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侃上古井、盐的历史和“国际贸易” 上古井、盐的历史和“国际贸易”

火烧 2008-12-17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上古井、盐的历史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涵盖火、衣、陶、井四大发明,以及盐和铜两大战略产业,揭示上古经济的繁荣与市场发展。

上古井、盐的历史和“国际贸易”  

2008.12.15  

摘要:上古四大发明火、衣、陶、井,以及两大战略产业盐和铜,早在神农时代就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着作用,海内外诸侯国通过“国际贸易”维持着上古发达的物质生活。伟大的市场经济源远流长,最迟至汉武帝,对外专卖、国家统一管理的垄断资本主义生意就充分成熟了。  

   

  

今天讲讲上古的高科技。  

儒家经典《论语·宪问》记载: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同学的意思是,管仲这个人的主子本来是公子纠,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却不为公子纠的死负责而自杀,反而是到公子纠的敌人齐桓公那找了份工作,怎么能算有古圣遗风、称得上贤呢? 孔 老师告诉子贡同学,要是没有管仲帮助桓公称霸,驱除蛮夷,我们中国人早就亡国,“剃发易服”了,评价伟人是按他有没有解决历史赋予他的革命任务,这点不是匹夫匹妇的见识可以认识到的。  

 孔 老师这个标准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虽然上古洪荒的人们可能比较野蛮无知,搞过活人祭祀和殉葬什么的,但他们的四大发明还是非常应当感激的:火、衣、陶和井。这是最伟大的四大发明,至今让后人享用不尽。  

传说火的掌握是燧人氏发明的,叫做钻木取火,这个高科技的发明,按上古坟典推算,在元谋人使用火一百多万年后了。总之很古老很重要。  

衣服的发明,没有看到圣人的传说。到了黄帝的老婆嫘祖养蚕,那已经是相当发达的奢侈品生产了。安徽双墩出土的6000~7000年前陶器上刻画纱布符号,把纺织业又向前推进了一两千年,而大约5900年前的油子岭的石制纺轮,把纺织这个高科技的历史至少延伸到了六千年前。2.7~3.4万年前山顶洞人的骨针,把衣服的历史又推进到至少三万年前。于是我们可以推断,0.9~2万年前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先人们,种水稻的时候肯定不是光着屁股下田的。《山海经》出版前,统一华夏封禅泰山的72家帝王,那也一定是穿戴整齐的。总之,衣服虽然一定比火发明得晚,但也足够古老了。“衣冠华夏”成为中国古人的骄傲,那是相当地有道理,确实值得骄傲。  

陶的发明,即便只看江西万年仙人洞那里的陶片,也知道陶的历史也够久远的。  

想特别说说的,就是第四大发明——井。时间先后的叙述,就以《史记》开篇为界,前面的往前推,后面的往后说罢。  

《史记-五帝本纪》说【……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这个记载说明,至少在舜是小民,尧是天子的时候,打井技术就很发达了。  

东汉王充的《论衡》和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都记载了同一个故事:〖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或有观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时代是一定有井的,还有上古保龄球“击壤”。  

再往前看井的历史,有北魏时候的《周书》说【黄帝穿井。】清朝时候的《初学记》也说【黄帝见百物始穿井。】当然,估计它们都是照抄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的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  

只是《世本》又说【化益作井】,即伯益作井——伯益是大禹时候的人了,尧时代就有井,因此水井的发明权一定不是伯益的。东汉的著作《说文》里解释井说:【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瓮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伯益是“井田制”这个伟大的“耕者有其田”的上古版“包产到户”土地制度的发明者呵!很了不起。  

因此,《世本》的两个说法都有根据,那就是黄帝发明水井,伯益发起土地革命。孙中山发起建立的中华民国,元年以黄帝登基那一年开始算,是纪年 4609年11月13日 ,到这个2008年已经4705年了,因此水井的历史,至少有4700年左右了。  

据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考古,〖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早期为公元前2590年,晚期为前2200~前2100年。这里的63座房基、叠压多层木构架的深水井和白灰窖等,都是新的重要发现。……早期有半地穴式房基9座……一眼圆角方形的水井,口大底小,深 11米 ,贴靠井壁用木棍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为支护,上下依次堆垒46层。它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的水井,……〗——这个考古出来的“中原第一古井”,距今约4500年,是明明白白证实《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没有胡说。  

并且,既然“中原第一古井”用了井字形木架,结构复杂,并且挖了 11米 深,那么不那么完善的、挖得浅得多的井,历史应该更久远才对。果然,找到资料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上层发现约5800年前的“已知最早的井”,“有井干式木框架做的井壁”。长江流域的这口井,比中原那口井更古老,并且也用木头做井壁,自然的推理,就是黄河人民学习长江人民了。  

再往前看井的历史,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漻水》说【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既然河姆渡遗址的古井比炎帝神农时代还古老,因此说神农时候就有井了,那是相当正确的。  

这样的木框井壁的古井,挖井工具和伐木工具就值得推敲,那些个《逸周书-考德》、《古史考》、《洞冥记》出版物说燧人氏、神农氏、黄帝用铜铸刀、斧、斤,就显得相当可信——没有青铜这个先进工具,要造出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那口井,技术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三星堆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5000年前的,他们完全可以用这个冶炼技术造出工具来挖井。三星堆就有来自印度洋的海贝——“宝”“贝”就是上古的硬通货,可以用来进行国际贸易的,司马迁说【自虞、夏时,贡赋备矣】,也就是舜的时候就有了上古的世贸组织,说明古代人民互相学习,是相当“全球化”的事情。  

河姆渡遗址这口“已知最早的井”仍然是比较复杂的,更古老的井,也就还可以指望。既然考古说是他们找到的最早的井了,更早的,也就只能看别的考古和传说。据说,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从距今8300年前开始延续到4800前年止。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命名为伏羲文化遗址了。传说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 先生之画八卦,又有传说是六十四卦的,若后一种说法确实,那么伏羲时代就有了井,六十四卦中的“井”卦,就是 伏羲 先生研究了井的特点创作的了——这很可能是正确的。  

                                        

今日的非洲一些地区,新闻照片里的井就是个大坑,人们抱着桶到“井底”取水——这样的井还没有中国伏羲时代的井先进!  

那个 11米 深的神农时代“中原第一古井”,要取到水,非得有结实的绳子不可,幸好“结绳记事”提供了技术支持,人们可以造出长的井绳——不知道神农时代是不是荀子说的“绠”——有了井绳,取水的家什也要变化,比如上图里面的这些距今约6000年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来的取水陶器,就非常高科技:尖口尖底中间大,空的时候下井罐子就自动倾倒入水,满了自动竖起——空的时候重心高,等灌满水,整体重心又下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  

《易经》的井卦,对井的研究非常系统和深刻。其中取水的器具,仍然是陶器,叫做【羸其瓶,凶。】就是打坏了取水的双尖瓶,以后就不得不掏井了,而掏井是比取水更高科技的事情,一要先把井里的水弄干,二要把碎片清理出来——单单是弄干水,就很成问题。《井》卦里面还讲了两个道理:  

第一,喝水的用的井越老越好,叫做【改邑不改井】。比如《史记》说舜的影响力的时候,他到一个地方住,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据《太平环宇记》记载,大舜之后、周末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就取舜的典故“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把新的都城叫做成都,直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就没有变过,非常了不起。但三年就建为都,这样的变化太快,邑改为都,城市规划【改邑不改井】还比较容易作到,周武王营造“洛邑”,后来变成“洛都”,这个城市规划要【不改井】就很了不起了。今日的【改邑不改井】,翻译过来就是城市建设再怎么折腾,也不要把河流和地下水给污染了。  

第二,打猎用的井(阱)越新越好,叫做【旧井无禽】,要常挖常新。比如对付美帝国主义,就要实行“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政策,常给它挖新坑,老抗议没用。  

总之,《易经》的这个讲解,说明六十四卦的发明,在木制水桶代替陶器双尖瓶之前。按《庄子·天地》的寓言【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说明春秋时代,还是有陶器取水——只是“请君入瓮”,能够装人的瓮抱起来浇灌庄稼,这人确实是庄子心目中的榜样,至于其他人是不是这么干,那是很值得怀疑的。据《尚书·益稷》记载:【合止柷敔。】郑玄注:〖柷,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时投椎其中而撞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柷,乐木空也,所以止音为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个成语一定是在青铜技术发展老鼻子久以后的事情,根据《尚书》这个记载和郑玄许慎那个解释,大禹时代木制乐器制造技术就是充分成熟的。这个技术完全可以用来制造木桶嘛!搞不明白的是这些古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用木桶的,要知道木桶的优点是相当明显的,并且,根据《井》卦的记载和木桶考古或记载,要是木桶应用在周朝之前,那伏羲创六十四卦的传说虽然还有疑问,也比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可信——唯《易经》是尊的夫子们可以好好研究研究。我有一个意见:  

《海内经》说【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史记-夏本纪》说【禹曰:“……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  

也就是说,早在五帝时代,造船技术就充分成熟了。要说这个技术不拿来造木桶,那是说不过去的。这样一来,周文王演六十四卦还把“井”卦的技术配套工具说成陶器,就很值得怀疑六十四卦的发明权是不是他的?  

总之,在在上古那个禽兽横行的时代,取水是个技术活。在没有发明井的情况下,取水只能拿自家的陶罐去河边舀水,且不说昂贵的陶罐很重又很容易打破,水源本身就很没有安全保障:下雨的时候水就浑,天旱的时候就没有水,平时水里还可能有鳄鱼、水边有猛兽,还有“含沙射影”的危险玩意“蜮”——大约就是喷毒液的眼镜蛇之类的——还有就是河水病菌多,不卫生。总而言之,是相当不方便没保障还危险。最迟在伏羲时代,井这门高科技一发明,上古四大发明全部完成,从此就有了朗朗的天,那一切不如意都远去了,非常了不起。有了火,人们晚上住洞里就有了安全;有了井,人们白天生活也就再不用每天跑河边冒一回险。终于,在“小桥(没有桥应该也不很坏罢?)流水人家”的生活方式之外,伏羲时代的人们也有了几杆竹子一口井的惬意集体生活。  

看了《动物世界》讲博茨瓦纳奥卡万戈河三角洲,旱季来临,大河完全干涸,仅剩的水坑还是一群河马和鳄鱼占着,去喝一次水的动物无不经历一次死亡的考验。智商最高的狒狒头领,就在水坑边刨坑,有水浸出来,自己喝个饱,避免跟鳄鱼亲密接触,接着其它狒狒去抢水喝。接着是羚羊占了坑、接着是野猪,接着是狮子,最后是一群蜂把坑占住了。——总之,狒狒是挖了个“井”,虽然简陋了一点,但也几乎拥有了井的全部好处。——这样看来,井的发明,很可能是比火还古老的呵。  

   

盐巴  

火、衣、陶和井都发明了出来,作为上古“机床”的铜也早早进入生产生活。然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样东西是上古人们不能缺少的,那就是盐!并且,盐跟井,又是很有关系的。仍然以可信往前推至“阙疑”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鹽(盐):【鹹(咸)也,从鹵(卤),監(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煑(煮)海。】《世本》记载山东海边的【宿沙作煮盐】,成为“盐宗”,传说是【炎帝之诸侯】。《吕氏春秋·用民篇》也记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管仲实行“盐政官营”,那是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悠久品牌建设的——也就是说,最迟在神农时代,九州大地上就有生产盐的企业家了。又有考古说,〖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四海之内,有三大产盐地:靠海的国家有海盐,青藏高原地区有咸水湖的湖盐,巴蜀地区有泉盐和井盐——不产盐的中原诸侯国,那是要通过国内国际贸易买盐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四海之内都是统一的,化外之地也都是签订贸易条款——进贡——来做生意。东边的齐鲁吴越,历史都还分明;西方的昆仑西王母,又都还遥远,除了《山海经》的作者们和周穆王,其他人都没有见过;于是,剩下的巴蜀地区,也一定有自己的重要角色,毕竟盐从东海运到周秦故地,远没有近处的巴蜀经济。  

自贡盐井在抗日战争反封锁中功勋甚大,自贡西北的井研县,在西汉时候就设置为井研镇,煮盐专卖,属于国家战略产业。王充说的【西州盐井】打很深,说明西汉的先进生产力是很了不起的——要知道张骞出使西域时,有发达农业且发明了葡萄酒的大宛,连水井也不会打。  

西汉往前,没有海盐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设置盐官,也会打井煮盐。  

《史记》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了西陵女嫘祖。这样一来说明黄帝一族跟西蜀地区的部落关系就很不一般。北川干脆就是大禹故里。  

今读《山海经》,看诸家说解,有一家很以为然(王宁《<山海经>的分篇问题》):  

《山经》本来的书名是叫做《五藏山经》,《海经》部分的原名应该就是《禹本纪》;  

《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  

《大荒四经》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海内经》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内四经》。  

《五藏山经》《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只有一个本子,没有对校而没有异文;只有《海外》《海内》八篇有好几个本子,因此有对校,从而有“一曰”这样的异文。最后一篇的《海内经》最古老,散失最多,没有办法校勘,因此也只有一篇,且说完了东南西北。  

《山海经》成书,是刘向、刘秀父子作成的,晋代郭璞作注的时候在后收集更古老的《禹本纪》文字的残本五篇——《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四篇的残文一篇——成为今日《山海经》。  

有了上面的认识,那么巴蜀地区有记载的第一个古老国家,就是《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巴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国的出身比黄帝还正统,是“太皞”,太皞据说就是人祖伏羲,因此巴人的血统是很了不起的。  

后一点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他们都是早期的巴人,灵山就是巫山。  

《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爱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这个“巫臷民”姓盼,那也就是《大荒西经》中的“巫盼”了。  

那“灵山十巫”之首的“巫咸”,记载更多,也就更了不起:  

《海外西经》,记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史记-殷本纪》【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於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  

最强大的巫咸国,国王抓住“巫咸”的品牌不放,到了商朝的时候还是“王家”的管家,并且还管天文,充分发挥找盐风水的科学和经济管理能力。到了战国,这个巫咸国才被巴国灭掉。  

总之,这些巫们的巫咸国、巫臷民等等国家,正好就在泉盐地,就是《世本》说的【巴郡蛮本有五姓,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这个“廪君”射杀盐神,掌握了盐资源。含盐的泉水自己从地里冒出来,到了后来打井技术发展起来,井盐产量大大超过泉盐。泉盐或井盐就是巴人们的国家的特产,于是就叫做巴盐,也就是后来的“盐巴”。占据地利的巫咸国、巫臷民,有了盐的暴利,能够【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不织布而有衣服穿,不种地而有五谷吃,还是【百谷所聚】,日子过得相当地惬意。巴人当然应该特别感谢神农发明了市场经济,他们才能在“全球化”中占据这么多好处,因此炎黄后代,帝舜的儿子无淫,封到巫臷做诸侯王,那也很公平。  

这些巫们的国家像今日的中东石油国家一样过着好日子,当然,其中一些弱小的巴人国家,跟中东的石油国家伊拉克一样也要因战略产业挨打。殷墟甲骨文有五片关于“巴方”的记载,其中一片七字完整记载了【武丁妇好伐巴方】事件——巴人国家中不知道哪一个跟阿拉伯石油国家中的伊拉克一样被妇好的军队敲打。  

除了这个在《山海经》草创时代就已经建国的巫咸国,还有一个巴国的兄弟国家庸国,也为文化很做了些贡献,是造青铜器的行家,叫做“镛”。三星堆的一些据说是外星来的青铜器,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和蜀国-巴国-庸国等的文化特点,却也大体能够解释清楚,很是了不起。  

美国灭掉伊拉克,其它中东国家得不到一点好处,作为巴人一支的庸国,在【武丁妇好伐巴方】这样的战争中,跟非伊拉克阿拉伯国家有一样的感触,自然对中央王朝不够有亲和力。于是到了商末周武王伐纣,除了武王自己的军队,最大的外援就是庸国,就是《尚书-牧誓》记载的【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在商朝的时候,庸国有盐巴可以跟中原做生意,到了周初又是西南大国,实力比楚国还强,还是功劳卓著的功臣,日子自然更好。过了500年的大好日子,到了公元前611年,楚国遇到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庸国乘机进攻楚国,七战七捷。被逼迫得差点迁都的楚国,楚国贵族师叔的话【……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完全就是死爱面子的忽悠——因为韬光养晦的楚庄王,向刚灭了巫咸国的巴国,以及西边的秦国救援,并且分化庸国的联军群蛮,这样一来三国联军才能把个强大的庸国给灭了国,成为春秋大事。由此创造了成语“庸人自扰”,教育那些有好日子不过的人,不要无事生非落井下石,自取灭亡。  

——两千五百余年后,在中美苏和第三世界处处逢源的印度,以庸国为榜样,乘中国像楚国一样饥荒的时候进攻中国,也落个自取其辱的下场,仅仅因为运气好,中国没有比自己差不多强大的“巴”“秦”值得结盟,又远比南蛮楚国更文明,印度才没有像庸国一样亡国。  

巴国的兄弟国家也是商业竞争对手巫咸和庸接踵被灭,《山海经》中的产盐国家,就剩下巴和蜀了。这些夏朝就有了的国家,到了商朝叫“巴方”,周初由于倒纣有功,在中央也就有正式爵位“子”——《礼记》规定诸侯国【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因此这个爵位也算没有特别歧视巴——叫做“巴子国”,简称也就是最初《山海经》中的名字“巴国”。  

“巴国”西边的“蜀国”,按李白写入《蜀道难》的传说,那也不比《山海经》中巴国年纪小,叫做【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但不管这两个兄弟国家是不是同年生,反正是秦惠称王九年后,秦将司马错灭了蜀国,接着把跟蜀国掐架的巴国也灭掉了,算是同年死。从此,巴蜀地区既是秦国的粮仓,又是战略物质盐巴——国家专卖后税收的表现形式——的供应地。  

   

于是可以知道,火、衣、陶、井和“盐巴”以及青铜,最迟在五帝时候就都有了各自的功用,并且,发达的“国际贸易”维持着世界人民、特别是炎黄中国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非常了不起的。  

      

 

   

国际贸易  

古代的国际货币,上古有海贝,战国秦汉,应该有更先进的货币材料。东汉初的《说文解字》有:  

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  

银:白金也,从金,艮声。  

铅:青金也。从金,㕣声。  

铜:赤金也。从金,同声。  

铁:黑金也。从金,𢧤声。  

也就是说,五行中的五色金属,青、黄、赤、白、黑,就是铅、黄金、铜、银、铁。东汉的许慎描述的黄金,表示汉人对它的特性已经非常清楚。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这些钟鐻金人,显然是“破铜烂铁”合铸在一起,也就是说,古人说的铜银铁,没有什么歧义,但“金”就不同,常常包括全部金属。周秦汉的货币中“金”多少“斤”或“黄金千溢”,是否全为今日说的黄金值得考究,但有时候是指黄金,却也是一定的——《史记-平准书》【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万里之外的国际贸易中的“金币”,若是铜而非黄金,那国际贸易就不好做。  

《史记-平准书》说【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是明确记载金银铜的货币系列。【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更是说明早在帝舜时候,就明确有黄金作为货币。作为辅币之一的海贝,并不是印象中体现先民愚昧落后以物易物的“落后经济”。  

中国考古最早的黄金货币,是约2240年前春秋时候楚国的“郢爰”。霍明、穆瑞年的作品《黄金的货币属性》说〖西汉交易中盛行使用黄金,小宗买卖都使用铜钱,价值大的均以黄金计算,关系重大的活动都使用黄金。〗  

货币的问题解决了,就回头看贸易。  

国际贸易总是以国内贸易为基础的,因此从《史记-货殖列传》读起。  

大周是统一的天下,各诸侯国之间只能算国内贸易。  

姜太公把在齐国【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就是发展纺织工业和海盐业,占据了衣、陶、盐、铜四大宗物资的两宗,齐国要不富裕那没有了天理。管仲发展姜太公的经济政策,齐国成为发达国家,齐桓公因而有国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越王勾践采纳范蠡和计然的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根据【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是市场规律,控制粮食价格【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照顾了农民和消费者双方面的利益,国家经济大发展,得以有足够国力破吴雪耻。范蠡退隐成大商人,成为陶朱公,成为富豪的代名词,今日比尔盖茨无非是新人物,相对地位不见得比陶朱公高。  

子贡同学在卫国当大夫——中央委员——在曹国鲁国之间做“国际贸易”,财力雄厚,又是当时文凭最高的外交官,每到一个国家,【 国 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他老师孔子的品牌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最后成为千年店,子贡同学功不可没。  

白圭同志是天子国周人,并且很懂天文,知道天象跟水旱和庄稼丰欠的周期关系,于是总能在丰收年份低价购买粮食,高价卖丝漆;茧织品帛絮丰富的时候低价购入,高价卖粮食——总之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在大周的富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富可敌国。  

猗顿同志是盐贩子,富裕程度直追陶朱公,叫做〖陶朱猗顿之富〗。赵国邯郸的郭纵同志是冶铁企业家,也很牛气,【与王者埒富。】  

西边的乌氏倮同志是真正搞外贸的。先养马羊牛积累第一桶金,然后卖给中原诸侯,买奢侈品和丝织品,再献给西方畜产国家头子戎王,戎王用好几倍的牲畜给乌氏倮同志,牛马多得按一颗谷子代表一头牲畜,再斗量,比如“一斗小米那么多颗牛”什么的。乌氏倮同志这么厉害,以至秦始皇学毛主席,把乌氏倮同志作为发展经济——经邦济世——的红旗手,像大寨陈永贵大叔一样选拔到中央当副总理,【以时与列臣朝请。】  

巴寡妇清,则用祖先传下来的矿产“丹穴”富家,不为一口饭再嫁,秦皇帝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正好树立清同志为天下妇女的榜样,【为筑女怀清台】,成为贞节牌坊的先驱,与大寨红旗手乌氏倮同志一样名扬天下。  

这些周秦时候的生意名人,充分说明在大周时候,中国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太史公杂叙其余,如虞夏殷周人经商遗风,五方人民的商业脉络,九州商业大都,各诸侯国“比较优势”,庞杂丰富,非我能转述。总之是【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就是柴禾再优良,卖不出一百里地,粮食再好,卖不出千里地,否则就要亏本了,长途贩卖的,当然是盐铁丝绸等“高附加值”产品了。  

到了汉朝,对外关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国际贸易。《西南夷列传》说汉武帝之所以要经营西南夷,最后把他们全部统一到大家庭之下,是因为【然南夷之端,见枸酱番禺,大夏杖邛竹。】——有意思的是当时这些枸酱是用什么东西包装运输的?——南越的调味品是蜀国的枸酱,那么统一了南越,自然有必要把南越需要的大宗货物出产地“调查”一下,而汉武帝特别想跟【贵汉财物】的身毒大夏这些西方国家实现“大三通”,北边有匈奴威胁,自然想要打通西南到身毒的道路。  

总之,最具有开拓精神汉朝勤奋地发展西域市场的运动,就这样开始了,第一个高潮就是《大宛列传》!根据投降的匈奴人的情报,汉朝得知要对付匈奴,西边有个大月氏可以联盟,以【断匈奴右臂】——古人“南面”,看地图是把南极朝上,因此西为右东为左,跟今日刚好相反。于是汉武帝招募能够越过匈奴地盘去西边大月氏的人才,张骞应召,面试合格后,与胡人堂邑氏甘父一起,带领百余人,第一次出使西域。  

出师就不利,使者团被匈奴捉住,军臣单于很生气,换位思考地问团长张骞同志,说:“大月氏在我北边,贵国代表团怎么能过去?我想联络南越攻打贵政府,贵政府肯借道让我的代表团过去?”总之,张骞同志经过一番坚贞不屈和忍辱负重,一番周折后经过十几年,终于到了西方国家,考察了一番回来,向汉武帝作了十几年来的工作汇报:  

大宛是今日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首府在汉首都长安正西【可万里】,跟大汉一样是农民,种稻麦,有蒲陶—葡萄—酒,还有汗血宝马。【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几十万人,军队都是骑兵。然而大宛人技术落后,王城没有井,都到城外河流里取水——单打井技术,大宛可比中国上古时代还落后。  

“大宛—费尔干纳”的东边,是扜罙—今新疆策勒县北、于窴—今日新疆和田。“于窴—和田”西边的河流全部西流入“西海—咸海”,东边的河流全部东流入“盐泽—罗布泊”,罗布泊边有小国楼兰、姑师。“盐泽—罗布泊”南边是黄河源头,盛产玉石。  

乌孙在“大宛—费尔干纳”东北约二千里的伊犁河流域,是跟匈奴类似的游牧国家,有骑兵几万人,曾经是匈奴的小兄弟,强大起来后自立门户不买匈奴的帐。康居在大宛西北约二千里的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有骑兵八九万人,与大宛、大月氏和匈奴接壤,谁都不敢得罪。奄蔡在康居西北越二千里的咸海、里海以北地区,风俗跟康居接近,有骑兵十余万人。  

月氏在“大宛—费尔干纳”西边两三千里,是被匈奴击败后迁居阿姆河上游的,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交界地区。也是跟匈奴类似的游牧国家,有骑兵一二十万,自大轻视匈奴,吃了大亏,被匈奴冒顿单于杀了王,头盖骨做了酒杯。于是逃到西边成为大月氏,没有逃跑的叫做小月氏。大月氏征服了南边的大夏做了统治阶级。大夏跟大宛一样是农民,都城蓝市城,就是今日阿富汗巴尔赫,商品贸易发达,打仗差劲。“大夏—阿富汗”东南,就是“身毒—印度”,濒临“大水—印度洋”,大夏的【邛竹杖、蜀布】就是通过“身毒—印度”从四川进口而来的——大宛此时还称呼中国人为“秦人”,国际贸易早在汉朝之前就做到了阿富汗地区了。  

大月氏以西几千里就是“安息—伊朗”,也是农民,种植稻麦,有葡萄酒,是西域最大的国家。有市有车有船,通用货币为银钱,上面是活着的国王近照,死了国王就升版货币。用羊皮书作书写材料,比汉人的竹简轻,但贵多了。  

并且,“安息—伊朗”的长老们传说,西边的【条枝有弱水、西王母】,就是没有谁见过——最迟至秦汉,《山海经》的神话就传播得如此之远,到了伊朗地区了,尽管西边再没有比青藏高原更高的山。  

“安息—伊朗”以西几千里就是“条枝—塞琉古朝叙利亚”。“条枝—叙利亚”也是农民,种稻,还有鸵鸟,西边就是真正的“西海”——地中海。  

……  

司马迁把张骞带回来的西方国家的人文地理的工作汇报复述得相当清楚无误。  

唯一的错误,是关于中国的黄河有点毛病。【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和田地区显然不是黄河源头,仅仅是塔里木河的支流和田河。《禹本纪》和《山经》也就是后来的合本《山海经》②说黄河的源头是昆仑山,上面有“醴泉、瑶池”,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说的黄河源头“盐泽—罗布泊”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反而是荒怪不经的《禹本纪》和《山经》更符合实际,昆仑余脉巴颜喀拉山正是黄河源头,而山上源头处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正与“醴泉、瑶池”音近且位置一致,只不过不是溢酒的泉、产玉的池。  

并且,汉武帝【案古图书】,说明《禹本纪》和《山经》,倒是一幅地图的说明,并且【古图书】是时人认可度很高的资料——也就是说,早在古迹湮灭的上古,中国人就开通西域,直达西海边的西极①。这个时代的西域,【自大宛以西至安息,……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就是从乌兹别克斯坦到伊朗的广大地区,妇女地位高于男人,是女人的黄金时代,不比两前年后完全颠倒过来,女人出门和穿衣都是问题,真是“千年走一回”,风水轮流转啊!  

《大宛列传》的今日新疆中亚地理,完全符合实际。条枝【有大鸟,卵如瓮】,以及安息使节进贡给汉武帝的【以大鸟卵】,就是鸵鸟蛋——《圣经》里的以色列人时代,叙利亚地区多的是狮子和鸵鸟。  

交通西域后,汉武帝得知大宛、安息、条枝跟中国一样,都是种地的农民,一样出产稻麦,很有亲切感,而且大宛、安息还有葡萄酒,汉朝的使节弄了种子回来,汉武帝的中国开始种起了马的草料苜蓿、人的草料葡萄。又听说大月氏的附庸大夏跟大宛一样是农民,身毒还有汉朝的商品,特别是这些西方国家【贵汉财物】,【可以赂遗设利朝也】,就是实现了“大三通”,大汉就非常有赚头——总之,全部是好消息。张骞以为大汉要是按“普世价值”【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就是让大宛、大夏、安息、大月氏、康居等等这些西方国家全部来学习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大汉,以汉为宗主、自己为郡县,大汉给他们科学发展观,以共建和谐世界——那就再好不过啦。汉武帝很以为然,由此开拓西域,重点是搞定西南夷,先把身毒-印度统一到大汉旗帜下再说。  

然而匈奴跟今日美国一样可恶,牵制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力量,导致中国跟第三世界的西域国家交往,国家组织资源就很力不从心,连罗布泊边的小强盗楼兰、姑师,占据了交通要道就当山大王,洗劫大汉的和平使团像过家家似的,让大汉威严扫地;加上大汉内部的买办【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就是采用廉价劳动力搞低价倾销出口或走私,严重破坏大汉的“普通人不得搞边贸”的正确国家外贸战略——让西方国家开始瞧不起中国的生产力。这两个原因让这些西方下里巴人们不知天高地厚起来,完全不遵守市场规则。并且,匈奴在西域各国都享有“最惠国待遇”,战略实力没有投射的大汉由于是匈奴敌国,于是西域各国都对大汉的使团进行经济封锁和经济敲诈而不是尽地主之谊,甚至,大宛这个下里巴人最过分,搞贸易封锁——完全不懂今日“主流经济学家”提倡的改革开放,反而是搞闭关锁国,把最先进的高速机车和战略武器“汗血宝马”实行国家管制,拒绝出口大汉——大汉的钦点贸易团团长车令跟大宛王《关于大汉【千金及金马】购买大宛的汗血宝马的贸易》谈判破裂,车团长大发雷霆说了不少粗人说的粗话,破坏掉【金马】大摇大摆而去,算是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而大宛王认为受到羞辱,而且有自认为相当正确的战略分析,就是大汉到大宛的道路,北边有匈奴封锁,南边是大沙漠,中间列国无数,而第一个国家小强盗楼兰,大汉要搞定都吃力,并且大汉的贸易使团数百人,常常饿死一大半,军队更不可能跑这么远,因此自己这么大的国家根本不用怕,于是表达了更强烈的不满,指使自己的附庸郁成把贸易团杀光,抢劫全部的购物款,做了一次无本生意。  

大宛如此的破坏国际贸易基本秩序的行为,严重激怒了汉武帝。汉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大宛的战略产业汗血宝马在贰师城——就是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苏联的乌勒图白——于是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意思是学习大宛杀大汉贸易团抢劫购物款的先例,到贰师城进行“礼尚往来”取汗血宝马。分派给贰师将军李广利中央精锐部队六千骑兵,把在“严打”运动中抓起来的全国不良少年数万人作为步兵,让他们到大宛去打砸抢,为在国内的打砸抢错误行为赎罪。这样一支挽回大汉脸面的军队马上西进。然而过了罗布泊之后,一路的小国非常害怕,采取小白兔对付门外大灰狼的正确态度,关城自卫,不用鲜花和粮食欢迎给贰师将军的部队。没有办法,贰师将军就一个个进攻它们,攻进去了就抢点给养饱肚子,几天都攻不下的城郭也就放弃算了,到了杀大汉贸易团的郁成,几万部队就剩下又累又饿的几千人。可就是这样的疲惫潦倒之师,大破郁成,大搞了一次打砸抢活动,在郁成搞了个反恐扩大化,【屠之】。  

贰师将军与哆、始成等几个高级将领谋划,认为郁成都这么难打,大宛王都就不用说了,于是撤军,一来一回耽搁了两年,班师部队只剩下一两成,上书汉武帝说:“路远后勤跟不上,士兵们不怕打仗就怕饿着肚子打仗,军队数量又少,搞不定宛,希望先回来补给,老大多派点人手我们再去。”这些完全是废话,没有挽回大汉脸面的这次远征,让汉武帝大怒,命令玉门关以西的人军人回来一个杀一个,贰师将军吓得只能在敦煌熬着。  

贰师将军辱师回国这一年,攻匈奴进军受降城的浞野侯失利,二万余军队被匈奴收编。中央常委有人建议放弃报复大宛,集中力量反击匈奴。汉武帝认为既然已经宣战,连小小的宛都摆不平,那些“大夏-阿富汗”等西方国家不是更要鄙视大汉,买大宛马的合同更没有可能谈拢,而乌孙、仑头这些下里巴人更要学习车匪路霸姑师和楼兰。于是把主张放弃伐宛的邓光等人抓起来放到监狱进行劳动改造提高认识,再次把严打中的打砸抢分子集中起来,与边防骑兵部队编制成混合部队,这次的部队比上次更多,达到六万人,牛十万,马三万余匹,驴骡骆驼【以万数】,准备了无数的粮草,装备大汉最先进的战略武器“弩”,【天下骚动】,伐宛的扬言传万里之外,五十多个团长编入混合部队。情报说【宛王城中无井,皆汲城外流水】,部队到了酒泉、张掖北,发动十八万生产建设兵团前进居延、休屠。征集流放西边的“七科”罪人以及民用车辆,浩浩荡荡的车马人流前进至敦煌,全部委派给蜗居在此的贰师将军。并且选拔了两人分别为【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放话说就是为大破“宛—费尔干纳”后,挑选好马的专业人才。——子贡救鲁于危急中时挖齐国墙角,对田常说【忧在内则攻强,忧在外则攻弱】,实际上汉武帝伐大宛而不是匈奴,正是实现十几年前【断匈奴右臂】的【忧在外则攻弱】的正确战略。  

贰师将军这次的部队,远比上次的威武,鉴于上次把大灰狼关外面就要被砸门,有很多小白兔的门还真被砸破了,这次要不开门,没有哪扇门保得住,况且这支军队明说了只跟大宛过不去,于是沿途的【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仑头这个大白兔还是有学路霸楼兰的特质,拒绝跟汉军进行和平交流,于是大部队攻了几天,破城,【屠之】,从此往西一路无阻。贰师将军采用分兵行军,以便获得足够给养,并且实行蛙跳战略以最大限度节约时间,主力三万人直击大宛王城。先用强弩把抵抗的宛兵赶进城去呆着,接着把水源截流,围攻【四十余日,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严重打击了大宛的军心。  

大宛的贵族高人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吃这么大的亏,还是国王不会领导,拒绝跟人家大汉做生意不卖汗血宝马不说,还把人家的代表团给杀了。把马送出去、杀了国王,汉军应该就没有了战争理由,要是这样汉军还打,再拼个鱼死网破不迟。大家都认为有道理,于是杀掉国王,派贵族把头送给贰师将军,并且谈判说:〖大汉不要再打我们了,我们把宝马都拉出来随你们选,好吃好喝招待你们这些远方的客人。要是这个文的你们不干,我们就把宝马全部杀光,并且我们的兄弟康居救兵就要到了,到时候我们内外夹击,大不了鱼死网破。你们看看选A还是选B?〗  

当时康居观战,看到汉军【尚盛】,只能在旁边看电影,等破绽。贰师将军跟赵始成、李哆等谋划,〖听说大宛城中新得秦人,宛人学会了打井,并且我们扬言很早,他们准备充分,现在城中还粮草不少。况且我们的出师之名到现在用完了,战犯毋寡的脑袋也拿到了。这样我们还不罢兵,他们就是穷寇了,兵法说“穷寇莫追”,他们死战到底,康居兔死狐悲一定惺惺相惜,我们被打败是可以预料的。〗官兵们都非常同意司令部的这个见解,于是同意选A,跟大宛签订《汉宛双贸协定》。大宛按协议把汗血宝马全部拉出来,任凭汉军选,拿出不少食物犒汉军。汉军选了上等宝马【数十匹】,中马公母【三千余匹】,把善待以前的大汉使者团的大宛贵族【昧蔡以为宛王】。——秦朝时候中国叫“秦人”,始皇帝“余威震于殊俗”,汉初时候的北亚中亚居民,还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按他们原来的认识逻辑应该叫“汉人”了。因此,大宛城破之前仍然叫中国人为“秦人”,城破之后就都知道应该改过来了。只是更西的西方蛮夷没有见识大汉的文武,至今都叫中国人为“秦—China”。  

这次大战,班师回玉门关【者万余人,军马千余匹】,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和辎重。一路上给养充足,军队战斗力又远强于西方国家,战争减员并不厉害,之所以损失这么多,全是因为【将吏贪,多不爱士卒,侵牟之】,完全没有大汉军纪,死人才那么多。然而汉武帝认为万里讨伐宛成功,这些“小过错”无伤大雅,不影响犒劳,自告奋勇参军的所封官职都超过了本人的指望,有罪应征的都将功抵过,每个士兵都得到犒劳【共四万金】。  

一年后宛贵族们认为大汉立的昧蔡讨好大汉,才让自己被敲打得那么厉害,发动政变杀了昧蔡,拥立【毋寡昆弟曰蝉封为宛王】,但也不敢做绝,【遣其子入质于汉】,大汉派使者到大宛履行任命手续,默认这次政变合法以作为安抚。  

实现了“大三通”之后,大汉派了十几个代表团到大宛以西的西方国家寻找贸易机会,收集民歌判断他们对大汉讨伐宛的看法,作为判定大汉威德的依据。扩大酒泉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直到罗布泊都有亭鄣补给点。并且在“仑头—新疆轮台县东南”新建编制数百人的仑头生产建设兵团,给来往的外国使者团提供补给,作为“大三通”事业的技术支持之一。最迟至汉武帝,对外专卖、国家统一管理的垄断资本主义生意③,至少做到了伊朗、印度,真正发达的国际贸易充分发展起来了。从此,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的经典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表演,每二三百年都来一次市场经济崩溃运动,然后从头再来。  

---------------------------------------------------------------------------  

注①  

这个有意思的故事是这样的,说的是黄帝要定地之东南西北中五极,派人去东南西北四方。  

去东方的人回来最快,说东边是大海;去南边的人遇到困难就多些,回来就慢点,说南边也是大海;去北边的又慢点,他到了北极圈了嘛,遇到极夜了,说北边也是海,还是幽冥之国,太阳照不到;去西边的最倒霉,黄帝过世了都还没有回来,你看地图也就知道,大西洋离河南太远了嘛。  

汉朝的时候西边的使者终于回来,向汉皇复命,说他们是黄帝的嫡派,定西极的使者。他们长得太不像中国人啦,汉朝皇帝只承认他们是仰慕天朝的西戎,不承认黄帝嫡派——刘氏皇族才是黄帝的嫡派嘛。这个黄帝使者回来复命的事在汉朝国史上有记载,我忘了是从哪里、在什么时候读到这个故事的了。  

   

注②王宁《<山海经>的分篇问题》:  

《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岛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赞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岛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放哉!”】  

《论衡·谈天》:【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之书,虚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仓,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于)〔相〕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仓者乎?故言九州岛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根据《汉书》和《论衡》的引用,说明《史记》传本有误,也就是司马迁时候还没有《山海经》一说,而是要等到几十年的汉哀帝时候的刘向、刘秀父子合并《禹本纪》、《山经》、《海经》等而成《山海经》。  

   

注③《史记-汲郑列传》:  

【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及浑邪至,贾人与市者,坐当死者五百馀人。黯请间,见高门,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馀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上默然,不许,曰:“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於是黯隐於田园。】  

以此可以知道,普通人买卖出于【边关】的财物,按大汉法律是死罪。国家垄断一切对外贸易,并且实行技术封锁,特别是铁制品、丝绸和瓷器制作技术。这样才有而东汉陈汤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以及东汉将军耿恭带领不到百名士卒,从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到建元初年(公元77年),在北匈奴围攻下坚守疏勒城——这些都是需要有巨大武器优势做支撑的。丝绸和瓷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基础,比收农业税容易得多,因此才有唐朝时候印度僧人走私蚕种和桑种到阿拉伯,清朝欧洲才学去高级陶瓷制造技术。  

——今日不肖子孙,有何德何能骂祖宗搞封建王朝,不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秦朝太短暂且不论,最迟至西汉,中国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只赚不赔,高科技从不流外人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