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中国人
中国人向来是骄傲的,鲁迅先生从史书上看到的是“吃人”二字,而我看到的却是“骄傲”。
中国人是骄傲的,骄傲的自称为中央之国,无视别国科技的发达;骄傲的视外族为蛮夷;然后将成功入侵的外族并成自己的一部分并解释说都是自己人;骄傲的炫耀奥运会上的金牌数目,唾弃国足的无能。
中国人的骄傲从何而来?是孔教?周礼?或是黄帝时期繁琐文字的发明?还是来自滔滔的黄河水及那片肥沃的土地?
久远的古代难以追溯其生活细节,只能从神话中看出些许端倪,中国神话中女娲捏土为人,而在基督教中上帝照着自己样子造出了亚当,明显西方神话中神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希腊神话中神与人的界限更加混淆,佛教里是只要“善人”就有成佛的机会,而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面这个难度就要大得多,比如西游记中,除了必要的历练,天资是必不可少的,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孙悟空也是出世不凡,而那些历练一般少则数万年,多则几十甚至几百万年,神与人的距离如此之远,几乎不可逾越。封建阶级往往自称为神,皇帝为天子,状元是文曲星,这个范进中举有所体现,所以实际上是阶级间的有差距如此之大。很神奇,在古代中国,汉字和汉语几乎毫无关联,除了要显示读书人高人一等,难以企及外,我想不到其他的理由这么做。而统治阶级的骄傲正是影响或者说是决定国人骄傲的根源。孕育神话的古代只是文化的摇篮,真正发育要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说起,也就是世界的黄金时代。儒家,道家,法家包括后来传至中国的佛教对中国影响最大。儒家的入世哲学和道家的出世哲学构成了读书人的基本,所谓内圣外王,入则仕,出则修,无论哪种情况都不会没有退路,因此古代真正的读书人很少焦虑,因为他们不需要,也不敢,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是有了私心,就会为人不齿。盛世喜儒,乱世重法,但是法家在乱世的成功到了后世也不怎么得人心,虽然法家具有实效,但不留情面仍难以被人接受。比如演义中和曹操相比,后人们往往更青睐于貌似人治的刘备。
跳过漫长封建史,习惯的生活方式被炮火打破,可人们在畏惧他们炮火的同时也还嘲笑他们的落后,如果千百年来骄傲都是一种习惯的话,那么此时骄傲已经是自我防卫的最后防具了。在此时,骄傲也是自卑的一种体现。而后人们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变故,但是始终都是在重大挫折后强调敌人的阴险和野蛮,而在重大或者似乎并不重大的胜利后炫耀民族的强大,抗战是这样,贸易是这样,奥运会也是这样。记得有个人说过,什么时候只是喜欢体育的人关注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就真的强大了。中国人对那个金牌的数目似乎情有独钟,好像要通过那一个个的两位数,三位数来证明自己的发展和强大,像旧社会的爱国人士一样大声呼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可是现在国人的身体素质如何,体育事业发展如何?中国人重视那个数字远远大于其背后的实际意义。爱面子胜过一切,这个事实是不容争辩的,这也是中国文化很大的特点。所以国人不允许发生影响中国人形象的事,比如国足,应该是近来中国人认为最大的耻辱了,尽管我现在也没想清楚不会踢球又能如何,少拿金牌又能如何,也许是我不热衷于体育的缘故吧。
在中国耻感文化为主,他律意识强于自律意识,对别人的意志和准则看得很重,相反自律意识即罪感较弱,,对于一件事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人知道并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中国人在这方面学的很聪明。国人是很少当面指责人的,即便说也会是婉言相劝,而一些不太适合说出口的话,比如送客也会用隐喻来表达,所以人们不得不学会应酬,这门在中国很重要的课程。比如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各种宴及附带的随份子,礼尚往来,人之常情嘛,而往往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重大压力,我们会经常抱怨或者听到抱怨,又是谁的婚礼,谁的宴请,去了负担不起,而不去又伤和气,没面子。参加宴请总要组织宴请才能收回支出,不仅仅是金钱上的,也是人情上的。而资金就在一顿顿饭中周转,而奢侈的饭局成了一项重要支出,中国人有多少钱是用来交税的,又有多少钱是用来买房买车的?又还有多少钱是砸在这样的饭局中的呢?结果倒是大多数钱回到了中国人自己手里,还刺激了消费,只不过更有利于增大贫富间的差距,而最严重的是无论什么事务都要在饭桌上解决,一切都在酒里面,不知道这样的工程有多少像那个酒一样,里面全是水。这样的行贿几乎不留痕迹,更关键的是当所有人都这样的时候有没有痕迹又能如何。而吃饭喝酒这样的应酬也堂而皇之的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了。尤其政府人员,不管是什么会议,工作,都成了公费旅游吃住的机会,有工作就有钱赚。且不说办公室的那些高级配备,那是工作需要,开一个会,办一件事都只是形式,事先的“视察”倒更像是主体。只有以上面的诱惑为诱饵,让下面的人干活,然后说,做得好以后你就做我做的。这样的政府效率从何而来?
人际关系中最为紧密的就是家族,而早在孔子时代,人们对家族里面的人际关系就有了认识,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着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认为的忠诚就是父子间互相隐瞒,也就是说忠大于孝,孝大于理义。家族里有人犯了错不揭发不仅仅是因为道义,也是家丑不可外扬,没有超阶级的功利主义,在孔子看来,一定程度上,没有超家族的功利主义,那么封建王朝必定是一家之国,一人之国。这样就为家族团伙提供了口实,也为关系网犯罪提供了辩词。在中国最重要的财富不是金钱,不是知识,而是人脉。一代代下去,贿赂从何而治?腐败从何而治?中国的现实问题不是政党的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而是人民意识和文化的问题。
中国的形式主义也是很强大的,从孔夫子时代就讲礼,一切都中规中矩,包括八股文,为官之道,早在抗战时期毛主席就说过要杜绝党八股,只可惜到现在也还时常看见它的身影,这个想必不用解释,比如说了很久的诸多制度和流程,再比如入党申请书。
中国人很常去抱怨政府的工作,但是很少人去说中国人怎么样,只有少数几个崇日崇美的,也是被国人批的几乎做不成人。我虽然绝不同意那些少数的观点,但也不很认同这种类似自我崇拜的盲目骄傲。国人的爱国热情或者说民族自豪感很容易调动起来,尤其是青年人,那么多的砸车,游行就可以看出来。越来越多的爱国行为变的不理性和冲动,比如砸日本车,但是这个行为只会让中国理亏和促使中国进口更多的日本车而不会有什么其他积极后果。中国人似乎很少为对政府不满而游行示威,当然政府会压制隐瞒,但抵制日货更常见一些,有的确有其事,有的更可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暗中操作。让我不得不想到了二战之前日本利用侵略来转移日本人对本国政府的意见。中国人喜欢很多事情不说出来,因此就只能去做了,因此中国有很大量且技艺高超的伪君子,换句话说,中国人被憋聪明了,也被憋坏了。
听到过一个不怎么好笑的笑话,说李连杰改美国国籍,有记者问他,你对国家不满吗?不是,那你对党不满吗?不是,那你为什么去美国呢?因为那里可以不满。中国人向来中庸,和其他国家相比应该更不喜欢搞出事端,而且自古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政府应该更懂得这些道理,可是让我感到很奇怪的是中国政府很抵制有人对它的行政做出评价,当然那些歌功颂德的它也不太反感。但是很难想象有人会自发专门去称赞政府的职能发挥的很好而无过错。对那些负面新闻尽量去掩饰封锁,地区怕侮辱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政府怕惹起事端,这样封闭民众的双眼只会让人相信更多的传言,造成更多的不满。也许是因为不在其位,不应谋其政吧?政府认为这都是非礼了。孔子似乎也不怎么赞成人们随便对着政治做出评论,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禄在其中也。”也就是说多听,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的说出来;多看,没有把握的也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的去做。这就是谋求做官的方法。很明显这就是让人闭上嘴,好好听话就是了,要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和地位,避免让骄傲的统治者受打击,到时候他不会怎么样,可是他能够把你怎么样。
民众政治参与度如何去提高,当不得不分权给其他人时,为了避免新成员做出愚蠢的决定,领导人总会先让其变的聪明一些,这样看来,似乎中国还没有这个意思。即便考研必学政治,但更像是形式主义,只要死记住那些有利于统治者的理论和道理,而为什么,有多少人有精力去研究,又有多少机会能让人知道,生活方式上的民主孕育了政治上的民主,中国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决定了中国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民主,换句话说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公民,我本人并不赞成效仿西方的家庭和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如何能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对政府的监管确实是相当紧要的。另外,民主的前提是普遍素质的大量提高,最适宜的政治参与水平是和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教育水平呈正比的,如何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和素养更是刻不容缓,当然我不是指那些应试教育成果。
说到教育,与我们更加紧密联系。中国现在的教育状况很明显不尽如人意,相当多的人对现在的教育有相当大的意见,首先就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很难相信在这种教育下会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也有很多措施,中小学不允许周六日上课,又有什么实际意义?且不说很多学校私下里依旧上课,家长不愿意看到别人上学而自己孩子在家“无所事事”,很少会反对学校补课。市县政府没有接到举报也不想干涉,毕竟出个状元他们也不会反对。监管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否则上课这么明显的事怎么可能会发现不了。而即便真的不上课了,取而代之的补课,无尽的作业又能对素质提升有什么帮助?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政府学校真的实施了素质教育,我也不认为真的有重大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对仕途就很憧憬。无论政策如何,家长都会不顾一切的去钻进考试的圈子,除非改变观念,否则只会造出更多的造假机会而于事无补。家长对独生子女往往视为掌上明珠,唯恐出些意外,又报以极大期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造成了当代青年人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就是自恋。自恋并非自私,相反可能有很善良的愿望,举个自恋的例子,一个人打电话说:“我一会去找你。”而那个人说:“可能不太方便吧。”这个人说:“没事,不要紧,我马上就到。”这就是自恋,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意图或想法,但是却误以为自己想的就是别人想的,或者说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别人,并以为这就是别人想的而不自知。或者也可以叫做虚假一致偏差,虚假一致偏差是指人们坚信自己的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事实上人们往往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或行为。因此人们通常会认为他人的看法与自己一致,所以常把自己的看法观点当作是别人的甚至是社会性的。而在中国这个说话异常委婉的国度就更容易发生了。表现就是盲目乐观和过于自信,同时受到挫折也很容易恢复,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自信心被摧毁则会变的很自卑,甚至一蹶不振。这种情况我也遇到数次了。本身这种教育环境下,独生子女就与同龄人接触较少,还有很多家长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要吃亏另外应试教育也让学生觉得分数就是王道,谁的成绩高谁就有欺负别人的资本,这样就为孩子的自私和利己埋下了祸根。对以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绝对是不利的。另外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出发,有很多也都是急功近利的,小学老师只关心你小升初的成绩,初中老师只关心你初升高的成绩,对于以后他们并不关心,甚至可能会为了想把你暂时的成绩提高,不避讳影响你今后的发展和观念,还有的学校成绩与奖金挂钩,各科还会有恶性竞争,教育变的如此功利还能指望有什么成果。再有很多成人的教育策略就是说现在最重要,过几年,你上了初中,高中,大学就好了,一年一年过去,没有一年是不重要的,我就不信有人能被这么愚蠢的谎言骗过十几年。
顺带提一小下,据说很多人对北京学生的高等学府优先权很是有意见,对于全国最高学府,北京的学生有相当多的机会去求学,这对其他省市很不公平,虽然大多数学校都会对本地学生有所照顾,可那毕竟只是当地的高等学府,对于全国性的来说就太霸道了。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倒是觉得还有一些好处,据说北京的素质教育要更发达一些,其原因也正是稍微轻松一点的学习环境,这样也许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培养出一些高素质人才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全国都能这样,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人生方向去进取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大学或者是高考。不过这种制度无疑是将教育也变得不平等了,那些有资本的可以随处定居,而没有能力的只能安守本分,那些所有的什么高考移民政策只能是针对没有背景的人,这样的高考制度不知政府将何时作出何种解释。
在教育上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常常会有名人名言,但是却不让人知道完整版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努力。可是后半句却从未在教科书上出现过,而那1%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教育体制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不言而喻。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很多家长喜欢夸孩子聪明,漂亮而非努力之类的事情,美国则避免这类夸奖以防止孩子骄傲或是自恃聪明蛮横。中国人却从来不怕,从来都是以此为荣。可是在学习中,美国喜欢创新,从来都是奖励那些“聪明”的小孩,而在中国都是以那些死读书的学生为榜样,对于有“资质”的学生一带而过。从来都是只重视学习时间,不很看重效率,因此很多学生学习都是被动而又拖延的,无法想象这样的学习会有什么效果。小时候的聪明会让人骄傲,自视不凡,而后的学习上的挫折又让自己倍感压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于是自卑,这样的事情应该也不少见吧。
西方人讲的是理,中国人讲的是礼。所以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然我绝不会否认中国的辉煌历史,我也以此为荣,但是我更担心会让祖先的荣耀蒙羞。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才有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而国际上却没有人提到过?中国的历史算是文明古国没有问题,可是古代的文明怎么能简单的用四国来表示,都是以河流为文明的起源的。而中国喜欢搞这些很规则的东西,从来都是,像五行,八卦这些道家的精髓,很规则也很无理,虽然有很多宝贵的哲学思想,可是与希腊思想作对比,我们的科学就显得很感性和主观了,因为我们过于骄傲,认为自己思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很多事情不屑去想,到了后来,严格的制度让我们无法去想。所以我们一直都看的很远,可是却想的很少。这些在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中最能体现。
再有一个现象,中国有很多英雄,或者说中国盛产英雄,自古至今,同时在英雄的背后盛产了更多的卑鄙小人来衬托英雄。可是,真的就有那么多品德无与伦比的人才吗?我看未必。当然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更有可能出那些忠臣孝子节士。先解释一个心理学上的效应——门槛效应,当对方提出更低要求时变的更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近人情。而当人们接受了简单要求的时候又会更加容易接受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倾向接受更高要求。因为不想之前接受要求而形成的好形象被破坏。这样会感到之前努力白费所以不愿接受而倾向于花更大代价维护之前的努力成果。先提出较小要求待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就是登门槛效应。这样英雄在最初的英雄行为后就会更有可能做出英雄的事情,否则前面的付出将付诸东流。当然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很多确实高尚的人我很崇敬他们,对于那些因为这个原因成为英雄的我也同情并尊重他们。可是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中国人内心的骄傲,一个人很难去承认自己做过什么坏事,而一个中国人尤为难的承认自己曾经有过什么坏的想法。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喜欢塑造英雄和伟人,即便有了过错,人们也会忘记它,美化它,并当做一个优秀品质广为流传。不论岳飞的愚忠,还是刘备的感性(小说中),人物本身没什么过错,可是人们将其神化就很不好了,就像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一样的人物也必将犯错,其实马克思也表达过这个意思,像徐特立先生说过的,人们学习马克思,可是忘记了最基本的东西,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里说过的,一切东西在辩证法面前没有神圣。
可是,人们为什么要树立英雄呢?也许是要给人民一个学习的榜样,既然是榜样,当然要足够优秀,从群众这个角度上看,作为民族的代表,怎么可以有瑕疵,作为一个优等民族,怎么会允许犯错误。当然,并不会这么说,那是法西斯。可是事实上人们确实是这么想的。话说法西斯和中国的骄傲还是有共同点的,都认为自己是优越者,可是结果却如此不同,甚至相反。一个不齿和劣等民族共存而要消灭他们,一个却是要显示大国威严,礼仪之邦。也许他们的骄傲只是掩饰自己的不安和不良的欲望。而中国的骄傲则是爱面子,没了好处无所谓,没有利益也不要紧,但是决不能丢了面子,要维持那颗虚荣的心,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骄傲。英雄背后的小人则是不幸的,中国人很喜欢给人定性,从孔家的天资到韩愈的将人分等再到京剧里的脸谱,无一不是这样。于是那些小人就万劫不复了,典型的秦桧,汪精卫,甚至认识中不符合史实的和珅,蒋介石,林彪等等。一旦这些人做出了人无法原谅或是违反常规的事,人们就会习惯性的将他们与消极词汇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们做什么事也会加以否定并指责。中国人太相信自己的判定,好人就是好人,不允许有其他的答案,对于英雄来说这个也许无关紧要,毕竟他们已经不在了,可是对于真正活的人就有问题了。犯了错误的人将难以回头,而很多一时有某些突出事迹的人,也许并非突出,只是正好被发现,将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很多据说的劳模,先进,杰出人物等等,这种人我们身边就有,可是组织无法去承认这个人看错了,或是改变了,既然是组织上选定的那必定是非常优秀的人,尤其是全国的杰出人物到了省里,或省里的到了市里等等,更加不会推翻前者的结论哪怕心知肚明,谁也不会愚钝的和上级单位搞矛盾,更何况很多东西本就是形式。所以英雄大多是人造的,只不过遇上一个时机被推上去而已。而有的真是做了明显与之前行为不符合的事则会被推至深谷,就好像做了万劫不复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下,英雄想不继续英雄下去都需要很大勇气。记者还喜欢挖掘英雄,比如一个人救了火,就会大肆渲染困难,而实际上也许只是一不小心绊倒了。当然摔死了还会成为烈士,中国似乎对一等功只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必须是烈士头衔,而二等功则需要二级残疾证明。似乎只有牺牲了多少才能证明有多么伟大,而无论其创造了什么或是拯救了什么。这也许是媒体的猎奇心理,只有这样才有看点,可是政府这样是为什么呢?为了让人信服?为了显示出其公正吗?还是中国固有的思想,死者为大,似乎人只要一死,只要没有重大过失都会变的异常伟大,且不说各种追封。亲友和所有认识的人也并定会对其刮目相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真的对死者的追思,还是对死亡的青睐?当然这个现象在西方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存在的,可是却远非中国这样极端。因为中国人崇尚礼仪,认为背后说人坏话是耻辱的,不论对错,尤其是对一个死无对证的死者,这样的坏话尤为惹人厌,而且已经死了,无论多么坏也不会有什么其他后果了,多说好话就当做积阴德了。
中国还有一个古话叫做法不责众,换句话说就是犯的错人多了也就无视假装是对的了,也许有一些道理,代表大多数人利益也许就是正义,中国一向喜欢以人民自居或是代表人民。这样就有了犯错理由,别人做了,有人做了,自己也去做,接着默认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都在做,就有了保护伞,无所畏惧了。还有对不正义事件的漠然,见义勇为是权力不是义务,别人不去做我也不去做,这是正常的,这点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不再赘述。还有另一种情形是群体行为的不负责任,当有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就会表示赞同甚至说出特别情绪的话,有的时候这些话可能还会是导致整个活动失败的原因,但是等到强权来镇压的时候,这批人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只剩下一开始正义呼声的那些人来承担这份不属于他们的责任。所以随便出来为群体说话是很危险的,不仅是面前的敌人,还要应对背后可能出现的危险。事后,这些人也不会有愧疚感,他们只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而且别人也许也说了,又不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这样的想法是很容易心安,但就是这么一种群体行为造就了那些烈士,那些敢于牺牲自己而造福人民的人。就是这种法不责众的意识,认为人多就不会受到惩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无论怎样这都是非正义的,何谓正义,在我看来,正义就是公平。在保证所有人权利的同时争取最多数人的利益。如果前提都不能保证那就是非正义,是邪恶的,是多数人的暴政。
以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下面说一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冲击。鸦片战争前,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在此之前中国或者说是清政府一直以大国自居。可是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自此以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然后到新中国成立,再一直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的特点是理性,或许还有些拜金,经济的社会必然是消费的社会,在9-11事件后前美国总统小布什就说了,消费是公民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中国至少提前20年进入了消费时代,中国人对生活享受的欲望出乎预料的高,中国人为此背负的负担也出乎意料的沉重。)——引用这种欲望负担使得中国人很是疲惫,尤其是那些白领阶层。骄傲的中国人在什么时候都不愿意落后,在过去是要读书考功名,现在是要拼命赚钱。而在古代,传统中国人很少焦虑,因为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无论得势失势都有方案可选,而在经济时代则抛弃了失势后的方案,一心向前,从而切断了退路于是在进与进不了之间产生了焦虑。而这种焦虑现在正严重的影响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青年人的高负担,感情的商业化。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明。
重返教育问题,换个角度来审视一下。应试教育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了,现在只不过是选择性多了一些。而在西方文化入侵之后一个更明显的变化是我们开始学习英语了,并且总有老师说学会了英语是最重要的而且似乎其他的也并不怎么必须了。我是从小学开始就很不喜欢学习英语,因为我从来不觉得有很大意义,当然,后来发现看一些外国的电影书籍还是蛮有意思的,只可惜在里面看到了些政府不怎么希望我看的事。当前的教育制度似乎更倾向于培养出一代翻译家,外交家而非科学家。当然一个科学家要想在没有国界的科学里有所作为要学习西方文明是相当必须的。而且中国确实缺少很多国际性人才。但是要成为国际性人才真的就需要并且只需要学会高超的英语吗?谁都知道那些人才只会是少数当中的少数,而我们全国人都在废寝忘食的学习英语并以此为资本的时候它真正的意义又何在?难道只是为了在奥运会的时候让那些外国人到来时可以轻松的问路这样显示我们的大国风度?当然这是忽略大多数的英语教学是只局限于考试要求的实情;或是怕中国的人才外流时在国外生活不好而提前培养,这样说的话政府还是很无私的,一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一方面培养去国外生活的能力,一方面又在政治经济上不给其好的发展空间,这个我不是责备政府,毕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将机会都集中给那些科技精英,那么多机会已经给了“社会贤达”贫富差距已经够大了。如果上面这些只是小事的话,那么因为学习英语而抛弃很多了中国的传统我觉得是最严重的,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英语,可是如果学生把一半以上的时间放在了英语上,另一半放在了数学上,还有什么时间去学习博大精深的语文呢?不过教育系统似乎顾及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并没有在语文上给我们太大拉开差距的机会,于是老师们都说,语文无所谓,反正都也就那么个分,拉不开差距,还是学习英语比较实际。然后对我们说,我没有不让你们学,只是你们都去学习英语,不去学语文。然后政府和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实在淡漠,缺少基本的礼貌和常识。好吧,确实是这样的。
另外一个被人关注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很是叛逆,正如前面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自恋,其实叛逆是很正常的存在的,但是在古代封建“万恶”的礼教让人压抑住了,现在的家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独生子女没有了竞争,对于父母的呵护难以发现,也不奇怪,我想要是出生就带条尾巴我也不会去问为什么。而家长的严格要求和近乎病态的关爱让人压力很大啊,也许是把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总要倍加小心。禁果效应:当出现干扰的外在力量时,反而会加强需求情感,人们都不愿意被人控制,因此一旦有人强行替自己做出选择,就会使自己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威胁,从而产生心里抗拒,排斥自己所被迫选择是事物,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在外界力量消失前不断强化,使行为的自觉性不断加强。这就是叛逆的内在原因,而由于年龄的问题,正好更年期与青春期相碰,于是火花就在所难免了。而中国人向来骄傲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许多悲剧就造成了。另一方面,很多成年人就不择手段,各种传媒遍地而又不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加以正确的引导而只是功利性的为自己牟利,才会出现的“非主流”这么个产物。虽然非主流是个好东西,可是经过这么一搞也成贬义词了,当然一些人还是对它蛮青睐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感情的商业化,现在中国最小的财产单位已经从家族变到家庭再正转移到个人了,强大的压力下,许多人为了财产而头破血流,家庭暴力也没有了空暇,于是开始了冷暴力,一个家庭就像图书馆般冷清,而某些图书馆可能还会热闹一些。对于最亲密的家庭都是这样,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朋友更大的价值是人脉而不是志趣相投,割席只是一个愚钝的人去掉了自己的一条人脉。而群发短信的发明很好的适应了市场,转发者省去了很多功夫,短信的意义已不在于内容,而是在节日时提醒一下我还记得你,有事的时候关照一下啊。这样的人际关系难以想象会有多少忠诚。西方的价值观让人们有了很大的改变,否则就是淘汰。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被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打破,于是就是人们说的不知廉耻了,而原本就被淡漠掉的罪感文化自然不会随叫随到,中国本就没有能够有效约束全体人行为的宗教信仰,正所谓无欲则刚,于是痼疾出现了,各种弱势群体开始肆行,骗取人们的同情心过活,也许一个群体骄傲被打破后也会自卑而无所顾忌吧。不过政府也蛮喜欢用这种方式来募捐,若干次灾难后政府最大的动作就是宣传和募捐,当然很大一部分是强制的,这到底是募捐呢?还是敛财呢?看过一个数据,政府对于很重要的科研项目比提高13亿人生活水平而实施的政策要多出几位数资金,而政府对灾难出的钱更是没几位数,别的国家政府在灾难时都是去寻找事故的原因并出钱赈灾,而中国的政府则是号召大家拿出自己的钱并开始生产英雄,包括很多的“志愿者”和借机做广告的商家。
压力给人的另一个影响就是高度的压力使得人们缺乏对美感的认识,想要缓解压力就要依靠快感的不断增大剂量和次数,在一段时间后,人就会变的麻木,像毒品一样麻醉人的神经,越来越需要强烈的刺激。所以为什么媒体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为什么那些无聊的争端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眼球本身就够刺激的。当一个民族都变的麻木的时候谁还会关注什么“无关紧要”的时事,史实。到时候政府就很安全了,民族就很危险了。
参考:《中国人的焦虑》
《中国人的信仰与崇拜》
《儒家语录》
《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