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寒而栗的价格听证会
令人不寒而栗的价格听证会
改革与涨价,作为一对孪生兄弟,其面目国人现在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改革就是涨价,深化改革就是深化涨价。这早已经是国人的共同感觉和认知了。
为了控制物价的乱涨,政府设得有专门管理物价的机构。可是,自打它成立以来,人们并没有看到它管住了什么;不但没有管住什么,它倒常常为想涨价的单位和人群“办了许多的实事”,“做了许多的好事”。而百姓们希望控制住物价上涨势头的事,它似乎却并不当一回事;或者虽然当了一回事,却也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因此上,百姓对乱涨价,滥涨价,乱而又滥的涨价,越来越变得没有办法了。似乎已经麻木了,当局却美其名曰“承受能力增强”。
改革开放的年代,“新事物”也是特别的多的。忽然有一天,在价格方面又出现了一个“新事物”,它的名字叫做“价格听证会”。价格听证会这玩意儿是干什么的?百姓们听说了,它是专门控制物价上涨的:今后但凡有要涨价的,特别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而要涨价的,必须要经过价格听证,经其同意涨价才能涨价,同意涨多少就只能涨多少;否则,无论是谁想乱涨价,滥涨价,乱而又滥地涨价,都是不可能的。
处于无可奈何中的人们常常盼望有救星的出现。看来这价格听证会要算是百姓们的一个新的“救星”了。于是,百姓们对它莫不趋之若鹜,翘首以待。
常言道:“时间是最考验人和事物的。”经过价格听证会出台以来这些年的考验,百姓们才发现,自己又一次的轻信了,上当了。原来价格听证会根本上就不是先前说的那么一回事:它不但不能控制物价的上涨,反而总是为虎作伥,因而越来越叫老百姓们反感,听到说它就畏惧,甚至于风闻它就要不寒而栗。特别是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更是如此。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百姓们发现,从出台价格听证制度以来的实际结果看,价格听证会实际上成了价格上涨的出台会,成了涨价的批准会,成了涨价的宣传舆论会,成了为什么要涨而不能不涨价、为什么必须多涨而不能少涨、为什么现在就要涨而不能迟些时再涨价等等的理论听证会和理由说明会。总而言之一句话,价格听证会成了老百姓们必须接受涨价,此外别无选择的涨价命令下达会。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并不是一切的价格上涨都要经过这个会。实际上,在这个会外,一切的日常涨价都在照样地进行着,丝毫没有因为它的存在而有所收敛,有所减缓。而凡是通过召开价格听证会涨价的事项,除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涨价的幅度都是很大的,少则上涨30—50%,多则80—100%,有的甚至于涨幅还要大。直涨得老百姓们目瞪口呆、要求涨价的人们喜笑颜开为止。这样的涨幅,怎能不叫老百姓们不寒而栗呢?
老百姓见到价格听证会就不寒而栗,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经过价格听证会的涨价跟自发状态下的涨价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召开价格听证会而涨的价在一般涨价的基础上,还有着许多的特点。这些特点至少有:
一、它是披着合法的外衣进行的。这样的涨价听证会,据说都是“依法召开的”。因此它的合法性就是不容置疑的。在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的条件下,对这样出台的涨价谁还敢说个“不”字呢?只好认了。
二、它还披得有民主的外衣。据说,参与听证会的都是社会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他们是专门代表广大的老百姓参加听证的,并且是专门为老百姓说话的(尽管实际情形他们总是专门为要求涨价的单位说话的)。既然如此,对于这样这样出台的涨价,谁还敢说个“不”字呢?同样只好认了。
三、它同时披得有科学和权威性的外衣。凡提出涨价的单位,都是蓄谋已久的,都宣称自己的涨价是经过科学测算、反复论证才出台的,因而其所提出的涨价理由和涨价幅度是不容置疑的。而出席听证会的,据说都是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权威,是从事这方面工作年深日久的官员和领导,他们完全有资格代表老百姓说话,他们的话都落地有声(至于这些权威和官员们是怎样被要求涨价的单位所物色和所“热情招待”的,就不得而知了)。经这样听证出来的价格上涨,谁还敢放个屁呢?只好乖乖地接受了。
四、经过听证会的涨价还常常打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号。就拿文物单位的涨价来说吧,前年某博物院门票大涨价,不久前某直辖市一处著名遗址门票涨价,就都打着了这样的旗号。他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生产力,保护基地里的文物就是保护生产力。而只有涨价,基地和文物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否则这些基地和文物都将毁于一旦。所以,给这些地方大幅度地提价,就是具体的落实“代表先进生产力”。革命遗址遗迹也好,历史文物也好,都是民族的瑰宝,当然是先进文化了。只有涨价,这些先进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否则这些东西迟早将要不复存在。所以,给这些地方涨价就是具体地落实“代表先进文化”。至于“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有话可说的。试想,如果这些基地和文物都毁损了,当前的百姓,今后的子孙后代们到哪里去看这些文物呢?所以,大幅度地涨价以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给人民群众的身上不断地加重价格负担,叫他们遇事多掏腰包,到头来却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是而今某些单位,某些人的逻辑,只是不知道这究竟是些什么样的逻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不是强盗逻辑。
我在这里举的是文化单位通过听证会涨价的例子。但是热衷于这样想、这样做的绝对不只是文化单位。20多年改革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着实地培养出了某些国人的涨价意识和脾性,培养出了他们高度的涨价兴奋感和快感。在这个意识和脾性的支配下,在这样兴奋感和快感的诱惑和召唤下,尽管人人都埋怨别人不该涨价,却只要握有可涨价的东西在手,人人就都企图经常不断的涨价,比着劲地涨价。而且,真正地说起来,就关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支出而言,文物单位的涨价还不算是最让老百姓不寒而栗的,诸如水、电、煤气、闭路电视、公交、教育和医疗等等的涨价更令老百姓们不寒而栗。
最后,因为这样的听证会通常是由某级某个政府部门召开或者批准召开的。因而它就具有了代表政府的性质,因而它就与自发状态下的涨价不同。在自发的涨价状态下,百姓还可以对涨价发几句牢骚、骂几句娘,以发泄发泄怨气(尽管这样做是很不好的,作为普通百姓,遇事都应该逆来顺受才对)。可自从有了听证会后,如果再发牢骚可就要当心了,当心有人会说这是对政府的不满了。这样的帽子小小的百姓可是担当不起的啊!
2006年2月22日星期三
2009年2月19日 修改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