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左”派道路与前景
自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从初始的萌芽阶段,到后来影响吸引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直至最终取得了胜利。围绕着对发动革命时机的把握,革命方向的定位,以及对隐藏于事实之后革命形势的正确把握等方面就一直没有停息过“左”和“右”两条道路的斗争。无论是上世纪如火如荼、风起云涌的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阶段联合国内外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欲亡我中华民族的狼子野心,再到建国后针对国内经济建设方面党内的不同认识,“左”“右”问题之争就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壮大。直至今天,中国社会,中共党内,执政当局体制内还一直存在着“左”“右”两种不同认识论的讨论与斗争。
我曾经对自己做过拷问,我不是左派,但也不是右派。我只是一个真诚希望中国国家强大富足,人民幸福生活、安居乐业的爱国者。
本文旨在讨论中共建国后围绕国内建设方面的“左”“右”纷争。
关于“左”“右”问题的定义,百度搜索得出这样的结果: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来自法语。“右派”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其渊源追溯至法国17世纪中期或16世纪下半叶。
但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187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制宪议会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九月的制宪议会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一对政治概念。进步或激烈者称为“左派”,“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
左派:发表反对观点或主张变革,主张通过改良或革命改变现有秩序(尤指政治体制)的个人或团体。倡导这种观点的人占据的象征地位;不同于保守立场的激进立场 。
左倾:分不清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在革命斗争中表现急躁盲动的。
我于2010、2、12日在乌有之乡发的文章中这样说过:
我们首先来重温一下中国革命中“左”和“右”的概念。所谓“左”,是指对革命过程中事物发展的分析判断超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到具体的路线、方针制定贯彻便预先充满着亢奋、过激的因素,从而过高估计了己方的能力,错误的预判了形势的发展是必然对己有利而对敌不利。以此错误认识付诸于行动,见诸于实践,就必然要栽大跟头、吃大亏。回首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党内王明、李立三、瞿秋白莫不如是。那么“右”呢?恰与“左”相反。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作出的判断又大大落后于事物发展的本身,造成结果是眼前许多大好时机浪费错过。因为事先无准备、无预判,也就谈不上行动。所以面对了机遇只好在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中眼看对方的节节胜利而自己只能步步后退。陈独秀即此类典型代表。总之“左”和“右”都是错误的,“左”是盲动,“右”是忍让、退缩。无论“左”“右”哪方面,它的出现都曾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在现在社会里,关于“左”“右”的概念可从如下意义上理解:
社会现实中,左派总是出于对共同美好的憧憬,追求善良的愿望,公正信念的执着,他们是用这标准去看待一切的。而“右派”呢?则出于私欲的驱使对社会充满了贪婪的要求,从而使出了一切可能达到贪婪目的的手段。他们因为有着浓厚的人性欲望,而使得他们深谙人情世故,懂得如何讨人欢欣,如何朋结奸党,如何营私舞弊。
至此我们知道,“左派”是为了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是把自身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结在一起的。而“右派”却从自身一己私利出发,他们把社会资源、把人民群众当成了自己攫取利益的工具。
(一).建国后前三十年发展道路是“左”吗?
今天人们受舆论导向宣传得出的认识,当年新中国实行的“三反、五反”、“大跃进”、“反右”以及“文革”等一系列阶段性政策的实施都是所谓“左”的思潮对社会的影响。真的如此吗?对已发生过的事件的评价,许多时候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当年中国社会实现“转型”的标志就是以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起的大讨论为起端,那么,几十年过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用实践检验究竟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呢?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而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总要取代落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衡量一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检验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怎样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首先要看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检验,以谁的利益得失来评判。中国革命胜利后选择的国内建设道路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
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是一种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有的所有制。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通过剥夺剥削者产生的。被推翻的资产阶级决不会甘心轻易地交出他们赖以进行剥削的资本。在剥夺剥夺者的过程中,在我国就是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民族资本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复杂的矛盾与斗争。这些斗争反映到社会,就是执政党面临的各种挑战,所以才要为此进行必要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现在有人总是否定那时开展的各项斗争,把那些定位为“左”。如果不是对当年的社会形态以及矛盾缺乏清醒认识,就是站在与党和人民相对立的立场有意制造人们思想的混乱和误区。
(二).补课与“右”的关系
中国向何处去?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尽管实践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极少数顽固坚持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还说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误会”,“主观意志的产物”,等等。
于是,中国要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就被某些人喊了出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出现是这样定义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从社会发展程度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不仅生产力不发达,而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成熟。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的实际。
初级阶段理论在实施中演变为政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的道路。从实质来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好像没变,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却已发生了改变。这就是人们时常说的“打左灯向右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内容和性质。任何经济基础都要求建立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便为自己服务。上层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无法将两者之间人为割裂的。虽然不能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如果夸大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致否定或是漠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决定论,从根本上背离历史唯物主义。
经过三十年的实践,证明经济上补资本主义的课,而政治上还勉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其实质已造成社会以及人们思想的混乱,也无形消弱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三).否定共产党领导与“政改”道路的选择是“右”的泛滥肆虐
中国社会已然承受了这种“右”行的惩罚。
无论是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还是尤其是去年的“政改”呼声,都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政治思潮。主张经济上取消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私有化;政治上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多党制、两院制;思想上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全盘西化。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要观点有: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作用,否定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扬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大陆不如台湾;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将社会主义等同于极权、专制甚至是法西斯主义,抹煞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巨大成就;抨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同所谓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权、民主理论,主张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样板和指导理论;主张政治上的“多元化”、“多党制”;主张经济上的“多元化”、“私有化”。二十多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有表现,它利用各种社会事件和问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反思”和“新思维”。但归根到底,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旨就是歪曲、否定、攻击四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
邓小平曾明确驳斥、批评过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荒谬观点,认为在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完整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没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没有无产阶级保护自身利益的专政手段,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但在今天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的奠基者与开创者毛泽东被蓄意污蔑和妖魔化。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阴谋化毛泽东的目的,就是企图通过对毛泽东的否定达到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否定。在依然是共产党执政,号称社会主义的中国,大肆否定和妖魔化共产党开国领袖,却得不到国家相关法律的惩治。这堪称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从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国社会一直有一股与共产党为敌的阴谋势力。他们并没有随着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胜利而彻底消亡。只不过在国家形势与社会气候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们选择蛰伏隐藏起来。而一旦国内国际环境与自己有利之时,他们会选择跳了出来,梦想着变天与复辟。
此可视为“右”的跳梁与反攻倒算。
(四).陷入纷争与误区的“左派”
但中国社会的希望就是还有与此相反的“左”派存在。
前面已经说过,社会现实中,左派总是出于对共同美好的憧憬,追求善良的愿望,公正信念的执着,他们是用这标准去看待一切的。在今天,“左”派就意味着拥护共产党领导,主张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中国“特色”,主流媒体已排挤了“左”派的声音,但在一个网络日渐发达的社会里,代表下层人民呼声的“左”派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息。以“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等“左”派进步网站还在表明社会的正义呼声,以张宏良、黎阳等进步学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唤醒与影响着中国社会许多人们。但是,最近许多“左”的阵营的人们开始对张宏良展开了质疑和评说。往严重说是批驳。以宇太和马门列夫为代表的声音似乎让人们感到“左”派阵营的纷乱之势。这一定程度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但对于思想领域的争论,我以为大可不必惊慌。俗话说,真理越争论越明白。就如争论者自己表明的“对事不对人”,宇太观点指出了以张宏良为代表的泛左翼机会主义路线为河蟹保驾护航的保皇立场。马门列夫认为张宏良的“理论体系”,形左实右,属于封资修。有的网友此前也曾认为,张宏良老师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当权阶层的良心发现,忽视了下层民众的力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在此对这个问题不做讨论,我们承认思想的天空是自由的,每个人对身边社会都会做出自己的评判,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怎样发展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想说的是,“左”派既然不怕来自“右”派“杀左族毛”的威胁,害怕自己阵营内部的不同声音吗?
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最坏程度不过可以做如下三种设想。一是不同阵营派来的“卧底”,为搞乱“左”的阵营故意设局以混乱视听,从而达到把水搅混的目的;再是如有的猜想那样,是有人急欲做“左”派“领军”人物,而搞臭张宏良就是一条捷径;还有的就是来自自己阵营的不同声音争辩。相信认真拜读过宇太与马门老师文章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评判。这就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现状,既有右派和反共势力的喧嚣,也有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们对现实所产生的思考。但无论是怎样,都隐瞒不了已产生的如此事实。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一切都会露出庐山真面目的。
还有的朋友对目前“特色”社会腐恶黑现象深恶痛绝,所以也曾附和在中国实行多党执政的思想。他们天真的认为,也许真正实行多党轮流执政,才能避免当权阶层腐败问题。这些想法的产生都还没有走出思想的误区。近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大都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共和制。有的则沿用君主立宪制。在帝国主义时代还出现过法西斯专政这种最反动的形式。列宁说过:“资产阶级国家虽然形式极其繁杂,但本质是一个: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一定是资产阶级专政……”对于有以上认识的朋友,如果你不能迈入资产阶级这个阶层,还幻想什么自由、民主再是什么政治权利,注定都将是虚幻的迷梦。
回首中国革命的历史,什么时候也没有少过争论与斗争。毛主席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就一直在与产生于党内的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想作不懈斗争。而且,有时候这种来自自己阵营内部的反对甚至比敌人的进攻还具破坏力。当时党内高层留洋的“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就从心里看不起毛主席,他们认为山沟里是不能出马列主义的。但毛主席用自己正确的理论和适当的革命策略最终把中国革命引向成功之路。毛主席并没有因为党内有反对声音而终止革命,而是用正确的路线和步步胜利雄辩地证明自己的正确。
今天“左”的阵营产生的不同声音,应该说是正常的。大家都是一个目的,都是为中国的强大与人民的幸福为目的,为恢复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只不过所想各异,如果只有通过辩论才能把问题搞明白,那么,为什么要害怕不同声音的出现呢?
(五).从建国后六十年实践看“左”派必将引领中国发展方向
从1949年建国至今60多年过去,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这变化可以分方面讲。
从建国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既是通常所说的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时代,是被“右”派以及别有用心之人大肆污蔑仇视而却被广大人民深切怀念的时代。有细心的网友用“46个‘一个’”来说明,今择其部分如下:
一个用几年时间就结束了百年战乱的中国;
一个消除了军阀割据实现了大陆真正统一的中国;
一个没有民族冲突、族群矛盾、省籍矛盾的中国;
一个不再挨打的中国;
一个没有一兵一卒外国驻军的中国;
一个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中国;
一个让美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取得战争胜利的中国;
一个使人均寿命只有35岁的“东亚病夫”,恢复健康到人均寿命65岁以上的中国;
一个把“一盘散沙”改变东方巨龙的中国;
一个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的中国;
一个实现了“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没有下岗、失业的中国;
一个在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封 锁下,经济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比世界所有国情相似,经济起点相近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国民得到的实惠最多的中国;
一个被国际组织评为廉洁指数在6以上,只有轻微腐败的中国;
一个被国际经济学家计算基尼系数在3以下,分配公平的中国;
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免费教育,没有因缺钱上不起学、大量拖欠教师工资的中国;
一个在城市实行公费医疗,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少有没钱看不起病的中国;
一个完全靠自己制造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的中国;
一个原来不能大批量工业生产铝、磷肥、塑料、合成橡胶、电影胶片、汽车、拖拉机、飞机、机车、大型轮船、电视机、计算机、半导体收音机、照相机、洗衣机、电冰箱、手表、化学纤维、合成洗涤剂,大型、精密机床,大型发电机…..以后全部能够自行大批量
工业生产的中国;
一个1949-1976年产量增长:钢129倍、煤15倍、发电量47倍、石油726倍、化肥874倍、水泥71倍、粮食2.5倍、棉花4.6倍、油料
1.5倍、肉类2.3倍(与1952年比较)的中国;
一个1949-1976年通车、通航里程增长:铁路2.2倍、公路10.2倍、水运1.9倍、航空8.6倍(与1950年比)的中国;
……
这就是一个被恶意污蔑为“左”的思潮的中国。
那么,当今中国呢?有人会炫耀着GDP第二了,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幸福感是比前三十年提高还是下降呢?说是中国是负责任大国了,但面对周边国家对自己国土利益的不断蚕食,却用“韬光养晦”来遮羞,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来推卸责任。衡量一个国家是发展还是倒退,对外可以用国际地位,对内可用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来检验。
在此恕我不用数据来说明,因为行文字数影响,我只简单说几个问题,相信人们会得出自己的评判。
与毛泽东时代相比,中国在国际上的朋友是增多还是减少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压力是缩小还是增大了?与前相比,是什么时候的幸福感强?还有不能忽视的,人民的政治权利是增加还是变小了?社会丑恶现象以及官场黑恶腐现象前后对比会得出怎样的评判?
如前文推理,后三十年的道路是为“右”的成分多些,前三十年被诬为“左”的因素多,那么,面对“左”“右”的抉择,是选择“左”还是“右”呢?
如果是让日益觉醒的人民来作抉择,从建国后六十年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看“左”派必将引领中国发展方向。但需要时间来让人民觉醒和抉择,如同将出生婴儿在母腹内的挣扎,阵痛不可避免。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