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从买卖台湾的炒作中看中美学者的“爱国”情怀

火烧 2011-11-21 00:00:00 网友时评 1030
文章分析中美学者围绕买卖台湾的炒作,揭示其背后的爱国情怀与战略交换逻辑,探讨双方在财经与外交上的博弈与互动。

 

前几天有一条不值一哂的新闻,说是有人建议美国政府通过“放弃台湾”以换取中国免除1.14万亿美元国债。  

说它不值一哂,因为此类东西在世界上司空见惯。例如:“校霸”拿了学生的书包,让学生给100元钱换回;“市霸”占了商贩的摊位,告诉商贩给1000元钱可以还给你;总之,给钱才能换回原本是你的东西,各种“霸”们发的就是这个财。美国是“世霸”,世界上的霸权主义,他们提出让中国花十多万亿美元买中国自己的台湾,这没啥稀奇。  

值得一“哂”的是,执掌这件事的炒作大师竟然都是两国的“文人”。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万万不能低估文人们摇唇鼓舌的能耐,在和平年代里,文人的心眼子、鬼点子、嘴皮子、笔杆子往往比枪杆子更能影响社会。这是检验过了的颠覆不破的绝对真理。  

美国主张“卖台湾”的文人,始作俑者大概是波特兰大学政治学教授布鲁斯·季礼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格拉瑟,他们从2010年就开始提出“交换台湾”的主张,先后三次提出政策建议,据称其内容越来越细节化、具体化。《纽约时报》本月10日又刊发了美国学者保罗·肯恩的《为了美国经济,放弃台湾》一文,建议以美国停止对台军售,换取中国免除1.14万亿美元国债。  

美国文人“卖台湾”主张的实质意味儿是什么,这几天网上有很多评论,揭露得很深刻,没必要再做分析。我“欣赏”的是美国文人的那种一心一意的爱国情怀。拿别人的东西卖给原主,将换得的十几亿用于社会的就业,振兴经济,再造枪炮,再制造类似“台湾问题”的问题,再卖钱,比他们教给中国的“玩儿金融”高出不只一个档次。谁说文人不爱国?  

中国文人很快接了这个球,开始了对“买台湾”的炒作。  

某著名网站首推一篇文章,我的读后感用五个字概括:“心有千千结”。先不说它,因为“首推”者更是文人。  

今天无意中读到两篇《环球时报》的文章,一篇是《假如美国想互换台湾》,作者是“北京著名媒体人” 江肃京;另一篇《拿美元国债换台湾,可能吗?》,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周淇。我不忍心对“爱国文人”的拳拳赤子之心说三道四,摘录几个句子放在这里,让大家领略一下中国文人不同于美国文人的爱国情怀。  

江文称:  

“既然如此,中国学术界应当接招。能不能够接受美国‘放弃台湾’的建议取决于两国决策层,但学者不妨以“战略交换”的逻辑对中美未来的走向进行思考与研究。”  

“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交换是普遍存在的,中美历史上也有过很多次。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因与苏联关系疏远,从而得到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支持,还是近年来中国以购买美国国债缓解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等等,都可以视为不同程度上的战略交换。”  

“一个名副其实的战略大国,一定是敢于开拓战略思维、提出无限战略构想的国家。而国际博弈本身就是一种利益交换的“游戏”。权衡并思考中国手中的外交筹码能够换取怎样的国际利益,不仅将规避国际博弈军事化的风险,同样将为中国外交政策提供多个选项。”  

周文称:  

“一石激起千层浪,攻击性的评论随之铺天盖地而来。批评者使用了这样一些词句:‘不道德的’、‘愚蠢的’,是‘《纽约时报》刊登过的最卑劣的专栏文章’等。幸亏作者是一名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否则他大概会得到更不堪的骂名。”  

“他也抓住了台湾主权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中国人是愿意付出任何物质代价来换取台湾同大陆的统一的,即使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可能会为此推迟若干年。因为主权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我很欣赏“无限战略构想”这个说法,因为它是“利益交换游戏”。在游戏中,买台湾被上升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原来“主权”也市场化了,自己的主权可以用钱买的。当钱具备了“外交筹码”功能以后,国防、军费还要他何用?拿这些钱“交换”一下,中国是不是成了美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