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学校是商家,学生是顾客”的办学模式结束吧

火烧 2009-01-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批评当前教育模式中学校与商家关系的趋同,指出教育产业化问题,呼吁反思教育现状,关注学生权益与公平,推动教育改革。

不知道是因为做过几年老师,还是因为对至圣先师孔夫子过于尊重,我一直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正因为如此,我对教育事业现状的不满也表现得比较过激,可能也颇说过一些尖酸刻薄不给人留面子的话。然而,这并没有消减我心头的不满与烦闷,我因对教育现状不满而产生的焦躁依然与日俱增。今天是阳历年,也算是过年,我本不应给别人添堵,但还是忍耐不住,还是要讲一点儿不甚中听的话。建议各位教育工作者在听到我今天讲的话的时候,用“忠言逆耳”四个字来安慰一下自己吧。  

有人痛批教育产业化,而我认为今天的教育并未产业化。因为如果按照产业化的动作模式,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产品,然而今天的学校并不对该产品的质量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其实更像商家和顾客的关系。商家的招牌上往往大书特书着“顾客是上帝”之类的内容,而学校门口的标语上也往往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种字样。商家招牌上的承诺,顾客不相信,商家也不相信。学校标语上的诚信,挂出之后,学生不看,学校也没当回事儿。啥事儿也不能说到做到,否则人家就不敢讲话了,会大大妨碍言论自由的,在这点上学校和商家似乎有着共同的心得。聪明的学生来到学校,知道哪个老师好哪个老师坏,不能光看他的职称,那玩艺儿真是骗外人的,要听该老师能讲出什么东东,因而变得更聪明。愚蠢的学生来到学校,明白了招牌上的东西是写给上级来检查的领导或未进入学校的学生看的,因而也变得聪明。聪明的顾客来到商场,知道买哪些商品更物有所值,不能只看商家的宣传单,并在一次又一次上当的过程中学会了比专业鉴定人员还方便快捷的识假方法,因而变得更聪明。愚蠢的顾客遭遇搜身时也明白了原来真正的上帝还是商家,而招牌上的承诺就像央视有些客串节目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娱乐一下而已,不可能长期当真的,因而也变得聪明。学校与商家在其承诺的兑现方式上又是不谋而合。商家表明的售后服务,让顾客一而再再而三的跑,直到最后没了一点脾气。学校答应的保证毕业后安排工作,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安排的单位上半年班以后,也会发现本来从外表上看属于自己权利的东西,原来实质内容却是义务。商家经常表示本店在顾客最满意商家评选中得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同意票,而顾客却都发现自己不幸是那百分之一。学校自称是学生的母校,但又有多少学生从那里找到了“慈母”般的感觉?商家越来越像学校,学校越来越像商家,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表现出趋同的发展方向,没想到我们在学校和商家之间也找到了这么多共性。世界真得是普遍联系的。  

不仅学校在变,老师也在变。我这里说的老师不是全部,或者也不是主流,可能只是一种倾向。有的老师更像推销员了,尤其以职业学校的老师表现得更为突出。每到高考、中考前,职业学校的老师们就四出招兵买马。据说每招进一个学生有多少提成的。当然也有比较黑心的职业学校规定,招不进足够数额的学生,就停发当年奖金。这个过程中,总有黑心的,反正学生没有黑心的,就像只有黑心的商家而没有黑心的顾客一样。有的老师兼营第二职业,并把第二职业当作第一职业来做,这方面以 高校 老师表现得比较突出。有开公司的,有做律师的,也有办考研学习班的,反正能赚外快就积极地去干。其实干啥都一样,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一方面,能干好也算不错了,更不用说分心了,至于把第二职业当作第一职业来做的就不能提了。然而社会舆论偏偏走样,只要有车有房,油头粉面,就会被称为成功,而没有人考虑这位 成功 老师的“功”究竟是怎么成的?晋职称怎么办?只要有钱,且人头活络,何求而不得?有先收名后收利的,也有先收利后收名的,有的先做专家再发财,有的先发财再做专家。学生中偏偏有一部分对这样的老师特别崇拜,虽然最后受苦的是他们。  

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指望学校完成,税收也不指望老师上缴多少个人所得税,我们国家还要出钱给学校,目的只有一个,你们只要给国家社会培育出当前或今后一个阶段所需要的人才就行了,财政困难的事,就不用你们多操心了。现在的学校和某些无良老师这么个搞法,能不让人忧心吗?  

所以我2009年第一天就许下一个心愿,愿“学校是商家,学生是顾客”的办学模式结束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