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伯渠)在生活上艰苦朴素;而且刻苦学习,诲人不倦;对同志亲如手足,平易近人,对工作忠心耿耿,赤胆忠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品质,尽人皆知。他的故事很多,这里仅讲几个小故事。
给我治疥疮
我因为常在山窑和野外连衣过夜,染上轻度疥疮,游击环境,无药可治。1935年冬天,中央到达陕北,我调到中央财政部印刷所工作,去后不几天,到林老房子批条子给印刷所领块门帘。林老看了我写的领条后说,天气太冷,同志们生产需要,拿起冻干的秃头毛笔,在嘴里咬了咬就批,把我写错的“连”字改成“帘”字,说:“你大概不识这个字?”批完,他仔细看了我一下,发现我长了疥疮,他像是一个老大哥照管小弟弟,更像是一长者疼爱晚辈一样,亲切地告诉我要注意,不能再发展,并且把他在长征路上随身携带用剩的一小盒“九一四”药膏给了我。
教学新文字
1936年冬天,中央财政部和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同住在保安(今志丹)县城内一个院子里,从初冬到1937年1月初搬迁延安,大约二个月左右的时间,林老利用早、午、晚空闲时间,教同志们学新文字,虽时间不长,由于他的教学方法得当,多数人学会了字母简单拼音,少数同志可以用新文字写信,译简单的新文字材料,从这一点即可看出林老诲人不倦的精神。
睡乒乓球案子
1938年秋,陕甘宁边区银行住在延安凤凰山下的土窑洞内,有一个一进两开的窑,左边是会计科,右边是曹老(菊如),中间一孔放了个乒乓球案子,中间这个窑白天晚上都不关闭。有一天早上起床后,我发现乒乓球案子上睡了3个人,起初我还没认出是谁,仔细一看,才认出:林老?!后来我才知道,林老在从西安回延安的路上,车子抛了锚,回到延安已是深夜,他怕打扰别人,没洗脸,没喝水,没吃饭,把他自己的行李打开,睡在乒乓球案子上。当时林老已是年事很高,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革命老人;边区已进入和平建设,他是边区最高级领导;他更是从蒋管区回来的高级统战工作官员,但是,他仍保持并发扬了红军长征路上宁肯露宿街头,绝不干扰群众的优良作风,回到自己机关都不打扰其他同志,实在令人在心眼里尊敬和爱戴。
林老是我铭刻心中的榜样,是激励我革命的动力。
(本文原载《边区银行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