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鲁保林
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树立忧患意识。说到忧患,不少人对中国的经济形式忧心忡忡,笔者也是同样,由于学识浅薄,不能涉及很多方面,只就经济发展的根基、目标和动力以及转变的方向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经济发展的目标由关注增长转向关注民生
30多年来,有个叫得最响亮的词就是GDP,这个被萨缪尔森称为“人类在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东西让无数官员和学者竞折腰。不少地方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项目投资注重“短平快”,结果注水GDP,掺假GDP的不良现象屡屡发生。在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官员为了乌纱帽眼里的西施只有GDP增长率和排位,资源、环护、教育、医疗、社保等指标皆抛之脑后或处于次要地位。人们总以为只要GDP上去了,其他的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排名第二,可是我们的幸福指数并不是第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普通群众的幸福指数不上去,“维稳”的其他措施都是白搭。这里作一首小诗,权且表示我的看法,“增长诚可贵,发展价更高,若为民生故,二者皆可抛”。GDP就是一个大的指挥棒,不对其进行革命,其他的改革都无法顺利推进。
二、经济发展的根基由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转变
华尔街依靠制造金融衍生品而点石成金的资本积累模式曾经让不少人垂涎三尺,我国的学者也一度对其顶礼膜拜并振臂高呼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金融危机让我们认清了华尔街投机家的嘴脸,,也认识到建立在虚拟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大厦,其根基是异常脆弱的,虚拟经济玩过了头无异于玩火自焚。尽管有前车之鉴,可我们还是不知不觉得滑进了虚拟经济的漩涡,这突出表现在地方政府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房价的正反馈效应必定导致价格的膨胀速度越来越快,使普通老百姓本来就干瘪的口袋雪上加霜。高企的房价蕴藏大量的风险,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出来,以房地产泡沫为先导的经济危机也将开始。虚拟经济好似一个难伺候的美女,尽管很漂亮,但是是一团祸水,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沉醉于歌舞生平之中而无法自拔。因此,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发展,还是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实体经济为好,这里涉及到实体经济利润率低的一个问题,由于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不再赘述。
三、 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出口主导”转变为“消费-投资主导”
因为居民消费乏力和国内产能过剩,我们过去特别强调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的模式,此次金融危机给了给中国上了一堂深刻的发展经济学的课,让我们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是不可持续的。当前,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只有50%左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借钱给穷人花, 赵磊 教授形象地称之为“透支消费”,透支不过是资本家缓解生产过剩的下下策而已,短时期内让穷人体会一下富人的生活,但是别忘了,借款总是要换的,一旦还不了,债务危机就降临了。现在,好多人欠了一屁股房债,幸福指数也估计好不到哪里去。另一种思路是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收入水平,真实收入的增长有待于改革分配体制,分配体制的改革如果只是喊喊口号而不触及所有制层面的话,那就等同于隔靴搔痒。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改革的话语权掌握在资本家和其代理人手里,要想真正的解决令人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问题,出路还是要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