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信仰和立场
最近关于一个“中国高官读什么书?”的文章在网上流传,里面提到高官所开的书单可能是从不同渠道搜集汇集的,这些书单中的书是高官自己在读,还是希望别人去看不是太清楚。重庆市委薄书记的书单,不知道是不是他读博时的课程。他的简历大学读历史,读研学新闻,没有读经济的背景,可开出的书又全是经济类的教科书,有可能他读博的专业方向改成了金融贸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开了一本书,我有一个正读大四的小朋友,专业是经济,曾告我她在读《世界是平的》的书,书还没看完便已发现真得不错。我虽不反对她读这类好书,但还是推荐了一个和这本书持完全不同立场的一个网站,建议她能时不时上去看看。反到是民进副主席关注更广泛更深刻的声音。其他那几位高官就没有必要说啦。
没必要说的其他高官并不包括温总,不仅是因为温总的官儿比他们大,还因为他说的那本书之前不仅没看过,甚至从没听说过。可见他读书多多知识多多。知识多多的人说出来的话,常常风趣幽默有意思。实际情况温总并没有介绍书,只是一年前在新加坡,他和使馆人员、中资企业和留学生代表见面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按他所说这是一本天天读此书,那么到现在他读过的次数肯定又创了新高。也不排除当读了百遍之后就不再读了。一个一年前发生的事儿,现在拿来再说实在没啥意思,只是有人再把此事儿提出来,就顺便对很多人津津乐道并常挂在嘴边儿的那句话也胡言乱语几句。
有本书放在床头且天天在读,如果这句话是一般人说的,就未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同样的一句话由位高权重的人说出来,相信很多人就会对这本书发生兴趣,此本书也应立刻成为热销书。然而细想一下,这句话本身也挺有意思。一本放在床头书天天在读,看过了可能有一百遍。如果没有个时间段儿,把这两句话放一块儿说,就有点儿象是开玩笑。用违反常理的夸张性语言描述一件事儿,在相声和小品中常常被使用,但描述的过程中,无论如何夸张都不能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按照从头到尾算一遍的常理,经年累月天天读的书,那绝对不止读了百遍。当然对一本200多页的书,很多人大概读不到百遍,这本书就烂熟于心了,这样也就用不着在天天读。如果天天读的书是一种仪式,这就和读书没多大关系了。
同一本书,每个人的阅读速度不同,花的时间也不同。更甭说有泛读和精读的区别,一遍和一遍时间不同、效果不同,读的次数也就没有可比性。千千万万的教徒信众,天天读经念佛的仪式大多只是对信仰虔诚的表示,并不代表天天读就能明宗信义。不说普通人,就是当今中国的官员和专家,只要经历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管那个时候他是积极参加运动的群众,还是接受批判进了牛棚的走资派,所有的人都经历过“天天读”。只是那时天天读毛主席的语录和著作。读是都读了,可现如今有多少人敢说没有背叛昨天。如果说两个“凡是”错误的,错误则在于这样的说法违背了毛主席的思想。然而,如果两个“凡是”是一个做法,相信这个说法的错误就不难改正。现在的问题是会有人按两个“凡是”去做吗?实际,“天天读”的做法和两个“凡是”的说法之间并没距离。
更有趣的是引用了天天读中最经典的一句话“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缕青烟消失了”。本人愚昧,真不懂这句话经典在哪里。如果说最经典的这句话说了一个事实,真不如说“人都是要死的”千真万确又通俗易懂。如果“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人物变成青烟儿”是艺术的描述一个真实,最经典的这句话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相比,之间的差距就如乒乓球和太阳那样的巨大。再严谨些审视最经典的这句话“一缕青烟消失”甚至违背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在自然界即便是一缕青烟儿也只能消散而不会消失。不能因为这缕青烟儿你看不到了,就可以认为它不存在了。
深思之后加了一句“永恒的是人民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人民创造的财富,还有他们留给世界的伟大的思想”。这句话甭说了。但经过当年的天天读,我牢牢记住这样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民创造了历史,不过这个历史是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是人民反抗压迫不断造反的历史。人民创造了财富,人民却又总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民只是承载统治阶级这艘大舟的水。除了人民中国光辉的28年历史,人民只是推进历史前进的动力却从来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正史”却是维护统治者的文人写的。至于说人民留给世界伟大的思想,此话一出,说:“不”,还真找不到个下嘴的地方。人民伟大的思想是什么?想想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阶级以来的历史,就是人民反抗和让赫赫有名的人物变成青烟儿的历史。也正是这种反抗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和发展。正是这种反抗诞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wmw010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