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美欧可能挑唆印度遏制中国和转移国内危机

火烧 2008-11-28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指出美欧可能挑唆印度遏制中国并转移国内危机,印度借机扩张军事部署,加入四国同盟围困中国。文中强调印度战略继承英国殖民思维,意图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对中国构成威胁。

中国必须用实力明确警告印度不要玩火自焚


作者:网络虬髯客 发表时间:2008/11/21   东方军事


四十六年前,在中国的西南边疆,曾经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印度尼赫鲁政府悍然挑起了一场大规模侵蚀中国领土的战争。当时的新中国在毛主席的指挥和决策下被 迫进行了一场短促的自卫反击战,以全胜收兵。自此西南边疆保持了数十年的相对稳定,而今,由于国际局势和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相对稳 定的西南边疆又开始风声鹤唳。

 印度近一段时间在中印边境的军事部署活动频繁,不断地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扩军备战,并且在10月23日和日本签署《安保共 同宣言》,虽然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与印度总理辛格对此刻意保持低调,但是这已经反应印度暗中加入了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意图围困中国的“四国同盟”。如果美 欧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孤注一掷怂恿支持印度妄图以制造战争的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再加上俄罗斯首鼠两端,此时“阿三”又高估自己的军事实力被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煽动,印度军方极有可能对我国做出军事冒险的举动,历史上已经有过一次教训了,到时双方“骑虎难下”势必就是一场生死之战。


一、印度的国家战略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的衣钵


都说印度是个东方文明古国,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古印度从来只是个地理概念,直到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 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 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才有印度这个国家概念。从英国全面统治印度一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英国 对他进行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连印度的官方语言都是英语,所以印度只有“印度风俗”而没有系统的“印度文明”。

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思想在印度精英阶层根深蒂固,所以印度的国家战略和西方如出一辙,就是“强大-扩张-再强大-再扩张”的战略思维方 式,他的战略目标就是:称霸南亚,遏制中国,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大国。他的战略方针就是:突出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低强度战争)的威胁, 战争准备从打一场全面战争转向打多场边境局部战争;以巴、中两国为主要对手。拥有对巴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能力,迫使其撤出所占领土;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 对中国不放弃“既得利益”,相机进行新的扩张和蚕食;强调攻势作战,先发制人,必要时越境作战,力求把战火引向敌方领土。


    二、中印两国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印度对我国的藏南,甚至西藏有强烈的领土欲望。1962年12月1日,得胜的中国军队不仅退回麦克马洪线,并在此线基础上后退了20 公里。在中国军队突然停火、北撤后,印度并没有听从中国政府的建议,反而迅速重新占领了中国军队撤出后的地区,甚至在一些地段将“边界”推到了比战前更北 的区域,并在这里设立“东北边境特区”,于1986年将这里设为印度的第24个邦“阿鲁纳恰尔邦”。目前,印度已经向这一地区移民700 万人,几乎是相邻的西藏总人口数的两倍,以此造成既成事实。然而,印度的野心并没有满足,据美国藏学家戈尔斯坦在其《西藏现代史》中提到一个耐人寻味的历 史细节。1947年7月印度独立前夕,印度临时政府给中国西藏地方当局写了一封信,要求全盘继承英印殖民当局的“权益”,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领土, 遭到西藏地方当局的断然拒绝:“如果英国人都能够承认其对印度的统治是不适当的,难道印度就不应当承认其对西藏的原有领土如达旺、大吉岭等地的占据是非法 的吗?”这个细节表明,印度的领土要求也没有得到承认。印度将长期面临干旱的威胁,到时以中国西藏为源头的印度境内的大河流量将完全控制在中国人手中,这 对印度绝对是噩梦!所以,印度媒体不断地叫宣要拿下整个西藏。

印度对第一次中印战争认识不清,在国内不断的煽动民族复仇情绪。1962年11月20日出于后勤保障和其他一些不利因素的考虑。周恩来约 见印度驻华临时代办班纳吉,向他宣布中国单方面停火的决定。据说,当时中国军队在东线山南方向只储备了1个师40天的口粮,要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运送给 养就必须越过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占领成本非常高。据称当时中国军队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靠当地藏民的自发支援,仅支前的牦牛就有三万多头,还有 很多是依靠人力。这样的给养方式很难供应长期的军事需求。而对印度来说,印军的后方是大平原,有良好的交通系统,很适合进行供给。因此,印度政府为了麻痹 自己的国民,一直污蔑中国是武装入侵印度领土,后来在国际舆论的谴责下自知理亏才撤离的,将来一定要报仇雪恨。从尼赫鲁时代印度开始的“反华”宣传使很多 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是魔鬼,印度人到现在已经很难扭转这种观念。所以,极易被各个政党利用其煽动印度民众的复仇情绪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三、印度左右逢源利用“中国威胁论”积极扩军备战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印军就在印中边界陆续集结了2个军部、8个师、36个旅,以及空军、情报单位等,总兵力已达20多万人。在 边界的中、西段,仅浅近纵深地区,印军兵力即达7.2万人,并拥有14条公路干钱、6条空中航线、5条卫星通讯线路和16个野战机场。在东线,印军部署了 26个满员旅、7个飞行联队、21个边防营,还有流亡的西藏人组成的一万余人的“印藏特种边境部队”。1980年代后,一些小的边界冲突时有发生,但由于 双方还算克制,没有造成大的流血事件。据《印度的军事力量和政策》称,在印中边界,印方拥有比中国更强的山地作战部队和火力,飞机也比中国先进。《印度快 报》的报道称: 印中边境局势已完全在印度的控制之下。进入20世纪后,印度不断的增加军费开支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左右逢源通过租赁俄罗斯的核潜艇,购买苏-30战机、幻 影-2000、T-90坦克、基洛级潜艇、11356型护卫舰、航空母舰以及以西方的雷达、色列的箭式反导导弹和费尔康预警机等先进武器装备,陆海空三军 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最近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巴拉特·卡纳德在其新书中大肆渲染称,中印未来可能爆发核战争。他还披露印度已在中印边境附近的山区开凿了两处隧道,用以部署印度国产“烈火”中程弹道导弹,防备中国。经过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印度军队号称“陆军世界第三、空军世界第五、海军世界第六”。


    四、美欧可能会挑唆印度进行军事冒险达到遏制中国和转移国内危机的目的


20日环球网援引《简氏情报评论》的报道称,中国积极向印度东北部的叛乱组织提供武器,以此间接向印度施加压力来,称中国外交部否认了 这些报道,称“没有根据”,西方媒体这样做明显是在挑拨离间诬蔑中国。最近的一些消息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苗头。印度和日本签署《安保共同宣言》后,加上《美 日安保条约》和《澳新美安全条约》实际上美、日、澳、印已经暗中组成了一个“四国联盟”来对付中国。再加上美国前段时间放言要让中国的崛起再推迟50年。 俄罗斯也在G20峰会上不顾南方国家的利益去和欧盟亲密接触,首鼠两端,现在俄罗斯又正积极推进俄欧新伙伴关系。欧美在国内危机重重,孤注一掷的情况下, 可能会利用机会,怂恿印度“阿三”去点燃藏南这根导火索,从而挑起第二次中印战争,这样即可以利用战争拓展印度市场,增加军火收入,转化国内矛盾,拉动经 济,获得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又可以暂时解决美欧俄的矛盾,俄可以两边卖军火和资源获得巨大利。这样美俄欧都可以达到消弱中国的目的。 


五、严范印度可能的军事冒险行动中国必须用实力明确警告印度不要玩火自焚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兵者国之大事也,我们一定要防范于未然,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现在的中国和印度的形势已经不象当年了,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中国。当时由于中国实力很弱,毛主席认为“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不在东南 亚及南亚的一切国家。……印度没有参加东南亚条约,印度不是我国的敌对者,……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所以一再忍让。这样 一是为了以退为进,争取最大的国际舆论支持,二是欲擒故纵,先退避三舍把敌人放进来,麻痹敌人拉长敌人的补给线,又可以在我方熟悉的地形内关门打狗。一举 两得!是没有办法之下实行的“弱势外交政策”。

但是,现在形势不同了,中国相对于印度已经是强者了,决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以退为进了,而是要御敌与国门之外,应该奉行的是“后发先 至”的强势外交政策了。一是我们要在政治和外交上紧密团结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孤立印度。二是在军事上我们要修建战备公路、机场等后勤保 障设施;加紧部署可以适西藏高原气候的各型先进战机、各类直升机和反导弹系统;储备足可以一次性齐发就能摧毁印度军事力量的中短程导弹(没有这么多就赶紧 造);以保卫刚刚签署达成协议的中缅输油管道为理由,在缅甸建立海军基地,印度中国迟早要在印度洋碰面的,晚准备不如早准备;择机在西南或西藏举行大规模 的军事演戏,锻炼部队。三是马上对境内的“藏独”斩草除根。四是尽快在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等大河上建立大型水坝,把以中国西藏为源头的印度境内的大河流量将完全控制在我们手里。等等......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印度经过几次印巴战争和长时间的印巴边境冲突和对峙,实战经验和战场心理素质强于我军,但是我军的战术水平和大战 的组织谋略强于印军,印军从来没和强国打过大战;印度的军事装备比我们先进,但是他的军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现役装备都是进口的“万国牌”自己不 能独立生产,后勤保障困难,开战后装备难以为续,飞机打一架少一架,如果一旦我军的潜艇或在印度洋海域的军舰对印度的航线或海港散布水雷,封锁他的海上通 道,他就死定了。而我国由于长期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军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研发和生产能力,后勤保障顺畅。

我们现在就要做好一切战争准备,给印度明确的信号,只要你敢开第一枪,我就用打烂西藏自治区、新疆阿克塞钦地区的代价来换你整个印度 永诀西南大患,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明确的决心,防止印度认为有机可乘出现误判,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只要有决心没有办不成的事,现在我们缺的就这个。(文/网络虬髯客)


北京应强硬打醒印度 竟称中国为帝国主义


发表于:2008-11-28  作者:四代重歼


    近日,很多报道都提到了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巴拉特·卡纳德在其新著《印度的核政策》中将中国设定为核战争假想敌的这一论述,书中还将中国称为帝国主义。

    ●印度欲“领先中国”

    中国和印度在行政版图上是相邻的。两个期望在未来世界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互相把对方放在竞争对手的位置上也是正常的。印度显然超越了这一正常范畴,而越来越把中国当成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的二号大国,试图超越发展中国家的头号大国,这是一个国家发展中的正常倾向。可是,印度媒体在报道国家取得各项进展时,处处以中国为敌,或刻意标榜实现对中国的超越,无疑昭示了一种焦躁的民族心态。

    在“国旗撞月”的报道中,印度媒体一味强调“中国还没有做到”,却选择性遗忘了中国要实现同样的结果在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这种手法是非常肤浅和可笑的。有如白象把自己的牙敲掉一颗,然后对龙说:“你还没有敲掉牙,我比你强多了。”

    ●幕后几大推手,全球主要势力皆参与

    《美媒称印度加速研制核动力潜艇赶超中国》、《日媒:美成挣扎的巨人 中印应扮更重要角色》、《外媒:美报告称世界将迎来美中印“三国鼎立”时代》、《简氏诬称解放军重心南移 抑制印度威胁区域》、《俄总统:金融体系已崩溃 俄中印应联手应对危机》等都是最近一个时期曝光率比较高的报道。这些报道不用看内容,仅仅从标题上也很容易看出一些端倪。不是挑动中印对抗便是刻意抬高印度。

    美国在推动中印对抗的过程中不遗余力。也正是因为有了美国的支持,印度才有了挑战中国的信心和勇气。美国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习惯性地将印度作为与中国势均力敌的大国来对待。而欧洲和日本,也有着类似的倾向。这些国家,不仅仅是在用媒体的声音给印度打气,还用行动在背后实质上支持着印度。

    中国当前的主要战略伙伴俄罗斯在中印关系的定位中扮演了反面角色。俄罗斯经常提到的莫斯科-北京-新德里三角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一旦这一三角建立了,也就意味着北京将新德里摆在了一个与自己对等的地位上。类似的表述无疑会进一步激起印度挑战中国的雄心壮志。实际上,莫斯科将北京摆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不同意建立这一三角轴心仍然会导致新德里认为自己被轻视。印度人脆弱的神经被触动的结果就是民族主义情绪朝向中国爆发。与美欧日不同的是,俄罗斯并不给予印度行动上的明确支持。他客观上仍然需要中国作为战略伙伴互相之间的扶持,因此也就做得更隐蔽些。

    无论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还是俄罗斯,无疑都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快速崛起。他们希望印度能够牵制中国。如果说美国把中国视为霸权的现实威胁,那么欧日俄则是把中国视为潜在利益的竞争对手。区别仅仅在于中俄之间还拥有相对比更大的共同战略利益。

    ●印度非理性选择使中印走向对抗,或自我定位世界超一流强国

    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发生过战争,并且依旧存在领土问题。上一场战争的失败一直是印度民族主义者心中永远的痛。中国和印度两国又恰恰是发展中国家中排名一二的两个大国。从某些数据上来看,印度也确实有与中国进行竞争的资本。于是,在媒体的炒作和新德里政府的刻意引导之下,印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正确的定位。

    得到来自外部支持后的印度政府也日益认为自己有“领先中国”的资本,并期望通过迎合民众病态心理赢得更多的国内支持。这一“挟美自重”的想法是危险的。政府与民众之间不断地加强对抗中国这一理念,最终导致“领先中国”成为一种极端的民族文化。印度的对华外交也因此失去了国际政治所应有的敏锐和弹性。觉得自己能够抗衡中国,选择与中国对抗。这是一个非常怪异的逻辑关系,却未必不会发生在新德里的决策中。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为对抗而对抗的例子。

    目标决定手段。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目标锁定了民族复兴。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硬性指标也必然涉及到回到世界最重要国家的行列。而印度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性强国。因此,从世界范围内的目标来看,中印之间是没有原则性冲突的。至于利益的交叉则是再正常不过了。

    成为世界性强国的前提并非成为亚洲老大。正如德国、英国、法国不可能都是西欧老大,却都是世界性强国。中国则不同,在当今世界实力全球化的情况下,不成为亚洲区域内的老大,中国就没有挑战美国,追求进入世界最重要国家行列的资格。

    亚洲范围内中印之间缺少第三者参与,这种斗争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中国可以容忍印度在南亚范围内坐大,也可以容忍印度在世界范围内挑战中国的利益。作为世界大棋盘参与者的印度,争夺利益的对手不仅仅有中国,也有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等。不能接受的就是印度在亚洲范围内的恶意挑战。这种挑战意味着印度将直接成为中国的对手,中印的激烈斗争将成为一种固有性的存在缺少弹性空间。这与印度作为中美世界范围内角逐的亚洲参与者是完全不同的。在亚洲-印度洋区域内构建的三角关系中,印度的地位是可变的,有弹性的。

    中国要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不得不在亚洲范围内挑战日本,也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挑战美国。这是战略目标指导下的必然选择。印度的选择则与其物质基础及战略目标不匹配,带有极大的非理性色彩,甚至根本就是被西方所左右的。而这种错误,又必然给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角逐带来问题。

    以上推测是基于印度原本有限的目的被误导这一前提。反过来想,印度为什么会有目的和手段不匹配这种现象呢?真是印度政府不能驾驭手段吗?

    还有一种非常可怕的可能性,那就是新德里方面对于国家的未来定位原本就是世界超一流国家的层面上,而不是外界一贯认为的世界性强国。印度人只是在利用被西方捧杀这一假象来掩护其真实的战略意图,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的战略欺骗。当然,现在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可是印度在亚洲层面上对于中国的空前敌视,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说是做戏的话,现在这戏已经过了。假设印度这两年来空前重视亚洲层面内斗争的行为是符合战略目标要求的话,新德里的真实想法也就不言自明。

    当然,即便以上猜想成为事实,印度的资源基础又能否支撑其战略目标呢?无论是目的错误还是手段错误,都不能改变印度恶意对抗中国的政策建立在错误基础之上这一事实。

    ●加强巴基斯坦将印度拖入南亚层面

    印度首先有了部分富余力量,即认为自身已经拥有了压倒巴基斯坦的绝对优势。基于这种自我优越感,新德里才敢于将中国设定为最主要对手。

    从绝对实力对比来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差距的确很明显。实力的差距反过来又导致巴基斯坦在与印度对抗的意图上有所减弱。因此,印度感觉自己在南亚区域内不再受到强力的挑战,从而能够将主要精力孤注一掷到更高层面的斗争中。中国也就替代巴基斯坦成为了印度的主要对手。

    新德里政府的选择更注重于军事层面的强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牵制新德里的最好办法就是使伊斯兰堡具备抗衡印度的军事力量,在实力和勇气层面上都能够达到牵制印度的要求。通过低层面体系内的冲突来为较高层面的斗争缓解压力,这也是美国人正在做的事情。印度相对于美国所发挥的作用类似于巴基斯坦于中国所发挥的作用。

    失去南亚地区的绝对战略优势,印度就将失去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实现雄心壮志的有利战略态势。这样,新德里也只能减少对中国的牵制和挑战。

    ●中国应该强硬手段打醒印度

    当前中印对抗的局面,客观上是印度的错误认识造成的,主观上也有中国自身的的原因。中国并没有对印度展示出相应的决心和力量是印度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印力量对比的重要因素。换言之,中国应该让印度受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的基本外交准则。这些准则也并不排斥中国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区别对待。和平共处只是从国家交往的层面上来说的,并不能够涵盖到国际政治斗争。中国不应该把印度在定位过高,处理对印关系也不用像处理对等实力国家关系一样“谨慎”。

    在中印矛盾纠结的领土问题上,通过强硬的态度来扭转印度目的或手段的错误。甚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争也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如果说一场有限的战争能够让印度在三十年内正确进行国家定位,那么短暂的波动是可以容忍的。一场战争,能够让和平有两种味道。如果说,战争前,那代表懦弱,那么战争后,那代表善良。

    中国不可能刻意进行战争。强硬的态度首先是对印度政府的一个测试。测试的对象便是印度政府对其国家的定位和手段驾驭能力。究竟是一种战术性质的手段错误还是一种战略性质的认识错误,这将决定中国在政策上的选择。仅仅是无法驾驭手段,中国还能够在一个阶段内耐心引导并等待印度回归正确的轨道。国家定位的错误,则只能用残酷的事实去洗礼。如果新德里没有一个正确的国家定位,那么在领土问题上发生误判也就成为必然。领土问题的解决也将不得不以政治斗争的最激烈形式爆发。站在中国的立场上,领土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最后的选择也只能是战争。印度政府的政治智慧足够的话,敌视将是一种表面的默契。印度政府的政治智慧不够,北京方面只能用自己的智慧让印度人知道该怎么做。这对于尽量避免力量无谓消耗的中国来说,也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政府被民族主义的狂热所左右,真是印度民主的莫大讽刺。

    假如因为印度的错误定位导致中印更为剧烈的冲突成为必然,那么对于中印关系所牵扯的利益来说,迟来不如早来。中国方面还将有时间在最激烈的角逐到来之前对战争带来的双边关系创伤进行修复和重新定位。

    把中国称为“帝国主义”,那目标不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吗?恐怕“帝国主义”也别无选择了。我们只能希望这不是印度自上而下的认识。(封立鹤/四代重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