱不值钱了,价格怎么会上涨?经济学家如果连老百姓都懂得的道理还想不明白,只能算半个经济学家。

本周一,环球时报《国际论坛》刊登一批官员、学者讨论中国品牌的问题。一位代表说,美国外交官在中国买的都是美国产品,韩国人买什么产品也不会买中国的,子不嫌母丑,中国人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品牌呢?

 

子不嫌母丑,这也是半句话,后面是狗不嫌家贫。问题不在于这句话没有说完整,而是事实本身就只说了一半。美国外交官在中国是不是买的都是美国产品,我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外交官买东西有国家安全问题,属于特例。但是,美国人民可没少买中国产品,我不用调查也有发言权,中美贸易顺差摆在那儿呢。韩国人前些日子还跑到中国抢购大白菜呢,难道农产品就不是中国产品吗?事实上,中国人对大多数中国自主品牌还是很自信的,只是对奶粉、葡萄酒等某些食品品牌不太相信而已。吃了死人或是中毒,就是亲妈做的也不能吃,这与子不嫌母丑没有关系。

我过去读过一本书,名叫《医林改错》。每天读报时,随手留了一批资料,打算写一本《报林改错》。类似这种只讲一半不讲另一半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是因为我们五千年从半奴隶、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一路走过来的,干什么都只讲一半,养成了半截思维吗?J012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 netease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