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毛泽东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典范

火烧 2008-12-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文章重点讲述毛泽东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就伟大事业,展现其终身学习与教育他人的重要影响。

毛泽东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典范  

  

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在谈到学习时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可谓举世无双;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可谓与日月同辉。如果说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的话,他当之无愧。然而,他又不是生而知之的神仙,而是一个凡人,凡人所有的生老病死、七情六欲他都有。作为凡人,他所创造的震惊中外的伟大传奇,是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精神分不开的。

  

关于“学而不厌”,我们看毛泽东读书,几乎是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无人可及。他博览群书,通今博古,他一生读了多少书,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的书房藏书和寝室床上排满的书籍,对二十四史批注点评,与众多高级干部、著名学者、诗人画家等交流信函,以及即使在戎马倥偬的岁月中,他的身边也始终带有《辞海》、《辞源》两本工具书等这些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毛泽东决不是一位普通的读者。他毕生都在追究学问、研究学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据悉,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坚持要看文件读书。“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毛泽东只看了几页书,就又昏过去”。“根据医疗组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达11次,共2小时50分钟”。  

  

关于“诲人不倦”,毛泽东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思想工作和教育艺术,对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著书,更是乏人能及。  

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如毛泽东选集,诗词,书稿,报告,电文,信函……几乎均出自他亲笔。他那别开生面的文章风格、诗词风格、书法风格,如高山瀑布,气势磅礴,动人心弦。他说的话,往往是别人不曾说过的,他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平常说出的话,很多像警句,像箴言,以至于成为语录和最高指示公开发表,而许多语录,内涵深邃,琅琅上口,广为传诵,有的甚至谱曲成歌,也把人唱得心花怒放,激动不已,有的令人终生难忘。  

而毛泽东不仅是思想家、理论家,而且是革命实践家和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他不可能拥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写作文章和诗词,他只不过是将别人用来打桥牌、下象棋、东遛西逛的时间,挤出来加以利用而已。然而尽管如此,他还写出了包括《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因而他对哲学的贡献,亦不可低估。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书法艺术,堪称泰斗,崇拜者甚众。以至于许多人花费多年时间揣测临摹,仍不得要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还体现在毛泽东对涉及国家国计民生大事的深入研究上,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土、肥、水、种、密、保、管、耕”农业八字宪法,“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教育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等这样经典的语录,为很多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从一个方面,铸就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崇高威望、超人智慧和丰富知识,他作为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国领袖,处处透射着大国之帝王风范,其深居简出、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指点江山的傲骨和气势,令众多西方不可一世的大国首脑,不得不敬慕仰视,甘心情愿地前来中国拜访,有的甚至能受到毛泽东在书房里的接见都倍感荣幸。当然,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并非盲目,而是缘于他的独特魅力和神秘色彩。中国以外的国家,毛泽东一生只到过苏联,然而,他对国际世界的几乎一切,却了如指掌,研究渗透,判断准确。他创造性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科学精辟,入木三分,为世人所公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