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社会制度的思考

火烧 2011-11-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社会制度的演变,强调分工合作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分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涉及人口密度、科技发展及制度保障基础,突出社会制度与生产实践的关联。

这是一篇实验性的文字,也是我一边思考一边创作的。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地区合作的开始。

资本主义之所以向社会主义过度,一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导致原有生产力无法满足人口的社会需求,从而寻求新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合作方式以满足人口需求。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行什么社会制度,并不是取决于其宪法或政党的政治倾向,而是要看其分工合作的程度和范围,越高级的社会制度其分工合作的细化程度越高范围越大,分配的合理性越高。不同社会对分工合作关系的保障基础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不论何种社会分工合作的保障都是武力,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国家机器,只不过原始社会是以个人和家庭的血缘关系作为保障,且此时没有国家的概念而已;奴隶社会以家族为基础建立的国家为保障;封建社会以宗族为基础建立的国家为保障;资本主义社会以利益集团和行业联盟为基础建立的国家为保障;社会主义社会以区域或国家联盟为基础建立联盟为保障;共产主义社会以所有人为基础建立的保障体系。(所谓保障并不仅仅是武力,还包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制度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里解释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可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生产经营行为却无法用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完全解释,这种情况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社会类型中尤为突出。马克思理论的缺失在于只是针对物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证,而对制度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分析和认识不足。马克思理论的缺失不仅仅是马克思的认识和分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所处的社会环境所致,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之中,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早于亚洲获得成功,但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封建社会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央集权制,当时的欧洲不但神权高于皇权,同时列国林立,准确的说当时的欧洲社会是处于由半封建半奴隶社会向真正的封建社会的转型期,例证就是拿破仑对欧洲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一旦拿破仑将欧洲彻底统一,欧洲的封建社会将可以逐渐实现真正的皇权至上,进而向中央集权制转变,但是现代科学的产生使得当时的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技术的产生导致欧洲社会突然拥有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迫使欧洲社会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得不提前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当时的中国则因为人口密度不足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无法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因此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理论家无法完成对社会制度的完整分析,仅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方面分析了社会制度,而忽视了人口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制度中的重要性。

资本主义有七情六欲,共产主义一样不乏男盗女娼,这些都只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既不可能消灭更没有必要抛弃,因为正是人类的欲望和需求促使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决定社会制度的本质的是分工合作的规模和专业的细化程度,而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一个社会是什么社会制度或将要进入什么社会制度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人口密度,二是科学技术。

【分工合作是什么?我这里所说的分工合作不仅仅是指生产流程上的分工,还包括生产前的组织和生产后的分配,也就是说分工合作是贯穿于生产的整个过程之中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决定占有仅仅是分工合作的一部分,虽然资本拥有者剥削了剩余价值,但是依然不能否定生产者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

分工合作的形式,原始社会的分工合作形式表现为按需合作,按能力分工,人人都必须尽其所能的为了生存参与劳动;奴隶社会因为其生产关系的转变,分工合作带有压迫奴役的性质;封建社会的租赁性质延续到资本主义社会,?????????

为了证明我的理论,我将试着做如下分析:

从历史方面来讲,按照《资本论》的模式由原始社会开始,原始社会的分工表现为以个人为主,依然遵循着动物社会形态,个人为主家庭血缘为纽带的简单分工,此时的分工更多的是以强壮的个体为主,相对弱小的个体为辅助所展开的生产生活模式;因为家庭和环境的不同,所以个体的强壮与否直接决定了家庭的生活质量的好坏。随着某些家庭因为个体强壮而占据的优势资源使得家庭扩大,更多的人口使分工成为必然原因有:1、过多的人口不可能都从事相同的工作,人口虽然多了,但在原始社会人类依然处于弱势,绝大多数个体不可能离开家庭的领地太远,在有限的领地内如果人口增加却依然没有分工就会造成大多数人都去干一件事,其他的劳动无人或少人参与。2、专业的产生和复杂工具的制造,以狩猎为例,猎手狩猎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其辅助者将猎物运回同样需要消耗体力,原始社会的人类因为自身不再具有厚实的足以御寒的皮毛,所以需要用猎物的皮毛御寒,拆解皮毛制作衣物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同样需要专人来进行处理制作。

奴隶社会以家族为单位,封建社会以宗族为单位(宗族和家族的区别在于家族一般是以三代左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宗族的构成则包括更远的血缘关系及姻亲关系等更为松散的亲属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以行业和利益集团为单位(现代社会虽然因为通信技术的原因使得行业和利益集团的联系面更为广泛,但是却因为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使得大多数的行业和利益集团更多的限制在国家和地区内部),社会主义社会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共产主义社会将以文明为单位。社会制度每前进一次都会,也都必须以前一个社会制度为基础的同时对前一个社会制度进行弱化,奴隶社会以原始社会为基础同时弱化了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进而加强了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封建社会以奴隶社会为基础同时弱化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而加强了宗族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资本主义社会以封建社会为基础而弱化了宗族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抛弃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主体关系,进而转变为以行业和利益集团为主的利益复合体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因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口的大幅增加,将必须抛弃以行业和利益集团为主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更大范围的以国家甚至地区为覆盖面的新型社会关系;共产主义的社会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的巨量增加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的。因此社会制度的进步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生产的需要,技术的进步促使分工更细化,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口的增长使得富余劳动力增加,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成为社会障碍,解决这个社会障碍的方法就是产生新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文明的进步道德观念经济思维等等思想上的改变也在催促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一种制度的崛起使得另一种制度的基本关系弱化乃至消亡,恰恰证明了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性,以及分工合作的细化在进一步加剧、深化和范围的扩大。

每一种制度的变革和进步,都是由这种制度所影响的人口密度和科学技术所决定的,只有高人口密度,科学技术落后的地区或国家,会因为人口密度过高而导致人均需求的供应不足,从而使得社会动荡影响社会制度的发展甚至崩溃;反过来低人口密度,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地区,则会因为供应过剩而产生经济泡沫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间歇性爆发。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其实是衡量一个文明的两个阶段,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及其以后的社会制度的基石,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制度从科学技术方面为社会主义及其以后的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或者科学技术方面超过了资本主义的社会需求的时候,资本主义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因为分配不均导致的供应过剩而间歇性的爆发经济危机,要么经过资源整合从新建立分配体系进入社会主义。

经济危机的产生除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是由过多剩余所导致的之外,还有一点是马克思当时所估计不足的,就是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而导致的失业加剧,正是加剧的失业状况导致了大量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间歇性爆发,而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将促使社会为解决富余劳动力所产生的大规模失业和经济问题而做出适当的调整,这将迫使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社会的稳定不得不整合社会资源并逐渐进入社会主义体制。因此由资本主义转变而来的社会主义初期,个人占有的物权将依然是社会的主体构成,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产品的生产将可以逐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合理需求,使得物权的占有不再是个人的主要需求。

社会主义不是大锅饭,同样共产主义一样不是不劳而获,这点邓爷爷和毛主席的论述更为精辟。但是社会主义及其以后的社会制度,却会因为高科学技术带来的高技术,使得大多数人可以从繁重的社会生产中解脱出来,换个通俗点的说法就是高技术带来高失业率,那么这些因为技术的高速进步而失业的人口就将是社会主义的重点安置对象,安置的方法不外乎服务和学习研究,或者因为新技术的产生而带来的需要大量人员的新型工作岗位。

就业率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说就业率对经济有制约,首先要明白经济发展靠的是什么?马克思告诉我们的是: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既然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科学技术为什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同样马克思解释了这问题: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生产环节中的人员需求和生产成本。既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员的需求被降低了,那么高就业率是不是就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呢。科学技术的发展被制约还何谈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速度看的不应该是就业率的高低,而应该是这个经济体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社会对富余劳动力的安置和富余劳动力的多少,可以较为准确的证明一个社会所处于的社会制度阶段。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基本不存在富余劳动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少量的富余劳动力;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富余劳动力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饱和,此时的封建社会会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选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继续在封建社会徘徊,这里有两个同样发生于19世纪的例子:一是中国,当时的中国虽然人口达到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水平,但是落后的科学技术却导致当时的中国一直只能在封建社会徘徊,虽然发起过几次向资本主义过度的革命,却始终无法真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说无法由宗族关系为主导转变为由行业和利益集团为主导;二是欧洲各国,虽然人口尚未达到封建社会的末期,但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大幅提升却使得富余劳动力突然大幅增加,使得欧洲社会不得不提前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带有明显的封建社会色彩,即社会的上层在开始的阶段主要由宗族力量所掌控,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业和利益集团逐渐取而代之。

一个社会对富余劳动力的安置也可以证明这个社会所处的社会阶段,正如富余劳动力的多少可以证明这个社会所处的社会阶段一样。富余劳动力产生的必然性:一个社会之所以产生富余劳动力,一是源于过剩的人口,二是源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富余劳动力的多少才表现出成正比的关系,即在人口稳定的情况下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和富余劳动力的增加越快。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富余劳动力的增加,同样要求分工合作范围的细化和扩大。同时富余劳动力大幅增加也可以促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跟不上富余劳动力的增长,则维持社会稳定的物质需求也必然会滞后。

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可以代替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同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是相同的道理,即分工合作细化、范围扩大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对社会的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很好的论证了物质生产的需求与社会制度的变革之间的关系,即越高的生产需求要求越高的社会制度体系。而越高的社会制度体系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来与之匹配。

技术进步和分工合作细化的必然性:原始社会的产生正是因为原始社会的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造,才促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社会产生了初级的文明;随着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增加,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时出现了具体的分工合作;之后的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每一次都是源于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和分工合作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跳跃式发展和分工合作的进一步细化就会带来一次社会制度的进化;社会主义及其以后的社会制度之所以不同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社会制度,就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将会出现大量的因为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富余劳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是必然的,但是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却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益集团因为一个技术的发展使得前一个技术的利益没有达到最大化之前,人为的阻碍科学技术的前进,这虽然只是暂时性的,但却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降低,同时使得社会制度的进步受到阻碍。宗教和传统观念虽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但是事实的力量确实任何人所无法阻止的。

因此一个社会到底实行的是什么社会制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向高一级的社会制度进步的条件和意愿,条件和意愿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这个社会对富余劳动力的安置,和富余劳动力在这个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因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不仅浪费了劳动力资源,同时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还会消耗社会资源,犹如空转的发动机只消耗能源却不做功。因此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社会对富余劳动力的安置和富余劳动力的多少,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个国家、地区或者社会的社会制度的先进程度,越是进步的社会制度对于富余劳动力的安置空间越大,富余劳动力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小(这种安置并不一定是从事生产)。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和进步速度,进步的程度越高,进步的速度越快,向着先进社会制度进步的步伐越大。三、分工合作的范围和方法,范围越大方法越公平,向高一级的社会制度转变可能越大。

其实社会制度的每一次进步,带来的不光是更高的生产力,同时还有更为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体系,毕竟每一个人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给做出不同贡献的人相同的分配,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适度的公平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但过度的所谓公平,则对人本身的价值是一种侮辱和歧视。同样分配的失衡更是社会的灾难,显失公平的分配制度不仅不能促进社会制度的进步,更是制度上倒退的行为。

企业和其员工的分配关系应当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既不能因为过度的保护员工而造成企业的盈利过低,也不能过于剥削员工的劳动所得。过度的保护员工将降低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很低将降低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发展的意愿,同时限制了企业对生产技术的更新速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于剥削员工的劳动所得,既使得员工的生活质量下降,又降低了劳动者的自我积极性,这样的企业同样不会长久存在。因此企业和其员工的分配关系应当建立在适当的比例之上,这个比例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制度的一个标杆,遵从于这个比例的社会即是社会主义,低于这个比例的是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有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一种过度形式,帝国主义的历史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一党制或者轮替制,轴心国的一党制直接的显示了其帝国主义的历史特征,而美国为首的两党轮替制国家虽然表现得不明显,但两党的幕后力量却相对集中,两党不过是一党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