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外资企业(烧饼店版)

火烧 2008-11-27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包加里在黄土村开张包记烧饼店,引入花旗风味,结合本地特色,吸引大量顾客。文章讲述其创业历程与烧饼店经营策略,突出外资企业与本地烧饼店的结合。

外资企业(烧饼店版)  

李五贵站在镜子前左看看右看看,一手拿梳子,在满是头油的脑袋上抹了又抹。  

今天对李五贵来说,是一个特别重大的日子,村西头的包记烧饼店今天开张,作为新的二掌柜,他将和大掌柜一起为烧饼店剪彩。  

套上了新买的洋装,李五贵出门了。  

黄土村主要种的是小麦,祖祖辈辈吃惯了面食,而且特别喜欢吃烧饼,经常是拿根大葱沾上酱,夹在酥软的烧饼里,一口下去,别提多美了。黄土村的烧饼很有特点,用的是最精细的雪花面粉,两个巴掌那么大,一指来厚,有十二层,最上面再洒上一层芝麻粒。因为制作复杂而工艺考究,一般人家里不会自己做,都到村里的烧饼店去买。  

村里最大的烧饼店是村西头的那家黄土村村办烧饼店,顾名思义,这个烧饼店是村上办的,掌柜的是李老汉的另一个儿子——李五贵,底下有十来个伙计。因为这烧饼很重要,关系到整个黄土村老老少少的吃饭问题,所以村委会决定由村上出钱,开了这么一个烧饼店。  

除了这家村上办的烧饼店外,还有三家由村民自己开的烧饼店,不过比较小,把掌柜的也算上,也只有两三个人。  

包加里刚到黄土村时,就注意到了这四家烧饼店。  

包加里是花旗村人,六年前来到黄土村淘金,从半句黄土方言都不懂,到现在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土话了。和走街窜巷的行商不同,包加里可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就是在富得流油的花旗村,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开有绸缎庄、米铺、面馆、还有烧饼店,都是很来钱的营生。  

包加里从不满足,能挣下这么大产业的人,决不是一般的人物。哪里有钱的气味,哪里有发财的机会,总少不了包加里神出鬼没的身影。  

吸引包加里来的不仅是黄土村烧饼的香味,他对烧饼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当年,十三岁的小包同学就是靠做烧饼赚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铜板儿。在他老爹包老汉的悉心调教下,包加里从烧饼入手,把怎么开铺子、怎么当掌柜弄得是滚瓜烂熟,二十多岁就一口气开了十八个烧饼店,后来又发展到米铺、面馆、绸缎庄……生意是越做越大。当然了,他对开烧饼店最熟最在行。  

在仔细考察了黄土村的这几个烧饼店后,包加里发现,黄土村的烧饼生意实在是好,大伙都排着大队买烧饼。由于想买烧饼的人太多,稍微来晚一会儿就买不到了。  

黄土村的人这么爱吃烧饼,要是在这里开个烧饼店,再把花旗风味的烧饼引进来……包加里盘算着。  

心动不如行动,说干就干。很快包记烧饼店黄土村分店开张了。做大买卖的就是不一样,店选在最繁华的地段——村里正中间的那棵歪脖子大柳树下,店面刷成绿的,和花旗村烧饼总店一个模样,斗大的“包记烧饼”几个大字立在屋顶上,隔着半个村子都能看见。  

店里烧的是从花旗村运过来的六个灶头的炉子,用的面粉、调料也是从花旗村买来的,连擀面杖都是在花旗村定做的,据说是为了保证能做出原汁原味的花旗烧饼,让吃过的人,不论走到哪个村子的包记烧饼店,吃的都是一个味道。  

请了二十个伙计,都穿一样的带白领子的衣服,在前胸和后背上还有一个黄色的圆圈,上书一个大大的“包”字。  

在鞭炮掀起的漫天碎纸片中,人们拥进了包记烧饼店,尝尝这花旗风味的烧饼有什么不一样。头两天的生意还很好,过了几天,这新鲜劲儿一过,来的人就慢慢少了。  

包加里看在眼里是急在心里,赶紧打听是怎么回事。原来黄土村的人打小就是吃本村的烧饼长大的,吃顺口了,这外村的烧饼不合口味,大家伙还是回去排队买本村烧饼。  

找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黄土村烧饼做得好的就那几个,包掌柜找到开小烧饼店的老秦头。老秦头人老可脑子还好使,要是都告诉你了,那我靠什么吃饭那。  

包掌柜打定主意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毕竟是大场面上的人,拿出一大叠票子,把老秦头和他的烧饼店一块儿都收了。  

老秦头的技术,再加上包掌柜多年开烧饼店的经验,经过改良后的黄土村传统风味的烧饼出炉了,面更白,皮更薄,更有嚼头。慢慢地包记烧饼店的生意开始上了轨道。  

卖了一段时间后,包加里发现自家的生意还是赶不上村西头的村办烧饼店,来自己店里买烧饼的多是一些小年青。他还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村办烧饼店的从掌柜到伙计成天都懒洋洋的,对来买烧饼的也一付爱搭不理的样子,围的围裙油腻腻的好久都没洗了,做的烧饼一直是那个味道,也没有人想着变变花样……太不可思议了。  

更让包掌柜大跌眼镜的是,黄土村的老少爷们就认这个牌子,要是有一天烧饼店的桌子擦干净了些,他们都会觉得不自在。  

打折促销、买烧饼送咸菜,什么该用的招都用了,包记烧饼店的生意还是没有多大起色。村办烧饼店成了包掌柜心口上的一个大石头,必须想办法搬掉它。  

话是容易说,可包掌柜明白这家烧饼店是有点来头的,它招牌上“村办”两个字就相当有分量,包掌柜的烧饼店想和它争,都得多掂量掂量,搞不好惹着了村长李老汉,第一个卷铺盖走人的就是他这个外乡人。  

李五贵当初是一百个不乐意到村烧饼店干活的,是他老爹看他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就给安排到烧饼店,给做烧饼的师傅打打下手。李五贵也算是个普通孩子,从烧炉子做起,揉面,收钱,记帐,按部就班的等老掌柜退休了,当上了掌柜。  

包记烧饼店开张的那天,李五贵也去看热闹了,除了看见店里伙计们穿得像个唱戏的,不像个跑堂的外,他对新来的也没有什么印象了。  

日子像村边小溪的水一样平缓地流着,烧饼店们各做各的烧饼,各揉各的面。  

村长李老汉对新来的这个烧饼店开始是有些矛盾,毕竟是关系到黄土村人吃饭的行当,又是一个外乡人开的,会不会对本村的烧饼店有影响;从另外一面看,包记烧饼店每月给村上要交些月钱,招的伙计基本都是本地的,工钱比本村的烧饼店还高出个三块五块的,很多年青后生都想到包记去做烧饼……李老汉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方方面面都要想到。  

这几年黄土村变化很快,家家户户都忙着挣钱。村里的路烂了要修,放粮食的仓库不够了要盖新的,六十岁以上老人的碳火钱要给……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需要李老汉操心的事也很多。  

在李老汉的眼中,村办烧饼店的生意一直差强人意,卖烧饼的几个钱连发工钱都困难。加上时不时有人偷偷往家带烧饼、面粉,就更不够了。  

两个月前,包加里不知从哪里七拐八拐找到的关系,把李五贵约出来喝了顿小酒……  

一个月前,村委会决定让村办烧饼店找人一起合作,共同把黄土村的烧饼做强做大。  

半个月前,村委会通过了黄土村村办烧饼店的方案,村办烧饼店与包记烧饼店正式进入合作实施阶段。  

很快,村西头的烧饼店的房顶上竖起了大牌子,和村子中间的那个一模一样;烧饼店的伙计都换上了带白领子的新衣服,大家都挺高兴;李五贵手下的伙计又多了十来个,而且每天可以穿着笔挺的洋装上班了,他也很满意;村里帐本上的数字多了四个零,村长和村委们也觉得很划算;大家都很满意。  

包大掌柜看了看烧饼店屋顶上的大招牌,笑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