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科学发展观
谈一谈科学发展观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9年1月17日 报道,总理与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座谈时讲到:
《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人做人的信条,也是中国人于危难之际不畏惧、不退缩的文化源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会对未来抱乐观态度,坚定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念,我们会永不言败,坚韧前行。
不知这是总理的原话,还是记者水平太差,记叙的不甚明白,总之,咱看了以后,很是不以为然。
《易》讲的是什么呢?
这个“易”字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内容。“易”就是变化的意思。
也就是说,《易》是一部讲发展变化的书。
为什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呢?
是因为中国人有这样的做人信条,有了这样的信条以后,中国人就会对未来乐观,就会有战胜危机的信心吗?
这样讲道理,能通吗?
显然这样是讲不通的。
说这样话的人,自己的思想就是一片混沌。
“天行健”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说,世间的规律(老子那里叫做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间的事物是按自身规律发展变化的。世间的规律、世间事物按规律的运行(或称为道)就是永远这样无始无终地行进着。
当人们了解了世界的规律,明白了道,自然就会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先具有一种精神,而后才如何如何的问题,而是明白了世界变化的规律后,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该如何做的问题。
好,我们再继续看,在经济危机面前,为什么我们会对未来抱乐观的态度呢?
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波动,经济总是由高峰而低谷,再由低谷而高峰。这其中的规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反马克思的市场经济论者都有几乎一致的解释,这里就不啰嗦了。
在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具有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这可以使经济危机相对容易地挺过去,只要挺过了危机,必然就会迎来下一次经济高潮。
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或说市场经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正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或称之为一种规律。
当人们明白了市场经济这种规律时,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下的“天行健”,当人们明白了市场经济必然从高峰到低谷,再从低谷到高峰这一规律时,在经济于低谷中运行时,人们必然就会“以自强不息”,直到有一天“天行健”的市场经济又回到高峰。
理解一样东西,必须要学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胡总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既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那要明白科学发展观就必然去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核心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到了毛泽东这里,他在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总结为“矛盾”。
其他就不多说了,有兴趣就去读一读毛泽东的书。
当我们明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后,我们就明白了科学发展观的真义是“唯物辩证法”、是“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或矛盾)就是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就是“道”。
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唯物辩证法在现实条件下的应用和发展。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时,我们就会发现人民网-《人民日报》中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文以载道”是多么的肤浅与错误。
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完全是一个不明白科学发展观真义的人的呓说。
相信这是记者的无知,而不是总理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