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要取消“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昨天,凤凰台时事辩论会辩题是:“为人民服务”口号是否过时?
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不变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44年张思德牺牲以后,毛主席写了《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以示纪念和一种精神倡导。后来,“为人民服务”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口号,而且还足足影响了三代人,此后涌现的雷锋、焦裕禄和孔繁森,无不成为这种精神的延续。为人民服务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追求,也是中共执政地位毫不动摇的根本所在。
那么是谁要想取消这个口号呢?
下面把辩论会版主的一段导言录下:
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30日刊登该报特约评论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的文章指出,“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了“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在当下难以作为现实社会人人遵循的普遍要求。
文章指出,又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似相识却新鲜,似简单也深刻,似明白常糊涂。虽然,古人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情怀;今人更应向往“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精神,因为这才是动人心弦的召唤,是理想社会慷慨高歌的不懈追求。但是,毋庸讳言,这个慷慨高歌,当下还难以作为现实社会人人遵循的普遍要求。
文章称,孔子教诲耶稣圣谕,在市场经济面前会遭遇言者谆谆闻者藐藐的尴尬。市场经济中,每一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每一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人的本性。由此演出了一部部剧烈竞争的活剧,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秩序,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效率至上的发展。
文章认为,今天,人们同样要面对在资本盈利和个人谋利被激活后,如何把资本冲动与诚信道德、把物质追求与精神信仰成功结合的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这些要求,反映着再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代冲动。
对于“为人民服务”思想,有分析称,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是一个奉献的年代,人们精神饱满、干劲冲天,把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献给事业、献给人民,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孜孜追求,这个“狂热”的产生,与两点是密不可分的:第一,公平、正义的社会形态,是催生“狂热”的现实基础,没有人会在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还傻不啦叽地去“服务”什么;第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是产生“狂热”的精神动力。
分析指出,现今还只是社会主义,并且是初级阶段。一切理想、信念,与过去所提倡、所宣扬的共产、按需,还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中国最需倡导的,应该是创造,而不是奉献和服务,哪怕他是公务人员。公务人员有薪金,那是他的职责所在,他应该尽心尽责地去履职,而不应该是额外地去服什么务。应该甄别清楚,履职和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至少,履职是法理层面的,而服务是精神层面的。除非,这个社会变得很公平,这个社会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去奉献,否则, “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不是过期,就是太早。
根据这段导言,本人在网上跟帖: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叶小文们就是要把“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成“特色资本主义”!
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修正了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还不丢,他们知道丢了为人民服务就是丢了共产党的招牌,也就丢了共产党自己,是要被人民打倒的!
叶小文们连这点面子都不给,硬有丢共产党的牌子,直接与资本主义接轨。
他们最不喜欢“人民”,想方设法要去掉它,因为“人民”是有阶级性的,所以他们竭力推出“人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意并不错,也是提倡为人服务的。但资产阶级虚伪地有意掩盖“阶级”存在,以此“人人”混淆“人民”,以售其奸!
事后搜了叶小文文章的全文(见附件),与导言前半部分基本吻合。
至此,究竟谁想要取消“为人民服务”口号,请大家分析。是“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是叶小文?还是凤凰版主?
当然,辩论会的“正方”辩手,凤凰名记闾丘露薇和香港著名大学教授俞伟峰,自然是铁杆“取消论”者。他们不仅认为“为人民服务”过时,简直压根就是错误、反动、邪恶、没有人性,包括《为人民服务》的著者毛泽东,包括荒唐的学雷锋运动,包括黑暗的毛时代30年。他们的口号是,反对服务、保护人权!?
附件:
2011,新年就要到了!祝愿憧憬多多,最挂念是“十二五”。举世瞩目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又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似相识却新鲜,似简单也深刻,似明白常糊涂。
人我关系的最佳状态是紧密相连。如果只讲“人人为我”,何其卑劣。就像马克思、列宁都引用过的狄德罗的话,需要人人围着转的大写的“我”,就像一架“发疯的钢琴”。钢琴发疯节奏就乱了,人发疯方寸就乱了,都发疯就把世界给毁了,钢琴也没了声响、“我”也消失了。那么,都来“我为人人”呢?当然很好。古人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情怀;今人更应向往“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精神。因为这才是动人心弦的召唤,是理想社会慷慨高歌的不懈追求。但毋庸讳言,这个慷慨高歌,当下还难以作为现实社会人人遵循的普遍要求。
人我关系的道理,既浅显又深刻。好在无论东西方,是否宗教徒,都不乏谆谆教诲。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于是,“世界宗教会议”(1993年,120个宗教团体6000人参加)通过的宣言,根据这两位的圣言,强调任何宗教都要奉行的“不可取消的原则”,是“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这些原则,无疑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相通。
人我关系,似明白常糊涂。孔子教诲耶稣圣谕,在市场经济面前会遭遇言者谆谆闻者藐藐的尴尬。市场经济中,每一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每一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人的本性。由此演出了一部部剧烈竞争的活剧,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秩序,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效率至上的发展。但市场经济的求金逐利,难免让人迷心逐物。如果一切向钱看,就会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如果人人向钱看,就会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怎么办?马克斯·韦伯倡导“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出在基督教文明中推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靠一种“宗教精神的力量”来维持和制衡。据说这一套也曾管用,可是在华尔街鼓捣出的金融危机面前显然失灵了。
今天,我们同样要面对在资本盈利和个人谋利被激活后,如何把资本冲动与诚信道德、把物质追求与精神信仰成功结合的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这些要求,反映着再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代冲动。(叶小文)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