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论随心所欲

火烧 2011-11-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随心所欲作为最大幸福,分析哲学家与高僧如何实践人生哲学,指出人性与社会结构对随心所欲的限制,强调心学与唯物论的结合,倡导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随心所欲的幸福。

古往今来,社会中的人都在追求什么?换句话说,生活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生衣食无忧,为了实现理想和愿望,为了人类进步,总之是为了幸福。  

实现个人人生幸福的途径很多,有美食、财富、荣誉、地位……,然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随心所欲。  

我认为古今中外真正能随心所欲的人是极少数人,而这极少数人西方人中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叔本华、亚当斯密等,东方人中有老子、庄子、王阳明、还有诸多高僧等。无一例外,这些少数人都属于哲学领域范畴,而且是人生哲学的实践者和思考者。  

为什么包括帝王百姓大都无法随心所欲呢?帝王者,一 国之 君,“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貌似可以随心所欲,其实不然,君主无论英名或昏庸,都无法趋避伤神劳心之苦。内有后宫私斗、儿臣篡位、宦官专权之忧;外有有王侯野心、百姓揭竿、外敌入侵之患,中国执政而长寿者自先秦之后寡有。平民百姓,历史的创造者,相比王侯,他们生活的简单而卑微,他们处于被剥削阶层,大部分劳碌一生而无所获,他们的思想为统治者所占领;他们的精神是为别人所系;他们的追求永远超越不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次,他们只是为了极少的一点欲望而活着,更加远离了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  

马克思的唯物论解决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破除了迷信,但是没有解决人性的问题。马克思试图用共产来解决人类的一切矛盾是不可能的,正如消除人性中的善与恶一样不可能。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有私心的,正如爱情一样不可共享,这是我对“理想国”和“共产社会”的最大怀疑,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和谐,因为人性决定了一切。  

对于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来说,不要一味盯着将来的共产社会,那是一个无止境的预期;也不要抱怨目前的种种不公和不平,一切从现实出发,尽可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这样随心所欲的生活就像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调素琴,阅金经……”。  

随心所欲的幸福无疑是最大的,这个随心所欲也是符合人性本善这一原则的。明代的“心学”家王守仁其“心”囊括宇宙,我认为他应该与马克思哲学互为补充,“心学”真正让人们明白了“道”在何方,何处得道,自千百年来人们苦苦问道之始,有种种的道学之说,其实,人追求的道不在别处,就在人自身之中,因为天地有道,人为天地宇宙之一份子,人亦有道。  

某人说过一句话:“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道。”这句话用心学来看是非常对的,一个人遵循了万物和社会运行的规律,还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呢?中国当代的教育是很失败的,其造就出来的大学生有哲学素养的凤毛翎角,即使有思想的,也被政府和“主流”言论所封杀,有点见识的或生命受到威胁,或封缄其口,明哲保身,他们只能让自己“随心所欲”,对于别人却是爱莫能助。  

其实,我说的“随心所欲”是有限制的,并不是广义上的随心所欲,广义上的随心所欲,即心所想便可实施行为,只要你乐意,这样明显是不行的,这个社会早就布满了种种契约,你以自己被限制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的代价换取契约带给你的好处,你遵守了法律却失去了很多“随心所欲”的东西。所以,我这篇论文指的是狭义上的“随心所欲”,即在满足你生存需要必须换取契约带给你的限制之外,符合人性本善这一原则的随心所欲,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目前切合实际的最终最极致的幸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