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小民讲述:东莞盛极而衰的真相

火烧 2008-12-27 00:00:00 时代观察 1034
东莞企业倒闭潮引发外来工失业危机,合俊玩具厂倒闭牵连数百供应商,欠款达2亿元,反映东莞制造业衰退与经济转型困境。

小民讲述:东莞盛极而衰的真相 

2008年12月27日  中国经营报

  作者:余跃

  去年底,珠三角尤其是东莞,还在慨叹“民工荒”。转眼之间,一切都成为过去。

  早前,曾被专家预警的“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变为短缺的转折点)不可遏制地到来了……

  事实上,梁辉(化名)并不是那场事故的直接受害人。

  2008年10月15日早上,和往常一样,梁辉慢悠悠开着那辆二手银白色伊兰特去上班。车子行至樟木头宝山工业区路旁,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数千名工人围在合俊玩具厂门口,拉着横幅,叫嚷着讨要工资。

  一旁的人告诉梁辉,工厂倒闭了。

  木了半天,梁辉才回过神来,盯着门上交叉贴着的樟木头法院的封条,他才意识到自己位于合俊玩具厂区内部的模具配套小厂也跟着“倒闭”了。

  这只是当下东莞企业倒闭潮的一个小镜头。临近年关,在东莞几乎时常可以看到扛着背包、帆布袋的人行色匆匆的走过街区。这些散布在东莞市4区28个镇的约1000万名外来工都在担心:下一家倒闭的企业会是自己的东家,他们该怎么办?

  东莞无真相

  虽然离合俊玩具厂倒闭才仅仅2个月,但梁辉颇有点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刚刚有点起色的生意就这么没了。”谈话间,梁辉笑得很勉强。

  现实是残酷的,他现在忙着如何将合俊厂区内自己的设备弄出来,不过即使这些能保全,一直以来给合俊玩具厂配套的模具熟单(东莞有许多专为熟悉的客户做小配套的业务,通常叫“熟单”,偶尔接的订单叫“路边单”)也黄了。“‘靠厂吃厂’的风险在于,一旦大工厂倒闭,我们这些小供货商也会完蛋。”

  除失业员工外,给合俊提供配套的大小供应商则是另一个直接受害群体,他们被合俊拖欠的少则几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货款。此前,清远某纸品公司经理为了追回货款,两个月来曾多次辗转东莞和香港,均一无所获。兴利制线厂的曾老板是合俊的供应商,合俊拖欠他去年9~12月份的货款共101万元至今没有讨回。据供应商透露,这次合俊倒闭有800多家供应商以及加工商受牵连,而这部分欠款在2亿元左右。

  作为樟木头最大的玩具厂商,合俊的破产并不是珠三角制造企业倒闭危机的序幕,更不是终曲。只不过因为它规模较大,受影响人数较多而受到外界关注,珠三角企业到底有多少工厂倒闭,有多少外来工失业,似乎谁都无法统计出来。

  事实上,除合俊玩具厂外,曾是东莞最早的玩具生产企业之一的寮步安年玩具厂早在今年初就悄然关门;位于东莞厚街的老牌企业溪头玩具厂也于几个月前办理注销手续;11月1日,长安韦旭鞋厂老板庄佳颖“跑路”,近4000名员工讨不回自己两三个月的工资。来自东莞外经贸局的数据显示,东莞外资玩具企业数量已从2005年的639家降至2007年的500多家。

  无数坏消息的传出,以及合俊等不少大型制造企业的倒闭,使得关于东莞“倒闭潮”的流言一时四起:2008年8月份,广州某媒体称东莞倒闭企业中有1600家台企、3000家港企;到9月份,东莞政府开始反驳这种猜测,称1~9月,东莞倒闭企业627家;10月份,东莞外经贸局的统计称1~10月东莞累计关停外迁的企业714家,占现有外资企业总数 4.79%,涉及合同外资8.8亿美元。

  官方、媒体、民间数字互不对称,外界对东莞真实情况一直是雾里看花。身处其中的梁辉也注意到,随着年关的临近,身边的老乡们一个个都陆续回家了;原来附近租住的房子也逐步调低租价了,现在一套50~60平方米的房子月租金大约是300~350元,而2007年这个数字在500元以上。

  而这只是“正规”工厂的情况,只是冰山之一角,那些未经报道的“非正规”工厂倒闭的情况可能更糟。尽管东莞政府部门对倒闭数字一直秘而不宣,但其对外的宣传却道出了东莞企业生态圈的一个现实——这里大大小小的企业不计其数,一批数量庞大的小工厂都没有在工商局登记注册。

  梁辉说,在东莞这样的“工厂”到处都是。比如梁辉的一位朋友,湖北人余彬开的一家纸包装印刷厂。说是厂,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小作坊。“这个‘厂’位于街道背面的一个小巷子里,门口没有挂任何的公司招牌,没有在工商局注册,一间约 80平方米的房子被隔成办公室和车间,拉三五个人就能干起来。”

  广州大学一位对珠三角制造业有深入研究的教授也表示,合俊玩具厂等大型企业倒闭后,可能会引发全国性的关注,但是这些无数小企业的倒闭几乎无从统计。

  制造业盛极而衰

  实际上,东莞制造业转移、倒闭的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合俊的遭遇也仅仅是这个危机的一个缩影。东莞的多数企业都面临着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及金融风暴等多重困境。

  此时,东莞的企业们又遇到了一个幽灵:次贷危机。此前,美国是东莞最大的出口地。有统计数据显示,东莞每年有近300亿美元商品出口美国,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市场需求萎缩,美元持续低迷的影响已通过订单和汇率的方式传导到东莞。根据2008年3月19日东莞海关公布的数据,2008年1~2月,与去年同期相比,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合计17.2亿美元,下降了0.8%。

  金融危机摧毁了以出口和代工为基础的东莞制造业根基,而在此前的近30年里,东莞依靠这种发展模式和港台资本,打造出电子、机械、服装、毛纺、玩具、家具、制鞋等8大支柱产业,创造了东莞2007年3151亿元人民币的GDP总值和590亿美元的出口产值,解决了近1000万外来人口的就业。

  于是,企业们落进了自己扩张过度的陷阱里,光是为了寻求国际订单和卖掉现有产品就已经很费劲。而始于年初的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合同法》,又使这些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随着收入的减少,制造业的扩张变得不再可行,削减生产和人力成本初露端倪。

  当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蹒跚前行的时候,东莞制造业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

  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东莞制造业艰于呼吸,借由国家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东莞拟通过产业转移和升级自救。但很快,两个关键因素又使东莞陷入悲观:国际需求急剧下跌和高度密集型产业升级的东莞品牌遭遇瓶颈。

  “目前,东莞许多中小企业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它无法适应形势,你想救也救不了!这是中国产业升级必经的一个过程。”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东莞调研时如此断言。

  “双转移”的危与机

  2008年11月26日,东莞副市长江凌对外称,“东莞实际情况,我们心中有数,没有必要纠缠数字,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应对。”在拿出10亿元成立基金帮助加工贸易型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后,东莞近期又一次性再拿出10亿元帮扶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

  对此,茅于轼的观点是,“政府应该把目标放在就业上头,就业好了,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根本算不了什么。”如何解决就业?东莞正在经历一场壮士断腕的考验——当东莞发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打乱了此前确定的产业升级的步伐,随着企业倒闭和裁员危机的持续蔓延,农民工大军带来大量失业和滞留问题。

  同时,一些观察业内人士也逐步认识到,低成本制造企业的倒闭绝不等同于产业升级换代的成功。事实上,当大型的代工企业如合俊玩具厂等也开始熬不住寒冬的时候,遍地小企业的东莞在吸引拥有自主品牌、根基牢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企业方面依旧做得十分不够,东莞的产业结构依旧大规模真空。

  几年前,广东省政府就开始“腾笼换鸟”的引导珠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东莞政府的想法是把这些企业的研发和设计部分留住,加工的部分逐步转移,东莞跟东西两翼的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了9个产业转移园,提出要转移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耗能比较高的企业。

  “东莞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是要赶走外商和外来人口,而是要双赢。”对于数以千万计的东莞外来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向外界如是表态,东莞向外转移人口,并不意味着对新东莞人不重视、不关爱了,“我们将继续为新东莞人办实事。”

  但对梁辉来说,悲剧是从那个令人吃惊的早上开始的,除呕心沥血办起来的模具厂倒闭外,随着那两张刺目的封条一起被封掉的,还有梁辉为一家三口勾画的东莞未来幸福生活。“那是将近十年的积累,”他温和地微笑着说,“不可能重头再来。”

  现在,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再过两天,他们就将“举家”返回家乡湖南娄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