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变局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朝鲜变局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田忠国
因朝鲜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主席的逝世,朝鲜面临着一个测不准变数,即,金正恩接班后能否控制住大局?金正恩能否控制住大局,不单纯是朝鲜的内政问题,而是美、日、韩做为一方,中、俄做为一方,朝鲜做为一方的战略较亮问题。
已有的几个可能:
金正日逝世前,最大的可能是,政权已完成了事实上的交接。因为,17日金正日逝世,19日朝鲜就向全世界公布了金正日逝世的消息;
如果这一推论正确,金正恩现已掌控了政权,并已成为权力的中心;
如果第二个判断正确,那么,下一步就是金正恩能否驾驭权力体系的问题。
驾驭权力体系,就内含着一个变数问题。因为,任何国家的权力中心都不是铁板一块。如果人们视朝鲜是个例外,我们认为就错了。既然不是铁板一块,就必然存在权力驾驭上的变数。但这个变数有多大?因为我们不掌握朝鲜的客观资料,属于测不准之例。
但是很显然,朝鲜政局必然成为美、日、韩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也不会坐观其变,倒是中国,必然有一个激烈争论如何应对的过程。因为,美式思维固化者,一定认为这是“推出拖累,亲近美国”的绝佳机会,而通达空间战略的一方(不论是持有无产阶级思想观点还是持有资产阶级思想观点),一定坚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与朝鲜共进退。当然,如何对待朝鲜问题,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早就不是个社会制度的问题,而是个战略智慧的问题。
走笔至此,我们想起今年很早以前曾做过一个分析,即,日本与韩国之间,其海下存在一个军事基地的问题。现在虽然尚无法证明我们分析的是否正确(时间段判断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我们还是认为,如果分析的正确,其海下战略设施必然有其针对性质。其海下战略设施针对的无非是中国和朝鲜。所以,中国在争论如何应对朝鲜可能出现的变数时,时间最好不要太长,避免拿出决策时美、日、韩早就进入了角色。
从军事空间战略的角度说,空间战略具有以某一个空间控制另一个空间的意义。
因此,若以中国国家安全计,朝鲜就不能被美、日、韩所控制。因为,一旦由美、日、韩所控制,就等于让美国直接控制了中国的战略腹地。美国直接控制中国战略腹地的意义在于,控制了中国的半个核按钮。我们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其战略腹地的意义在于核武有没有用武之地。正因为如此,美国必然以各种借口,采取各种手段,争取战略空间的控制权。
争取战略空间控制权的内在动力,主要源于美国肢解中国的幻想。
而美国国防部对2013年中国可能发生动乱的假想,更加大了美国争夺空间控制权的内在冲动。内在冲动越强烈,对于中国而言,其战略风险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加大同朝鲜的沟通力度,减小权力变数带来的风险。
而中国对朝鲜的支持力度,也直接影响中国的利益相关国,对于中国战略智慧的判断。
战略智慧往往是利益相关国增加友谊,加强互信关系的重要依据。
在空间控制权的争夺过程中,美、日、韩会无所不用其极,因为,这是个转瞬即逝的战略机会。也就是说,朝鲜中央权力一旦失去变数,美、日、韩争夺空间战略控制权的机会就基本上消失了。因此,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美、日、韩三国不会轻易放弃这次机会。
从以往战略决策上看,比如说,在多国侵略利比亚问题上,中国总是投给有损于本国的一票,虽然获得了美国的正面表扬,但却被美国摸清了中国的战略智慧,或许令美国暗自高兴半个世纪。但愿这一次中国表扬美国,让美国懊悔半个世纪。
当然,如果中国放弃了争夺空间战略控制权,对于美国而言,那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中国争取把空间战略控制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朝鲜遇到变数迹象时,就应该从经济、军事、科技等等全领域支持。当然,战略空间控制权问题,从来都不是个经济数据问题,而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如果以经济数据衡量对朝鲜可能需要的支援,中国的战略智慧必然消失得一干二净。当然,美式思维者会拿出大量化经济学数据,争取阻止中国对朝鲜的支持。但是,美式思维如果一旦成为最后的决策,美国国防部对2013年的假设,便直接减少了大批军事预算。当然,这样的结果也是美式思维者的暗中向往。
从战略学的角度说,军事战略不过是政治战略的延伸,在政治战略成为昨日记忆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就事论事,也就是只能从空间战略控制权的角度谈谈看法了。
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