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松树
摘要: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斗争是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条件下,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保证与集中体现。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目标与保障。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与增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并在党的领导下以斗争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地位、协调人民内部矛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产党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今年二月三号,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为什么要转变并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是什么?如何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实施?以下通过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增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系,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人民群众在包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使命。维护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包含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建设精神文明,并在上述实践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发展。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本质,也是我们判断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展必将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展也是一个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政治又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作为主体的人,受一定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并不是被动地作为客观条件的奴隶而存在,而是可以反过来以政治上的权利改造生产关系,进而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确立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中的发言权与决定权,按照发展目的与发展战略调整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主体结构、分配方式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就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维护与发展自身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与保证。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也伴随着人民群众由分散的小团体逐步融合的过程。原始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初步确立,这种主体地位像新生儿一样处于蒙昧阶段;剥削阶级社会,剥削阶级主导着经济社会活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虽有所增强但是以扭曲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以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可以自觉地选择经济发展方式;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一个特点,共产党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是人民群众主体的集中体现,也是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保障。这是由这个阶段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产生了自身利益的忠实政治代表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维护和发展其主体地位,而以往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只是被剥削阶级利用,这说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了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还不完善,单凭自身的经济地位不能掌控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只能在党的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掌握国家政权,才能实现对经济社会的主导,实现并维护自身的主体地位。抛开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会倒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伴随着改革开放形成与发展,它在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代价问题。在方向上,公有制比例不断减少,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越来越显现,两极分化不断加深,会让不少人怀疑改革开放的方向与未来。在代价上,经济的对外依赖性越来越高,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越来严重,生产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留守儿童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等,正在实实在在地伤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些尝试受到阻力,人民群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地位实现的不好,所以党代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加快,不单是速度的要求,更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战略及如何实现转变的认识的深化。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与自身发展,即有利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增强。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作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将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当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以维护和增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来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
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要解决好党的建设问题,并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党的建设问题也属于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一部分,并且是核心部分。党的建设应该以能最大程度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为目的。为此要坚持党的阶级性质,加强作风建设。
要明确、坚持党的阶级性质,同党内的资产阶级势力与修正主义思潮作坚决斗争。人大、政府、政协可以代表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但共产党只能代表工农的利益,期望代表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则失掉了共产党存在的意义。要始终保持党的阶级性与革命性,不要放任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失掉了革命性,执政本身就成了问题。
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当前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让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党失去信心,这削弱了党的力量,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党风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改善党的作风,必须要发扬民主,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工农的力量壮大党的基础、纯洁党的队伍,以党的领导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根本利益。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严肃党的纪律,坚持党员标准,坚决清除贪腐势力而不能手软。
现阶段影响我国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主要因素包括面临着国内外相对强势的资产阶级、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个人发展的不成熟。党带领人民群众维护自身主体地位,必须同敌对势力作斗争,在斗争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包括按照人民群众的利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协调好人民内部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实现程度,促进人民群众的团结;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党要领导人民群众,同国内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作斗争、与国际上的反共反华势力作斗争。社会上存在着资产阶级,其阶级本性是反对社会主义的,是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直接对立,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斗争中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国际上垄断资本主义势力利用其经济优势及价值观念对中国进行渗透与控制,我们必须保持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独立自主,进行反帝反霸的国际斗争。
要协调好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比如城乡矛盾、地区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实现程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我们应当逐步消除三大差别,而不是为了单纯的经济指标而扩大这些差别。由于当代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各个国家内体现的,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同时,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人民群众的团结。
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的发展,将超越剥削阶级社会,人在自由的基础上,将逐步摆脱物质欲望对人的统治,自己做自己主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靠改良、靠科技都不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社会主义不单是满足需要,而是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实现需要的提升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人民群众以共产党为代表,使经济发展更能代表自身利益的一场革命实践。这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维护和增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保障。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也只有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发展不可阻挡,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斗争最终也一定会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