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农村少女觉醒 挣脱童婚宿命
在印度西部一处偏乡地区,一名害羞的女学生已经成为准新娘,家人正在帮她筹备婚礼,尽管她自己尚未准备好要说“我愿意”,这名女学生的未来似乎笼罩在一片阴霾中。
据《路透》报导,当地的妇女,从出生到死亡,一辈子都受到父权及古老习俗的支配。年仅15岁的莎普娜(Sapna Meena)在今年4月加入一群女孩的行列,这群女孩的人数不断在增加,她们要站出来抵抗印度普遍存在的童婚陋习。
鼻上扣有金钉的莎普娜将一头黑发盘绕在头顶,她居住在拉吉斯坦省(Rajasthan)的巴达卡卡赫拉村(Badakakahera),她边回忆边表示:“我家人当时正在筹备我的婚礼……我祖父决定,他要在有生之年看到我结婚及安家立命,我一开始根本不敢跟他顶嘴。……后来我去找我妈,告诉她我想多念点书,接着去找一份工作,然后才要考虑结婚的事。”
巴达卡卡赫拉村的居民大多靠务农维生,但光靠栽种小麦跟玉米,所得收入仅能勉强糊口而已。
莎普娜没有向命运低头,她搭了3小时的公交车前往皮尔瓦拉市(Bhilwara),向地方官员求助。她希望官员可以提供她一些建议,并且让家人知道,印度的法定结婚年龄是18岁。
在地方官员扮演调停人的角色后,家人暂缓了原订的婚礼计划。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颁发勇气证书给莎普娜,表彰她在居住小区里扮演“变革推手”的角色。
推动性别权利的行动人士表示,莎普娜就是绝佳范例,证明女性可藉由教育及接触外在世界的方式来激发自主意识,替自己未来的人生做决定,并避开印度长达数世纪之久的童婚命运诅咒。
早婚使女性发展受阻
印度经济过去10年快速成长,在媒体、网络及观光发展因素下,有愈来愈多民众得知新观念,反歧视是其中之一。但与此同时,占印度人口一半的女性仍须面对童婚问题。
据印度最新国家家庭卫生研究显示,印度有47%的年轻女性在20岁到24岁间步入婚姻。
虽然印度的社会福利计划改善许多农村女性的生活,但有专家认为,早婚对印度女性的发展构成严重阻碍。
平权团体表示,乡下、贫穷及教育程度不高的女孩,以及居住在中部、西部及东部地区的女性,是最容易受到早婚习俗影响的一群人。
他们补充,早婚对女性的各方面发展都造成影响,使得营养不良、健康不佳及无知等难题不断处在恶性循环的状态。
对女孩而言,早婚更可能导致学习中断;在怀孕及分娩期间,更有可能发生一些复杂的问题,使得新生儿体重不足或导致孩童早夭。
拉吉斯坦目前是印度的观光重镇,每年有数百万名游客参观当地古老的宫殿及堡垒、来一趟沙漠骆驼之旅或造访充满野生动物的森林。但拉吉斯坦同样也是印度女性早婚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殊圣节(Akha Teej)等宗教节庆里,数百名年仅10岁的女性会穿上传统的红色纱丽服(saris),出嫁到贫穷且容易发生干旱的村落或小镇。
关心女权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库玛瑞(Ranjana Kumari)表示:“许多人从事家庭经济……父母认为,愈快把女儿嫁出去愈好,这样就可以摆脱经济负担。”
库玛瑞又说:“与这一议题相关的,就是这关系到家族的荣誉,这里普遍要求女童在结婚之前要保有贞节。所以父母亲要赶在女儿还保有贞节的时候,就赶紧把她给嫁出去。”
法纪不彰 改推女性自觉
印度在2006年加强禁止童婚规定,包括父母、神职人员、警察及当地领袖在内,违者可求处2年徒刑及10万卢比(约新台币6万5千元)的罚款。
但行动份子表示,法律的落实情况很糟糕,其中存在严重缺陷,不只是检举案例稀少,被定罪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通常在小孩自己公开表示不满的情况下,逼迫者才会遭到检举。然而,当大多数女孩对自身权利认识有限时,显然会阻碍女孩公开表示不满的可能性;况且在庞大的社会压力下,鲜少有抱持同情态度的民众愿意倾听。
尽管如此,教育及其它非政府组织所推动的计划,在印度许多贫穷村落仍产生影响,仅管这些努力成效有限。要知道,保守及男性主导的观点仍根深蒂固的扎根在这些地区。
举例来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协助下,农村的未成年女性开始组成社团,并拥有培养团结感的聚会空间。这个社团让女孩们关心与自身相关的事务,如就学权利及被迫早婚等。
UNICEF的儿童保护高级官员穆拉里(Sudha Murali)说:“她们学习自己的权利,像婚姻的法定年龄或受教权。……她们对于挑战自己家庭感到紧张,现在有女孩变得更加大胆,并为自己的居住的村落带来改变。”
莎普娜表示,原本她的70岁祖父是赞同她早婚的主要支持者,现在却因为自己的孙女成为许多同伴的学习榜样而感到骄傲。莎普娜说:“如果你早婚,就会有很多坏事发生……妳无法完成学业、必须随丈夫一同离开,待在他跟公婆的身旁,而且还必须要生小孩。”
“我会向我的邻居解释,她们应该教育她们的小孩,然后她们将得到好工作,生命不仅不会因此而白费,甚至会过得更好。”莎普娜说。
201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