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即使鲁迅对群众也有过“牢骚”

火烧 2009-02-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对比鲁迅与毛泽东对群众的态度,指出鲁迅对群众有‘牢骚’,而毛泽东始终相信人民,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同时反思国民心性及封资处世哲学的影响。

一般人难达于毛泽东的伟大,即使鲁迅对群众也有过“牢骚”

   

   

   

沿顺着昨天的思考,想到了列宁的话:“机会主义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个别人物的罪孽、疏忽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全集》第21卷第223——22页)  

   

这里,列宁提示了社会落后、退步或反动的时代性原因,——多多少少也有民众自身方面的原因。然,毛泽东这个旷古稀有的人民赤子,决无这方面的论述。  

   

所以,在我的文章里,时不时地会油溢着一种赞佩,即赞佩毛泽东对人民群众赤胆忠心,相信人民,从不对人民失望,生命的终点,也还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比之毛泽东,鲁迅对群众则有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牢骚。  

   

我理解鲁迅、鲁迅的牢骚。  

   

那么,毛泽东没有看到、不承认人民群众自己的弱点?应该说,实事求是大师——毛泽东,是看到并承认人民中的作为一个个的具体人,也都是有缺点的,但作为一个群体、一个合力系统,人民是无敌的,是无可匹比的英雄;另,作为每一历史过程的终了,人民总能通过自己教育自己,融通时代精神,立于必胜之地。  

   

——但是,这里重复:一般人难达于毛泽东般的伟大,就连鲁迅对人民群众也有过“牢骚”,况我们乎!本网民的牢骚是:  

   

我们的国民心性,迄今还相对地容易产生“近视目光”,相对地缺乏“韧性”……等。最令本网民要发牢骚的是,我们的国民心性下“产生的既丰富、精巧得令所有外民族叹服,又卑俗得使人害羞的‘整打整盒整箱’的封、资处世哲学”。而这一封、资处世哲学的全部“丰富”和“精巧”,大多是叫国人在“公的名义下”把私粉饰起来;大多是在铸就国人无原则谦和、去欲忍让、从众适世、苟且随俗。

   

它或叫人逃离避世孑孤飘然和洁身自好;或让人在公、德、仁、义下屈曲养晦(在对敌斗争时,有时,这一方略是可取的)以巧取个人私利……说到底,公、德、仁、义成了一种空大的信仰,一种无望的期待,一种可供装扮的外在“面具”,而不少人却在这种信仰、期待下溜之大吉,或拿来作为一个体裁,发泄一些低能的不满,作一些诅咒和凶险的预言,有时也能搞一些以一部分人得权收利而告终,近于破坏的“造反”,至多不过是进行“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不改变制度”的革命。

   

这也是近千年来的中国,虽然有不少人看到“公”心的重要,但真正出于公心的,有自我责任感的,从自己做起的,不惜牺牲个人而长期(甚至三、五代人)坚韧不拔努力的,充满理性和原则性的奋斗精神的人,却又不十分多的原因之一。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封、资处世哲学经千锤百炼而具“黑洞效应”,它有时表现为一种全民族性的巨大心理定势,以万应之力,承受各种改革、革命的冲击,而安之若素,守旧依故,使历史的发展通常在高喊“前进”中停滞……

   

其最大危害莫过于: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在革命高潮时,方便于投机者“泥沙俱下”,而稍遇困难挫折时,易让人民之外的人(泥沙)在其中搅局,导致思闻、疯僧等辈的“伟大创新、前进”中的原地兜圈子或后退的运动(不过,这一点当与人民自身公开申明的战略后退,相区别)!

   

嗨!思闻、疯僧辈是必定那般——“如此”——的!我想的是人民。所以,我有牢骚。同时,我得再一次地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

   

毛泽东对人民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而对敌人说:“人还在,心不死!”!太对了!现在居然——思闻、疯僧高喊“半夜鸡不叫”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