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南方朔:《海角七号》未得大奖后的反思

火烧 2008-12-1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6
《海角七号》未获金马大奖引发反思,探讨其爆红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涉及台湾本土认同、乡愁情感及日据历史记忆,分析电影如何反映当前台湾社会心态。

《海角七号》未得大奖后的反思

《海角七号》有没有自觉的日据时代皇民化殖民意识,这点不应过度推论。不过,近20年来,台湾对日据时代的种种记忆已被重塑,日本殖民政府的压迫部分已逐渐被抹除,再加上台独刻意扭曲式的强调日本对台湾现代化的贡献,再加上台湾经济上长期依赖日本(即自日本进口生产机具和零组件,而制造品则出口美国),尤其近年来大众消费文化受到日本高度影响….

文◎南方朔

12月6日,台湾第45届电影金马奖揭晓,话题正热的《海角七号》,没有得到主要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奖项,但也抱走了6座次要的奖。由金马 奖评审不把主要奖项颁给《海角七号》,对那些吹捧这部电影的人,当然心中懊恼。但金马奖的不媚俗,却也稀释出了一点空间,可以比较严肃的来探讨这部影片以 及它所引起的「海角七号现象」。如果《海角七号》抱回一堆大奖,既有观(群)众基础,又有专家锦上添花,还能容得下任何批评吗?

今年8月下旬《海角七号》上片,讵料这部既无强卡士,又无精彩故事的影片,却颇获观众好评,并透过网络鼓吹,于是主流媒体见状,也加入炒作的行列,于是这部影片 快速被「神话化」,不但制作群成了新闻人物,影片拍摄的地点房舍也都成了热点。近年来台湾自制影片早已成了票房毒药,这部影片透过网络及媒体的推波助澜, 俨然成了台湾电影工业的救星。这部电影爆红,甚至连制作群本身都觉得不可思议。

因此,《海角七号》爆红,甚至还成了一种「海角七号现象」,既然它已成了「现象」,它当然有一些♣合了当今台湾心情的重要元素。归纳而言,依层次可做如下解释﹕

(一)近年来,台湾的本土文化已走向所谓的「台客风」,因此这部影片遂可说是部很「台」的电影。它有台湾式的小镇风格,有小镇那种无伤大雅的喧闹,缺乏章法,这部很「台」的影片,让人觉得接近。

(二)它在「台客风」里,其实浓缩了相当的「乡愁」色彩。它由影片一开场,男主角怒砸结他,口说「去他妈的台北」,而后骑摩托车离开台北,回到南台湾的恒春开始,即开始了它的「乡愁」之旅,如果将它放大,这也未尝不是在乡愁中重新找回本土的认同。这对当今心情苦闷的人,未尝没有发泄的作用。

(三)这部电影虽说有音乐与爱情这两个主轴,但爱情其实才是真正的主轴,一段日据时代,一个日本男子与台湾女子的未竟之恋,变成情书;而现在则是一个日本女子和台湾落魄男歌手的爱情。这两段爱情故事,由那个歌手当邮差而将情书送达老归人而连结起来。这是一种相当滥情的画面,或许正是因此而满足了许多人异国 之恋的风情。

有乡土、有不满与乡愁、有异国之恋,这些元素相加,再配合了一些小幽默桥段,《海角七号》遂组合成了一部还好的电影。由于 近年来台湾电影日益萎缩,观众对本土电影充满了渴望,正因这种渴望的投射,于是「还好」就被无限夸大成「好得不得了」,这就是此片被「神话化」的集体心理 背景!

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因此前阵子这部电影已俨然成了一种不容批评的「政治正确」。台湾有两名学者,一个是台大法学院前院长许介鳞,他们认为此片有殖民意识的残余,但他们文章一出,立即被围剿得体无完肤。北京担忧此片到大陆上演,会刺激出大陆民族情绪,不利于两岸和缓的气氛而决定 暂缓引进,也在台湾受到一阵抨击。

《海角七号》有没有自觉的日据时代皇民化殖民意识,这点不应过度推论。不过,近20年来,台湾对日据时代的种种记忆已被重塑,日本殖民政府的压迫部分已逐渐被抹除,再加上台独刻意扭曲式的强调日本对台湾现代化的贡献,再加上台湾经济上长期依赖日本(即自 日本进口生产机具和零组件,而制造品则出口美国),尤其近年来大众消费文化受到日本高度影响,从歌星安室奈美惠、哈啰吉蒂猫到日本泡汤、高档日本饮食等, 台湾早已「哈日」成了习惯。这些因素影响下,台湾对日本的集体记忆和认知,当然走到了美化的方向。台湾在钓鱼台问题上根本召唤不出民气,即是例证,当然更 别说台湾在军事上与日本的暧昧合作了。

集体记忆和认知的被重塑,当然也使得日本成了台湾不自觉的一种乡愁,而《海角七号》即是这种无意 识的流露。它把日据时代的恋爱浪漫化,又再连结到台湾男子和日本女子的新恋爱关系,甚至到最后,那个台湾男歌手的唱歌都以获得日本歌星的加持为荣。这些电 影情节说是皇民化,的确太重;但若像马英九宣称这是「人性」,那也未免太过浅薄。比较合理的说法应当是﹕台湾的日本经验早已被重塑过,对有些人,日本的确 成了台湾乡愁的一部分!

也正因此,台湾与韩国的确已成了一组极为突出的对照。台韩同受日本影响,但台湾把日本视为乡愁,韩国则始终未将 日本记忆改窜、抹除或重塑;而在大众电影上,韩国最卖座的6部电影里,有5部都以两韩关系为题材,就以我曾看过的《鱼》(港译《生死谍变》)为例,该片描 写一个到韩国工作的女间谍,她认识了韩国反情报部的男军官,两人恋爱,最后女间谍事败死亡,电影最后的独白说﹕「正因国家分裂扭曲,使得爱情也不可能!」 而这样的电影在台湾当然是不可能的,台湾只会有《海角七号》!

电影和文学相同,都是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在说覑故事。而故事的题材、种类,以及说的方式,则是选择,它的背后都有覑庞大的架构,包括了记忆与认知、意向,甚至可能还包括了对未来的想象。今天的台湾,在文化上的走向,稍微有知的人都已不言自明。

目前,《海角七号》已在香港上映,有人觉得沉闷,有人也和台湾一样歌颂。但该片未获金马奖的主要奖项,这其实是个好事,它的「神话化」应该已到此为止。由于有了批评反思的空间,有心人倒不妨多用一点心,从更大的文化与认知架构下来试覑揣摩这部电影和台湾的文化走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