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由毛泽东军事思想衍生开来的一系列战争思想

火烧 2011-12-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深入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衍生的战争策略,强调敢战、勇战、速战的重要性,分析如何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同时探讨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突出军事威慑与和平发展的关联。

一、排除畏战、怯战、避战之错误军事思想,而要代之以敢战、勇战、速战之正确军事思想。自古以来畏战、怯战、避战错误军事思想是历来战争之大忌,要绝对排除之。“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正在进行的战争或即将要爆发的战争,唯一的选择便是迎战而上,去敢于战争,勇于战争,并以不变应万变,主动积极掌握战争主动权,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夺取军事斗争与战争的最后胜利。尤其是一国之主更应该肩负起发动战争、不惧怕任何战争并且勇于战争、敢于战争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神圣责职。  

二、   对待敌人的战争要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其锋芒,攻其虚弱。出手要“狠准快”。在战争前首先要在气势、士气、心理等各方面来绝对性的压倒敌人。在任何战争中,军事力量对比与人员意志力量的较量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两大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军事力量固然重要,因为它要反映出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强弱,但更重要的是双方人员意志力量的较量。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事例则是最明显的佐证。双方人员意志力量的较量则更多反映在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组织的是否完善、制度是否严明、将帅指挥是否得当与国家统治者是否英明等诸多方面,因为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组织松垮,军纪不严明,指挥不当等等都将影响到军队的作战能力与效果。  

三、要始终理清战争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关于战争,本人以前曾多次作过论述,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在《强者论》中,强者即君主的三大任务即为军事、外交与民生。而军事实际上就是战争。唯有战争,才能够最终决定成王败寇,才能够改写人类历史,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 关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特殊关联性。战争与和平是即对立又统一的特殊矛盾体。即哲学上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理论。战争即能破坏和平,但在另一方面,战争却又能创造和平。通过战争所带来的和平是稳固的,长久的。而未通过战争所处于的和平则是脆弱与短暂的。因为通过战争洗礼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使人们真正感受国家的强大与强盛,增强民众对国家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因此战争与和平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即统一又对立的特殊矛盾实体。同样,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和平,而只有相对的和平,和平是建立在极其强大的军事威慑与强硬的外交手段这两大基础之上的。离开这两大基础的和平与发展得不到任何保障。这种的和平发展不仅被人民所不齿,也为敌对势力所蔑视、轻视与鄙视。并视你为黔之驴,不断的挑衅与侵犯你,最终灭亡你。同时,世界上没有不流血的战争,不流血的战争便是演戏。任何战争必须要作好付出代价与应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准备,包括人员伤亡、建筑毁坏、经济倒退、爆发瘟疫、发生内乱等等。在战争状态中要始终做好稳定内部局势与发展战时经济两大主要战时任务。这样,才能够在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达到夺取军事斗争胜利的一切政治与军事目的。  

五、战争是预防与消灭战争的最有效手段。有人一看到此标题,便觉得很矛盾,战争怎么会是预防与消灭战争的手段呢?这里面的的前一个战争实际上是指的是积极准备战争或正在进行的战争,后面的战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场的战争。第一种情况是:当一个国家或民族面临着外敌入侵之危难存亡之际,唯有主动的积极的准备一场殊死的战争,全民总动员,全民皆兵,做好为国家或民族存亡不惜殊死一战的必死准备,全民同仇敌忾。当敌人看到要侵略的国家或民族如何的不惜殊死一战,必将在心理上先输了。它们内心恐惧与害怕遭受到将被入侵国家的惨重报复而心有余悸,大多情况下,选择放弃入侵或推迟入侵。从而使将被入侵国家免遭侵略之战争。这是被动的积极的准备战争来消灭战争。第二种情况是:当两国正在交战时,交战的一国为了使自己的国家获得长久的和平,远离战争。必将在战争中出奇兵,用奇谋,对敌对国政治、军事目标施以沉重毁灭性的军事打击。必要时,对敌对国予以占领与殖民统治,从而达到使自己国家免遭战争,享受持久和平的战略目的。这是主动的积极的对敌对国进行毁灭性打击与占领的战争来消灭将来潜在的战争。无论是主动的进行战争还是被动的准备战争,都是为了达到一个战略目的,即预防与消灭战争。因为我们认为,战争是预防与消灭战争的最有效手段。  

六、任何战争都不是持久的,它只是政治人物达到所需的政治与军事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而已。因而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讲,战争是服务于政治的一种最激烈的最残酷的手段,政治决定着战争的影响范围、激烈程度。所以说战争服务于政治,政治决定着战争。过去人们所讲的“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工具”,便是此道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