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的外交是缺少智慧,还是缺少勇气

火烧 2008-12-3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中国外交是否缺乏智慧与勇气,引用历史案例分析弱国与强国在外交中的不同表现,强调外交手段对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中国的外交是缺少智慧,还是缺少勇气

   

据香港凤凰网今日报道:就有人质疑中国外交太软的问题,《南方周末》在特别专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教授吴健民时,吴健民回答说:“很多反对韬光养晦的人,我想他们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比较浅薄。”吴大使的回答使我想起了另一句话,“弱国无外交”。曾几何时,不知出自何时,不知出自谁口的“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在中国竟然成了名言,得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这也难怪,蒋介石时期的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和袁世凯时期的北洋政府以及晚清政府的外交政绩,就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外交的目的是什么?外交的目的不外乎就是通过对外交往,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对外交往的手段和方式有多种,排除军事手段,其他对外交往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的手段和方式都属于外交的范畴之列。从各国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手段和方式来看,其实是弱国才真正地有外交,而且弱国更需要外交。假如两国发生纠纷,强国大国往往是把航空母舰开过去或在边界陈兵百万。而弱国由于没有这样的手段没有这些,所以,本国的利益,就只有靠外交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谈判桌上或折冲樽俎,或软磨硬泡,甚至哀求乞怜来维护了。需要产生发明,需要也同样培养人才,世界上优秀的外交家往往产生在那些弱国或小国。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产生了许多像蔺相如那样优秀的外交家。面对如虎狼般强悍的秦国,蔺相如凭借智慧,同样也凭借个人的勇气,不但保住了赵国的巨额财产“和氏璧”,而且,也维护住赵王个人和赵国的尊严。在同一时期,其他六国都不乏像蔺相如这样优秀的外交家,但唯独秦国很少,秦国只出军事家。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近代。大清朝与日本进行马关谈判的时候,大清朝的全权代表李鸿章在谈判桌上那真是谈笑风生、旁征博引、巧舌如簧。对比之下,日本国的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则显得有些木讷,翻来覆去地只会指着事先拟就好的条件说那么几个字:“允,还是不允?”可是,不管在谈判桌上李鸿章表现得如何出色,伊藤博文表现得如何糟糕。谈判结果却是伊藤博文大获全胜,李鸿章满盘皆输,最终签订的条约是在日本国事先拟就好的条件上几乎是一字未改就签订了。  

国家的强弱是如何界定的?国家的强或弱首先体现在国民,尤其是领导集体,特别是最高领导的精神意志上,其次才体现在国家的物质实力上。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只由一头狮子统帅的由绵羊组成的军队,一定会战胜一只由一头绵羊统帅的由狮子组成的军队。”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坚强有力的统帅对于一个群体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的精神意志的强弱,一部分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一部分取决于他个人的实践经历。近代中国长期挨打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从整体上来说,在精神意志方面比较弱。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缺少尚武的精神,不分青红皂白地过分讲究“温良恭俭让”,过分讲求“和为贵”。在腐朽没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长期荼毒下,中国人普遍养成了“求”的习惯,缺少敢于“斗”的精神,更缺少坚韧的斗志。非到最后关头,是决不会轻易采用“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久而久之,不仅敢于“斗”的精神几近丧失了,而且“斗”的愿望也衰退了。凡事总是寄希望于“求”, 求贵人相助、求神仙显灵、求菩萨慈悲、求佛祖保佑,求来求去,最后竟然都求到了强盗的头上,求强盗能发善心。                

 一九一九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为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问题的“巴黎和会”,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出了阵容强大的外交代表团参加会议。希望在和会上通过外交努力,求英法两个强盗看在大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十四万华工前往欧洲为英法军队挖战壕,中国与英法曾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的份上,能够主持公道,压迫日本,让中国收回在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可是,强盗就是强盗,只有是强盗才能真正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强盗是不会为受害者主持公道的,否则,岂不是破坏了强盗之“道”。所以,中国的权益不但没有收回,而且还遭受了国际外交史上一次足可以载入史册的羞辱。中国人终于明白了,“求”是维护不了自己民族权益的。在与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当成天条的强盗相处的过程中,维护本民族的权益,只有靠“争与斗”。于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爆发了。因此,“五四运动”才被誉为是近代中国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也成了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文化的渗透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几千年来已经渗入到某些中国人骨髓里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因素,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彻底清除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养成的遇事便靠“求”的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五四运动”十几年后的一九三一年,驻扎在我国东北的两万日本“关东军”向拥有二十万之众的东北军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在内战争表现得极为出色的东北军,在张学良“不抵抗”的严令之下,三个月不战而退便丢失了东北。作为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蒋介石,面对大片国土沦丧,三千万同胞沦落强敌铁蹄之下惨遭蹂躏的屈辱,也同样是不敢“斗”,不敢“争”,而把希望只寄托在英法强盗主持下的“国联”能够主持公道上。从遥远的古代到现代的蒋介石时期,历代政府对外交往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弱国才有真正的外交。  

有的人由于自己没有“斗”的勇气,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无勇,还十分反对敢于斗争的人。希望如果中国人都像他们那样怯懦无勇,也就没有人会因此嘲讽他们了。所以,这些人对一贯主张要敢于斗争,坚持斗争,而且还善于斗争,善于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恨之入骨,恨不得把人间凡是能够污蔑诽谤他人的一切词汇都加在毛泽东身上才好。说毛泽东不懂对外交往,只知“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与自己人也斗等等等等。可能真如某某人说的那样,毛泽东的一生确实是与国内外敌人战斗的一生。而且,毛泽东一生确实很少走出国门,记忆中的毛泽东一生只有两次走出国门,到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苏联进行友好访问。但这并不妨碍毛泽东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并能做出英明正确的决策,身居中南海的毛泽东凭着非凡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足不出户却能纵横世界,“三个世界理论”逼迫得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美国不得不屈身俯就,到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中国来求毛泽东赐教。一身是胆,充满智慧的毛泽东一改中国人凡事“求”的习惯,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一生与殖民主义斗,与帝国主义斗,与修正主义斗,与霸权主义斗,与国内外敌人斗。与人“私”的本性斗。不但斗出了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而且还斗出了毛泽东思想,从此为过分讲究“温良恭俭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健不屈的尚武精神,并武装了中国人民的思想。  

         也许是上苍在有意考验中华民族,在有意磨砺中华民族的意志,就在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强盛的路上走了一半的时候,毛泽东逝世了,中华民族也就此失去了这棵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毛泽东逝世后,有的人出于个人的恩怨,开始极力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为了填补人们在否定毛泽东思想之后留下的精神空白,于是,曾经残害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早已被中国人民唾弃的孔孟之道又被请了回来。从此一些中国人又恢复了凡事靠“求”的习惯,开始满世界的乱跑,求世界老大收容当个“马仔”求国际富豪接纳做个“二奶”,于是聪明智慧但就是缺少勇气的他们在老祖宗“和亲外交”、“输币外交”、“乞求外交”、“下跪外交”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消气外交”、“歌唱外交”、“补贴外交”等多种多样、机动灵活的外交方式。只是有时这些外交方式的效果并不够理想,不信你看,“马仔”没当长,“二奶”没做上,只是成了一个“通房大丫头”,吃苦受累不说,动不动还要遭到主子的一番羞辱。因此,不但国家民族的权益没有办法维护,而且往往还丢人现眼。  

         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这也不算什么,不管毛泽东思想也好,还是孔孟之道也罢,只要能使中华民族强盛起来,保佑咱中华民族不挨打,保障咱中华民族实现强盛就行。中华民族两千年来长期挨打的惨痛事实已经证明了,孔孟之道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可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长期挨打的惨痛经历活生生地摆在那里,有的人就是视而不见。如今,再次挨打,不断遭受羞辱的残酷事实又一次教育了中国人民。离开了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的未来就只有挨打和被人奴役。  

         智慧只有立足与勇气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其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的作用。没有敢于实践的勇气,任何的聪明智慧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毛泽东的超凡智慧之所以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因为毛泽东还具有非凡的勇气。在毛泽东的眼中,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任何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自从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华民族不但恢复了原生的血性,而且还增添了敢于同任何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在物质力量差距特别巨大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曾经战胜了一切敌人。虽然贫弱,但是,中华民族曾经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傲然屹立与世界的东方。  

对于外交来说,勇气尤为重要,只有不惧任何讹诈,不惧任何威胁,谈判桌上才能有主动。至于目前中国政府在外交态度上是软还是硬,全世界有目共睹,莫非大家都浅薄不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