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杂谈: 海丰最大的新闻

火烧 2011-11-23 00:00:00 网友时评 1034
文章探讨海丰反腐现状,分析贪官现象,指出贪污金额上升、年轻化趋势,反思反腐成效与制度漏洞,引发对腐败根源的深入思考。

新闻之新在于奇特、寡闻。新闻之所以能产生轰动效应,就在于能从个别窥视一般,贴近于普遍的社会活动,既能增加生活情趣,又能引发深思。周而复始,社会司空见惯,算不上新闻,充其量只是显示一种信息、动态。信息或动态之所以能粘上新闻味道,就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离不开信息,人们希望能从铺天盖地的信息、动态中寻找新的视点。
  
上世纪50、60年代,干部打着背包下乡“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或骑自行车或步行下基层,那是普遍现象,没有人当作新闻,如果今天发这种现象,不用大肆渲染,就是特大新闻了,因为这种现象凸现了奇特、寡闻。人们免不了要穷根究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又能待上几天?
  

反贪官污吏是中国的传统。新中国初期自从张子善、刘青山死后,中华大地仿佛成为净土,即使有出现贪官污吏,腐化堕落,也甚小披露于报端。如今贪官爆光之所以也能轰动一时,就在于长期来寡闻鲜见。改革开放的巨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难免卷起污泥浊水,腐败沉渣泛起,贪官成了中国社会最大的害群之马,腐败成了各种社会弊端的祸源。中国社会铁腕惩治贪官污吏,舆论以前所未有的阵势声讨腐败,敲开了新闻禁固的大门,但久而久之,也就见怪不怪。其在台上唱高调,台下谋私利、暴聚横敛、穷奢极欲的面目和手段几乎雷同,“无权不贪,无贪不色” ,千篇一律,没有新鲜之处。养小二小三已属小菜一碟,不算出奇,十个八个情妇似乎成为趋势。人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今天这个贪官污吏在金额、豪车、富宅、情人等方面此昨天那个贪官污吏又上了新台阶?为什贪官污吏会从个案发展到窝案、串案,贪污、收贿金额从十万百万千万上升至以亿计算?为什么贪官污吏的年龄日趋年轻化、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受贿物质从烟酒穿着到字画古玩证卷豪车女人别墅?几年来反腐肃贪的力度显而易见,为什么越反越腐、越肃越贪?人们所要探究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无法有效遏制腐败?是现行改革作风积重难返还是现行法律漏洞百出?是庞大的权力日益泛滥还是弱不禁风的社会监督机制逐渐消亡?因而,贪官污吏爆光仍能引人注目。如同农村演大戏,舞台、剧目、内容、腔调、锣鼓、乐器、化妆虽是一脉相承,没有多大变化,但演员改变,唱功、演艺不同,配景不古不今,因而相传几代人的传统剧目依然丰姿尤存,魅力十足,台下依然是如醉如痴。
  
贪官现形不算新闻。没有贪官才是新闻。有人说,海丰官埸中日烧 “大中华” ,夜醉“轩尼诗” ,习以为常。即使是国标“三菜一汤”家庭(四个老头,三套房子,一对夫妇,独生子女),按正常收入,经济上也难承受,很难排除藏垢纳污的可能性。但谁是贪官污吏?多年反腐,又能挖出了几个?笔者孤陋寡闻。海丰自王仲6.9万元踏上黄泉至黄远康80余万走进10年牢房,较为知名者,30多年才出现一个。贪污金额虽上升了10多倍,级别却从县级下降至局级,间隔期当属计生典范。即使是汕尾市,几十年来曾有一位权力不大的副市长因贪名噪一时,后来一个局长突然马失前蹄,据说案源还是来自别处,是上级发现的。

出现贪官污吏是地方的耻辱。丑闻爆光不是地方的光荣。正常人都期望家乡霞光闪闪,清风送爽,不要晦气连连。地方没有贪官污吏,或者甚少贪官污吏,无疑是地方的福气。嘿嘿,海丰改革30多年才出现两个贪官,难道不是最大的新闻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