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回乡村

火烧 2015-11-06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讲述城市与乡村的差距,返乡难的原因,农村空心化现象,以及农民生活的困境,探讨为何人们不愿回乡村,反映农村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时常会觉得,从进城上学那刻起,对于故乡,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用网上流行的话说,自那以后故乡就只有冬和夏,或者更确切地说,故乡对我来说只有冬。但是,我又是那么的爱着乡村。这种爱是从心底上的一种憧憬,憧憬着有一天,我们的乡村能如贺雪峰教授笔下描述的那样“温饱有余的农民可以继续享受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可以继续享受家庭和睦和邻里有爱;可以继续享受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和情趣。劳作是有的,却不需要透支体力;消费是有的,却不一定奢华;闲暇是有的,却不空虚无聊”。农民能过上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过上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可是回来之后,才发现,这一切与预期是那么的遥远。我没有办法把我看见的乡村活灵活现的写出来,但是我还是想记录下这日渐破裂的乡村。

  有人说,在城市,是异客。在农村,却成了过客。过年本该是最热闹的日子。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过年,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越来越没味”。以前过年的时候还能吃点好的。现在生活基本不愁,那些好吃的东西差不多平时都吃过了。唯一能提醒快过年了就是小乡村赶集的时候,车子已经多的连行人都难通过了。从大桥修建,水泥路铺通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出去打工,乡村就日渐的变得“安静”了。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很多过客才会从城市回到农村。说车多,不光是数量,还可以看出地域,各地牌照的车都有,这说明,打工,珠三角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说在城市是异客,那是因为,我们并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不管是新生代的农民工,还是进城读书的学生,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仍然是农村。即便是考学时迁了户口,毕业的时候还是要迁走。城乡巨大的生活差距,过惯了城市生活的青年人,根本过不惯农村的慢生活。所以,在农村我们成了过客。家,有时候甚至就是连锁酒店。住几天,就走了。留下你睡过的床被,父母洗干净,晒好后,又匆匆收进柜子里,等待下一个过年的到来。作为进城的异客,尤其是刚进城的大学生,很多会比不上城里的孩子,比如说计算机技术,比如说英语。当然农村中不乏优秀的学子,但是从整体上讲。农村的孩子的计算机技术基本上来自于网吧,而网吧能教给他们的也就仅仅只有怎么打游戏而已。进城六年,从大学到研究生,一直不能改掉趴在宿舍的窗户上看一个城市的繁华。而乡村就在这样的繁华冲击下,越离越远。曾经无话不说的父母,在通讯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却仿佛隔阂越来越深。很多年轻人宁愿当“晒客”,在网上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生活也不愿和家人去分享。曾经以为,即使进了城“心”总会在家里吧。因为有家的地方总放着“心”,直到有一天父母也进了城,我才发现,不光是我们,连他们也越来越不愿意回到农村。曾经何其珍贵的土地,荒芜的越来越多。我们这一代在小时候还和父母一起上山摘过茶,打过桐梓,一起栽过杉树···比我们更小的呢?如果没有父母的陪同,怕是已经分不清哪块地是自己家里的吧!很多地多年不去,曾经的羊肠小道早已杂草丛生,不见踪影。最近的一次上山,是2013年元月,和父亲一起,山上的杉树,枞树已长的很粗、很高。但是板栗树已经不知道是哪一年就被别人砍走了,估计是当柴烧了。说完了山地,该说说水田了。处于鱼米之乡的洞庭湖流域,大米是主食。稻谷也是一年的粮食主产。或许是因为产量原因,小时候种两季,早稻和晚稻。后来渐渐地改成了一季的中稻,也差不多够吃。再后来,外出打工,就根本不种了,能找到别人种就给别人种,找不到就干脆荒了。很多原来的良田已经变成了宅基地,修成了一栋栋漂亮的房子。许多特产即使产量很高也并不能让农民真正致富。比如说柑橘。而真正靠柑橘发家致富的只是那些帮着外地老板收柑橘的本地人,和自己有钱收完柑橘运到珠三角一带去销售的人,对于普普通通的农村人来说,他们只是用着身上的蛮力,通过柑橘,换取微薄的辛苦费。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回乡村?因为没钱。土地、山地、柑橘、甚至养猪,都生不了多少钱,用农民的话说一年到头赚的钱也不如打工挣得多。所以,不得不选择外出。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而那些能在农村生活下去的青年人,除了游手好闲的基本上都有份手艺,比如说修房子,修路或者石碑等。钱,成了进城的原始动力。有了钱后,回村建房、买车、考虑子女的进城教育等等······如果有钱,或许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用我母亲的话说,回家或者出门,大包小包,像逃难似得。但是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离家又何尝不是逃难呢?

  每年回家,都会和儿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聊聊。他们大多只念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在他们眼里,或许我是读书人,跟他们可能聊不到一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他们说出的一两句话或许就会震撼到心灵,让我想清楚很多事。有时候我想不明白,都是一起长大的,他们中有几个的关系为什么会格外的亲密?直到某天,有个跟我聊起他们在福建一起露宿街头的场景。这些,是我在学校生活里不可能想到的。在学校里,偶尔也可能没钱,但是总有地方可以借到。而他们刚出去的那几年,举目无亲,只能抱团取暖。有个小伙伴跟我说,人,走着走着就分层了。“分层”,瞬间就让我想明白了。学校和社会毕竟是两条线。他们很早就出去闯社会了,而我至今仍在校园里,这或许就是两种生活环境的隔阂吧。从初中毕业到现在,十年了。他们中有的已经买车了,有的已经结婚了,有的小孩开始叫我“伯伯”了。而我依旧在摸索着未来的路。上学的时候会有人告诉你,你不应该只想着房子、车子;离家的时候会有人告诉你,你应该心里装着国家,装着故乡。可是回乡的时候,才发现,除了家人,故乡又何时装着你?所以经常会有人跟我母亲说“XXX(我小学、初中同学)这几年搞到钱了”。我母亲会回应到“如果我儿子初中毕业了出去打工,至今也有十年了,也该搞到钱了”。我不知道这个搞到钱是什么标准?但是我算算,十年,呆在学校近十年,算上上学的花费和机会成本,攒起来,我想在农村,也可以叫搞到钱了。偶尔会有亲人当着我说:“那些当初读书不强的都搞到钱了,读书强还都是些没动静”。我不知道她说这话是不是有意无意,但是我确实听进去了。26岁,在农村本该早已是做父亲的年龄了。有时候遇到不常联系的初中同学,问我在哪工作,当我说出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会惊讶的看着我“还在读书,是不打算读到老的,那不是要到30岁才有可能结婚”。甚至有时候都不敢看朋友圈,满屏都是同学晒的他们孩子的照片。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回乡村?因为害怕逼婚、相亲、赶婚礼·····每年回家都要赶不少婚礼。更害怕叔叔伯伯们问我什么情况了?彩礼钱什么的,没结过婚我不知道,也不愿意、不敢去打听大概要多少?但是我姐说最起码你要给女方个全套首饰,有套房子吧!只是有个小伙伴跟我说他要是结婚,找媳妇一定要找远处的,我问为什么?他说近处的花费太高。远处的最起码一年或者两年才去一次。不像近处的,回来了就要去。尤其是现在都时兴“两来两走”(也就是女方不是单纯的出嫁来男方,而是两边都顾),所以在男方家办婚礼后,在女方家又会再办一场。彩礼钱已经成了腊月、正月里最大的负担。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回到农村?是因为农村真的破裂了。如果乡村社会一开始就像城市社会一样,就无所谓破裂了。而如今,曾今在一起的农村,却没能挡住外来的冲击,渐渐地被撕裂开了。宗族破裂了,邻里关系破裂了,甚至夫妻之间,子女之间都有些破裂了。在学者眼里,传统农村一直是熟人社会、宗族社会。很多农村中矛盾都是靠宗族解决的。但是随着城市对农村的冲击,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的熟人社会、宗族社会也越来越被经济化、金钱化。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个经济社会,但是在有些人眼里,就可以简化为“钱”。钱在有些人眼里似乎已经能买到“良心”了。宗族间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共同对外。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说三道四。邻里之间更是这样,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有出手的,有吵架的,甚至有对簿公堂的。夫妻之间,因为孩子的缘故可能会有一方留守在家,而这样的留守夫妻中,很可能拼凑出留守家庭·····城市对农村的最大冲击,是对农村人的冲击,冲击着他们不愿意回到农村生活。我们说城市冷漠,所以我们回乡找熟悉感,如果回乡再冷漠,我们去哪?现在,学者已经开始把乡村社会叫成半熟人社会,等到真的成了陌生人社会了,那么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和有些有益的乡风习惯,又该到何处去找寻?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回到乡村?因为乡村缺少“文化”。这个文化不仅仅指教育和识字。喜欢和老辈们聊天,听他们讲讲以前的事,包括靠人工修水库、修电站,他们说现在年轻人肯定不愿意干这些活。他们也说相比于以前,农村的大学生更多,甚至博士也不少,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农村根本留不住人。我曾问过一个小伙伴愿不愿意回乡一起做点事?他说不,我问为什么?他说没前途,没希望,回来不知道该干什么?山,就那几棵树;田,荒了那么多;河,早被挖的千疮百孔。更可怕的是周围的那么多双眼红的眼睛,很难把大家聚拢到一起做点事。在外呆惯了的年轻人和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是需要文化滋养的。可是现在呢?记得小时候村里还能看电影,看杂技表演,现在的“送教下乡”很难吸引农民,农村广播一般也不开。即使组建了所谓的文艺队从事的也是商业演出。农民闲、忙时都打麻将,“茶馆”(麻将馆)开的遍地都是。图书室在哪?书店在哪?体育设施压在哪?这一些,在农村严重不足。大学时,谈到未来,我说我想去农村,但是现在呢?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那么想?于我来说,于我家庭来说,我听到别人最多的一句话是,等你读书出来了就好了。或许,学校就真是个牢笼,因为你是学生,别人看你的眼光不一样,因为你是大龄学生,别人看你的眼光更不一样。我不得不承认,知识在这个社会充满了无力感。

  于进城的我们来说,即使在城市受歧视也不甘心回农村。农村,好远;而城市,更远。父母健在,尚可寄托我们的乡情,父母要是不在,我们的乡情又该寄托在哪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