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个论断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或许是个无关紧要的说法,或许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看不出对我们的创新与转型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是,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将是一件翻天覆地的事情,是资本主义将会终结的事情,虽然马克思早已有此论断,但恐怕没有谁会认为这一理想会在有生之年实现?!
其实,从互联网传入中国之初,以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敏感,就已经感觉到它将会对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颠覆,只是不知如何颠覆而已。“互联网+”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即可清晰感受到国家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判断,互联网将会颠覆所有传统行业,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现状也越来越不断地在验证着这一判断。
若要探讨“互联网+”是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层层递进,以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1、未来趋势为什么是互联网化,而不是信息化?
互联网化不是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内部”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的方式,互联网化是企业“内外”共同基于同一网络平台工作,并不限于专为某一企业服务,是开放式的分工与协作,这种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的方式才是平台型的互联网化。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大企业通常都具有超强的信息化能力,企业管理基本都实现了信息化的无纸办公。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为何会颠覆传统产业,就在于互联网化是开放的,信息化是封闭的。
阿里的电商模式之所以成就世界最大的电商平台,就在于谁都可以在淘宝上开店,却不是谁都可以在京东上开店的。企业的规模再大,也大不过全行业的产业规模,而商业模式的开放,在理论上可以整合全行业的产业资源。京东的电商模式,只是商业交易的信息化,信息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其管理水平,但其整合的资源却只限于企业内部资源,无论其企业规模扩展到何等程度。阿里电商的互联网化,不仅仅是做到信息化以提升管理水平,互联网化更整合了全行业资源,形成了电商生态圈的竞争模式。
任何企业都希望垄断,获得垄断利润,但企业的这种传统组织形式是“封闭”的,就决定了这种组织形式是有其“边界”的。同时,绝大多数行业的特性决定了,这个行业不存在技术障碍,不像飞机发动机等高精尖技术那样,可依靠技术优势来实现行业垄断。也就是说,按照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无论企业内部的规模有多大,其管理能力有多强,企业外部都会有更大规模的同行在参与竞争。
阿里对行业资源的组织形式是“无边界”的,因其竞争优势明显,以至于京东迫不得已学习阿里的电商模式,但由于京东自营电商的封闭模式与阿里电商平台的开放模式的内在利益冲突,使得京东只是有形无神的四不象。
2、既然互联网化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为何却难以找到实现互联网化的方法?
互联网化之所以难以实现,归根结底,是我们受限于传统的“旧的生产方式”理念之中。谁都知道,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建设一个互联网平台,但这个平台如何建设就不知道了,即使建立起一个互联网平台,似乎也没多少企业愿意入驻,入驻企业能否盈利则很难说。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至今为止,也只有阿里电商是真正成功的,其它行业则有待商榷。
我们或许知道,互联网化是开放的,但这种开放到底在“开放什么,开放给谁”,似乎就很模糊了。
“互联网+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最终将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可称之为“开放型生产方式”。旧的生产方式中,“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导力量,行业人都受雇佣于企业;新的生产方式中,企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最大程度的行业垄断,企业生态圈模式将企业资源开放给每一个行业人,这时“行业人”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力量,行业人与企业之间不再存在雇佣关系,互联网企业只是提供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其中起着社会调节的作用。
换句话说,不能理解未来新的生产方式,自然就不知道该怎样实现“互联网+”。
“互联网+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是企业整合相关行业资源,形成一个各类资源相对完善的企业资源生态圈,类似于一个自成体系的复杂生态环境的小规模经济体,企业资源再开放给每一个行业人,也就在理论上能够整合全行业资源,企业外在表现虽仍“有边界”,但其资源组织形式是“无边界”的,就会形成现代意义的所谓行业垄断。
也就是说,当全行业完成互联网化转型后,整个行业只需一个互联网平台即可,最多不过两个,只是第二名的生存将会非常艰难。其实,对于某些服务性行业来说,其平台甚至不会单独存在,可能会融合在其它行业的互联网平台之中,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平台可能多会融合在各电商平台之中。
3、“互联网+”为何会形成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为何是开放型生产方式?
互联网是一次技术革命,但电气等科技同样是技术革命,为何电气技术革命不能变革旧的生产方式,互联网技术革命却革了旧的生产方式的命呢?
尽管,我们在一百多年前即已进入电气技术革命的时代,但由于电池技术的不完善,电力能源无法大量储存,导致汽车、飞机、舰船等仍多采用机械传动方式,电气技术只起到辅助性作用。但是,电气技术发展到今天,汽车、飞机、舰船等开始逐步采用电力驱动、电传操控系统,这就使得汽车、飞机、舰船等的内部格局完全被颠覆,不再受机械传动的限制,电力驱动的优越性不言自明。
我们同样知道,电气技术革命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但电气技术革命的先进性只局限于科技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却并不涉及其相关产品生产制造的生产组织方式。电力驱动改变了汽车、飞机、舰船等的内部构造格局,使其性能得到根本性的进步,但对于如何造车、造飞机、造船的生产方式却并不涉及,只是提升了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
电气技术让“能量”的传递,不再受机械传递方式的局限,只受电线介质传导的局限;互联网技术让“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受网络覆盖范围的限制。
我们都知道,社会交往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却不是能量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方式的便捷性、实时性,必然会以技术手段变革社会交往方式的传统格局,微信、微博已经开始变革我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然而,生产关系是社会交往关系的核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的基础,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信息传递方式的颠覆性技术革命,不仅仅变革社会交往方式,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也必将随之变革,最终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既然互联网技术会颠覆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进而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基因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顺理成章、因势利导,也就形成了“开放型生产方式”。为何应该是开放型生产方式,这就不是一篇文章能够阐述清晰的,即使是一本书也未必能阐述清晰,不过,已在书名暂自定为《开放型生产方式》一书中,尝试着给予系统性阐释。(出版中,广告: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理论,只给出“为何是……”的答案是不够的,必须给出生产方式的具体理论与框架,才有可能令人理解与相信,这里只能恭请读者阅读本书了。)
4、既然“互联网+”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生产方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与旧的生产方式有何区别?
旧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称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分工社会化的起点,由于其受资本化驱动而自然形成,自然存在这样那样的深层次矛盾(马克思因发现这些矛盾而成就了《资本论》);互联网化的开放型生产方式,是深层次的社会化分工。开放型生产方式,对“自然形成的资本化分工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造,其深层次体现在“分工模式的社会化、社交化、信用化再造”,对资本化分工的深刻认识是对其社会化改造的前提,而社会化改造则是社交化、信用化改造的基础。
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能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剥削、压迫、异化……”等带有阶级情感的话语,但这里要强调的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建构,是由资本驱动、资本主导的经济体系,如果将生产方式中“什么主义”的阶级情感剥离,现在旧的生产方式就是资本型生产方式。如果剥离出《资本论》中的阶级情感,再添加上现代经济中的经典案例,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传之秘。比如,《资本论》中的“世界市场”,就是今天的“全球化”,而融入全球化对于国家来说,就必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才能形成世界市场范围的交往。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理论认识,中国用了近35年的改革开放才从实践中得出,普京在近日也提出同样观点“俄罗斯应建设开放型的经济”。
开放型生产方式,是分工模式的社会化、社交化、信用化再造,涵盖了“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社会交往”三个范畴,以社交为主线贯穿于资源自组织、管理自组织的全过程。这里简略说明“分工模式的社会化、社交化、信用化再造”的内涵:
社会化再造,是资源配置范畴的资源自组织,简而言之,就是生态圈的竞争模式。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国家资源开放的基础上,企业运用资本化手段整合资源,企业雇佣劳动者去配置利用资源。新的开放型生产方式,在国家资源开放的基础上,企业整合相关资源以再开放,劳动者配置利用开放的企业资源,劳动者与企业之间不再有雇佣关系。
社交化再造,是生产总过程的社交化。其实,粉丝经济、社交营销等就与此相关,但我们似乎走入了误区,以至于社交商业化问题重重。这里以“营销”举例说明,社交化是“营销过程社交化”,而不是“社交过程搞营销”,营销过程是生产总过程的一部分。“过程社交化”与社交化营销的区别,是孰主孰辅的区别,是商业模式本末之争的区别。
信用化再造,让旧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割裂”得到有机弥合,即交换环节前置的生产总过程信用化改造。第三方支付的担保交易,就是信用化改造的一部分,但更核心的是交换环节前置,简而言之,就是类似众筹模式的预售制。若要做到交换环节前置的预售制,以及企业资源再开放给个人,必须以信用贯穿整个生产全过程,否则预售制就不可能被广泛应用。
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的颠覆性,今天的人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只是未来将如何颠覆还没有形成共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作者以为未来的生产方式,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型生产方式。
开放型生产方式,之所以能上升到生产方式的理论高度,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在《互联网思维颠覆世界》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开放型生产组织方式”,而这里提出了“开放型生产方式”,两名词间虽仅仅是“组织”两字的区别,但其内涵却是天差地远。
开放型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企业资源的再开放,是更深层次的分工社会化变革。传统的开放,是国家资源的开放,是行业准入的放开,是简政放权,是审核转备案等等。互联网化的开放,是企业整合各行业资源,形成互联网化的企业资源生态圈,这种生态圈资源再开放给每个人,个人对生态圈资源的自组织,将构建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分工社会化的起始,开放型生产方式是更深层次的分工社会化。
“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变革,就是开放型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之所以被定义为“开放型”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在于互联网的开放基因与本质,另一方面也在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开放”,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开放型生产方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对“开放”有着极其深刻的体会,这不仅仅是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也是考察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结论,因此才有了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
同时,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业将进行互联网化、智能化的转型,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型生产方式转型,是供应链资源的开放,是制造模式的互联网化转型,互联网化则决定了智能化制造的研发方向,开放的制造业平台必将彻底激发经济活力、创新活力,必然构建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型经济体系,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