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收入分配,刻不容缓!
经济学从哲学家、思想家的粗糙论述发展到今天的庞杂体系历经两千年之久。其实在这两千多年之间,经济学讨论的话题范围却都是围绕着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展开的。无论是奴隶社会的“家庭管理”还是今天关于“外部性“讨论的福利经济学或新制度经济学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范畴,这四个基本范畴框定了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联系中国实际来看,这四个方面做的都不够好。“产能过剩”“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等呼吁改善生产的要求充斥耳边,说明生产出了问题,还比较严重。“收入差距”“分配结构不合理”“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无疑属于分配的范畴。“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说明咱们内需乏力,是消费有问题。问题虽多,但有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如果不能够抓主要矛盾,就会犯头痛医脚的错误。这就是某些所谓高明经济政策曲高和寡的结症所在。老百姓会说:“产业升级和我有逑关系?我关心的是我的钱包”。从这个标准来看,所有经济政策如果最终不能改善老百姓的收入状况最终都“应该”归入“逑关系”那一类。
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无疑是分配不均。如果不着力改善分配状况,所有的经济改革都会走入误区。分配状况的恶化的结果最终会反映在社会生产、交换、消费上。试问:没有收入的改善拿什么消费?没有消费何来交换?没有交换有必要组织生产吗?超过警戒线的基尼系数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那有人会说那富人不会消费吗?富人买一辆保时捷够一个穷人消费一辈子的。没错,从价格上是如此。但是社会上是生产卫生纸的厂子多还是生产保时捷的厂子多?社会对高端商品的消费能力总是有限的,对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才构成消费的真实内容。从拉动就业的角度来看,越是高端商品越是倾向于资本密集对劳动力的吸收越差。“高、精、尖”是趋势,“生活必须”才是民生。还有人会说:“不改善分配状况也能增加消费。”短期来看,这可能是“正确”的,而且咱们的某些政策也是这么干的。比如:咱们的“三公消费”。老百姓不花钱怎办?政府花呗(在西方经济学里消费有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之分)政府怎么花?不外乎吃喝玩乐全报销。自己吃饱喝足了还说:“咱们的老百姓真不懂经济学,连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都不懂。真拿他们没办法,只能咱们这些当官的自己转转新、马、泰、看看人妖、考察考察了。”这也算消费的一种,不过是畸形消费。如果说这个消费能够拉动产出的增加,促进GDP的增加的话,那也只能是坏的产出。所谓坏的产出以现在以猎奇为目标的“黄、赌、毒”一条龙为代表。试问:这些产出能说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吗?信仰凯恩斯可以,但是不要把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妖魔化,要不死后都没脸见凯恩斯了。
关于调整收入分配,重庆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写入十二五规划。吾等刚为之动容一小会,看了今天的消息发现咱们真幼稚。重庆市XXX部门在采访时给出的措施如下: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降低民营企业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提高高收入人群社保缴费标准;通过征收房产税等措施抑制高收入人群收入过快上涨,等等。除了“等等”这个不明确的概念咱们先看看明确的。总体而言说明某些人对“基尼系数”的认识还是不充分的。基尼系数是比例关系。简单的调高工人工资并不一定能够降低基尼系数。即使抛开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别不说,如果道(工资)高一尺魔(企业利润)高一丈,那基尼系数也将不下来。简单说,必须提高工资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比如:增加社保缴费标准,而不是“降低民营企业社保缴费门槛以扩大社保覆盖面”。增加工资性收入而不是“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因为垄断行业的工资也是工资,比起“资本”的收入,那点工资算什么?所以说没有“节制资本”这个前提,即使基尼系数下来了也只是统计数字下来了,而不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对于“通过征收房产税等措施抑制高收入人群收入过快上涨”应该改为“抑制非工资性收入人群收入过快上涨”。难道工资性收入的过快上涨不利于缩小基尼系数?
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非工资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差距巨大,已经威胁到经济发展,威胁到社会的再生产,威胁到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再不真心实意的下决心改革,我们将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