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面对"五自原则",基辛格的"伟大"可以归零

火烧 2008-11-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五自原则,质疑基辛格的‘伟大’地位,指出其理论和著作被过度推崇,实际价值被高估。强调潘宏斌对基辛格的评价缺乏依据,引发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新审视。
面对"五自原则",基辛格的"伟大"可以归零

 

吉安

 

2008年11月13日

 

朋友转来一篇文章《奥巴马的政治水准只是个"学生级"》(附后),对其中一些问题觉得有必要谈谈看法.

 

此文作者潘宏斌把基辛格摆在与毛同级即"教授级"的地位,且摆在毛之后的第一位,而把邓摆在基辛格级别之下即"讲师"级,明显出基辛格在潘宏斌心中之"伟大".这,不在吉安此文要谈的范畴之内.因为吉安懂得社心引力,懂得人心不同向,当然就不会费一丝工夫去和潘商量或计较基辛格在潘心中的地位,或基辛格是否"伟大",这些个纯属潘的个人看法的问题,哪怕潘认为基辛格之"伟大"是世界第一,也不与吉安有丝毫的相干.

 

吉安要谈的是潘论述基辛格之"伟大"的论据及其相关的说法. 潘的论据非常简单,是基辛格的两个理论和一本书,即"均势理论"、"有限战争理论"和《大外交》.仅凭这两个理论和一本书, 潘就得出了基辛格与毛同级,比邓高级的结论.

 

潘对《大外交》的说法:"是国际政治学的’圣经’,成为今天每个政治家、外交家的必读教程。其中的内容也给中美关系定了调,说明了美国不能亲近中国的理由(无论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对潘的这些说法,吉安就得说道说道了.

 

一, 潘说, 《大外交》"成为今天每个政治家、外交家的必读教程。"

 

请问, 今天每个政治家、外交家是否都必须经过潘的教育或批准才能成为政治家、外交家?

 

相信所有人都很容易得出明确的当然是否定的答案,即, 不!今天每个政治家、外交家不是都必须经过潘的教育或批准才能成为政治家、外交家.

 

再请问,既然今天每个政治家、外交家不是都必须经过潘的教育或批准,潘怎会知道又怎该如此信口开河地说基辛格的《大外交》"成为今天每个政治家、外交家的必读教程"?

 

相信所有人都很容易得出明确的当然是否定的答案,即, 不!潘怎么也不会知道怎么也不该信口开河地说基辛格的《大外交》"成为今天每个政治家、外交家的必读教程".

 

再再请问,潘又怎该把他自己根本不知道,根本就不该说的话说出来,且作为论述基辛格"伟大"的论据?

 

相信所有人都很容易得出明确的当然是否定的答案,既, 不!潘怎么也不该把他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不该说的话说出来,且作为论述基辛格"伟大"的论据.

 

你看, 潘论述基辛格"伟大"的论据就这么轻易地被吉安驳倒了.吉安仍然无兴趣去理会基辛格在潘心中的"伟大"地位.

 

二, 潘说, 《大外交》"其中的内容也给中美关系定了调,说明了美国不能亲近中国的理由(无论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这,大概是潘论述基辛格"伟大"的又一论据.

 

首先,在此,吉安应该先感谢潘,指出基辛格《大外交》中给中美关系定调,即无论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这,无异于给了所有现在和将来的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尤其想讨好美国的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当头棒喝, "你们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因为这是基辛格为美国制定的既定外交政策.这,其实,就算基辛格没说过,多年来吉安也说过无数遍了.

 

然而,潘在此处指出这一点,并非与吉安心同向,而是以此作为论述基辛格伟大的论据.潘所站地立场明显是美国的,而非中国的,因为"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而这是基辛格写出《大外交》的结果,所以, 基辛格是伟大的,是与毛同级,比邓高级.

 

换言之,若没有《大外交》,中国一讨好美国,就于事有补了,那,就没有基辛格的伟大,也就没有美国的伟大了.不是吗?有了基辛格的《大外交》,才能使"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才能使美国因此显得比中国伟大,这,当然就显出基辛格的伟大,显出基辛格的伟大与毛同级,比邓高级.潘的逻辑不是很清楚的吗?

 

的确,面对永远都会存在的那些一心想讨好美国的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美国当然就会是永远的伟大,而写出《大外交》的基辛格也就会是永远的伟大.例如,一些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使中国不断购买美国国债,已经累计达6000亿美元之多,以此来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美国还不伟大吗? 基辛格还不伟大吗?

 

且慢,请问,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是否全都是一心想讨好美国的呢?相信所有人包括美国人在内都很容易得出明确的当然是否定的答案,即, 不!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全都是一心想讨好美国的.

 

那么,再请问,面对那些并非一心想讨好美国,而是一心想讨好中国的中国政治家、外交家们, "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还有任何意义吗? 《大外交》还伟大得起来吗? 基辛格还伟大得起来吗? 相信所有人包括美国人在内都很容易得出明确的当然是否定的答案,即, 不! 面对那些并非一心想讨好美国,而是一心想讨好中国的中国政治家、外交家们, "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就失去任何意义了, 《大外交》就伟大不起来了, 基辛格也伟大不起来了.

 

到此,导出吉安本文标题的论断, 面对"五自原则",基辛格的"伟大"可以归零.

 

哪五? 自信、自尊、自力、自强、自主,这“五自”原则.

 

吉安提出中国主义,其中第一条,讲的就是这“五自”原则.

 

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如果明白“五自”原则对中国的重要性,并坚持“五自”原则,就决不会去讨好美国或任何其它外国,就只会讨好中国, 就会使基辛格的"伟大"归零,就会使基辛格写的《大外交》的伟大归零.

 

例如,中国不再购买美国的国债,中国把中国的钱用在办中国自己的事情上面,中国不再讨好美国,美国还有何伟大呢?

 

如此看来,中美之间关系的关键问题,中美谁比较伟大的问题,就在于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是否想讨好美国的问题,其实就在于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是否自信、自尊、自力、自强、自主的问题.

 

至于潘文所讲其它问题,吉安不感任何兴趣,因为皆是它国它人的问题,皆与“五自”原则无关,中国人应该学会少操些外国的心,多操些中国的心.这样,大概可以反过来, “外国如何讨好中国都于事无补”,当然,也就包括“美国如何讨好中国都于事无补”在内.

 

倘若中国的政治家、外交家们看了吉安此文,从此都不再讨好美国, 或都不再讨好外国,而只讨好中国,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如何讨好中国都于事无补”,那么,中国一定会成为最伟大的国家,吉安也就会成为最伟大的人物了.这不是吉安不谦虚,这,按潘的逻辑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伟大,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事情.

 

把“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 改变成“美国如何讨好中国都于事无补”,现成的办法,完全可行的办法,完全行得通的办法,就是“五自原则”.

 

“五自原则”,一用就灵,例证最明,“两弹一星”.

 

什么是中国主义?这,就是中国主义!

 

希望登载了潘文的《联合早报网》,也将吉安此文登出,以全视听.

 

附:

 

奥巴马的政治水准只是个"学生级"

 

(2008-11-12)

 

中国的一些网民对奥巴马心存恐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上的误区。这是因为这位黑人参议员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叛逆、冒险和能言善辩。他在参议院任职不满一届就决定竞选美国总统;曾两次发表语惊四座的政策声明:一个是如果需要,他愿意跟金正日或卡斯特罗这样的共产主义"独裁者"进行面对面地谈判;第二是如果美国有确凿证据证明本·拉登的确藏在巴基斯坦的北部山区,而巴政府又不允许美国入境剿杀,他会考虑在那里使用核武器!

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消除这些没有根据的顾虑:

 

1、"奥巴马必然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奥巴马目前作为政治家来看,只不过处在"学生级"的水平,他的威力和魅力被媒体和网民过于夸大了。

 

笔者认为,自罗斯福、戴高乐和毛泽东相继过世之后,世界上"教授级"的政治家也只出现过两位:一个是美国的基辛格,他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外交问题,最著名的就是"均势理论"和"有限战争理论"。他的七十万字的《大外交》是国际政治学的"圣经",成为今天每个政治家、外交家的必读教程。其中的内容也给中美关系定了调,说明了美国不能亲近中国的理由(无论中国如何讨好美国都于事无补)。

 

另一个是日本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中曾根的学识比不上基辛格,可能是受其环境的制约(因为日本毕竟不是政治大国)。但中曾根从日本的现实出发,创立了战后日本的战略思想,最具代表的就是《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此理论作为日本21世纪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日本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讲师"级的有三位:第一位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他从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实际出发,认为经济竞争已成为冷战后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以此创立了克林顿经济学。将传统上一直提倡"自由贸易"的美国转变到更体现美国国家利益的"公平贸易"上来,把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对外贸易置于美国对外战略的优先位置,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

 

第二位是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普京根据俄罗斯自身的条件和国际经济发展特点制定了以石油和核能为武器的"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他不仅靠能源项目调剂与欧美关系,也用能源主导独联体外交。内联独联体,外联上合组织,力图恢复俄罗斯过去的超级大国地位。今天,"能源战略"的重要性也终于被中国人所认识。

 

第三位是中国的邓小平。邓小平从当时中国遭受孤立的现实出发,提出一条摆脱困境的战略思想,这就是韬光养晦战略。需要强调的是,此理论当时的年代是美苏争雄,中国国力有限,不能不"忍辱负重"。而今天国内外环境都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不自觉地就被早早地推到前台。美国的《中国军力报告》甚至把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说成是"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战略,无异于是以苟且偷安为目的的"鸵鸟政策"。不要忘记:中国当前最需要发展的是与国家地位相称的"软实力",邓小平的"韬光养晦"的嘱咐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有所作为"。

 

就奥巴马的个人素质而言,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他是有可能成为"讲师"级中的一员。不幸的是,笔者本人对此并不乐观。他的角色很可能和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一样,只是国家困难时期的过渡人物,只有短短的四年任期而已。

 

2、"奥巴马是挽救美国的救世主"

 

在"自由经济"模式和美国形象被世界纷纷指责和怀疑的今天,如果能有一种代价最小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糟糕的情况,那就是让一个黑人成为美国总统。

 

不要相信美国民主的作用。美国大多数选民是愚蠢的,他(她)们会在一份合同书前犹犹豫豫,也会怀疑一个政客的人品和动机,但却会轻信一个口号。尤其是对那些认为"国家走上错误的道路"的悲观主义者们,一句用变革作为许诺的候选人和"Unite the country"的竞选口号怎么能不把这些迷途的羔羊们忽悠的如痴如迷?!

 

奥巴马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无非是大话加空话,没有任何实质上性的东西。美国的华人普遍对此显得比较"理智"。这倒不是因为华人的智商高,而是中国近代这些政治团体都无一例外地用一些很有诱惑力的口号忽悠过民众,比奥巴马可强多了,但最后又有谁能兑现过?!

所以,华人对奥巴马那种小儿科式的煽动,有相当强的免疫力。话也只能说到这个分上!

 

奥巴马是在美国国民对国家发展方向丧失信心和金融风暴中被既得利益集团选中的一匹"黑马",目的是不损害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前提条件下,挽救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国民信心。美国既得利益集团这手牌打得不错:以法国为首的原本怒气冲冲地要来华盛顿找美国算账的欧洲列强马上收敛了那幅凶相,原本提倡改革世界金融体系的新兴国家也主动向美国表忠心...美国又重新找回了当老大的自尊。

 

不管你认为是美国既得利益集团的阴谋也好,还是美国"自由、民主"价值观的体现也罢,用一位从小就离开父亲的黑人当美国总统无疑是"美国梦"的最好的诠释。看看法国著名报纸《费加罗报》是怎么说的吧:"能让世人看到担当经济危机的一种期待,他会在全球格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国际关系专家也说说,从来没有一个总统候选人像奥巴马那样如此吸引全世界"眼球",没有一人像他那样激起人们对美国的憧憬和幻象。

 

不过,吹捧归吹捧。奥巴马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在选举时就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的国家发展战略,过渡内阁中不是华尔街的代言人,就是华盛顿的老政客,就这样一伙人还能把美国怎样?!

 

3、"奥巴马将改变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

 

美国对华政策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终于形成了固定的框架,今天不管是布什还是前总统克林顿都是在这个框架中运作的。除非奥巴马要作重大的战略调整,否则他也不会改变政策的基本框架。因为,要做重建一个框架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现实的是金钱和能力,这两样条件都不具备。

 

如果对此还有怀疑,我们看看他在2004年竞选参议员时的政策文书是怎么说的吧:"美国必须在中美分歧上(比如台湾)立场坚定,但在可以使两国团结的事务上采取灵活的策略。我们必须坚持劳工标准,人权第一,让中国对美国产品全面开放市场,并严守与美国公司的法律合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与中国展开贸易战,中国经济的长期不稳定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

 

虽然奥巴马在竞选中对中国提及不多,但就在竞选之前,他组建了一个"参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力主通过全面美中接触和对话发展中美关系和有效地解决国际问题。这个小组还挑选了了解亚洲问题的亚裔专家,可见奥巴马对中国的重视。在竞选中,奥巴马表示支对华的接触政策,赞赏海峡两岸缓和台海紧张局势和改善关系的努力,支持目前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中美之间的合作。

 

今年1月奥巴马在回答台湾问题时说:"明确表示我们希望双方经由对话和平解决双方分歧,保证台湾海峡永远不会发生军事冲突。任何解决台海僵局的方式都应为海峡两岸的民众接受。"

 

这些表述都表明了奥巴马的观点明显地受到克林顿的大陆和台湾政策的影响,估计今后也不太可能有较大的改变。因为,他个人的这些观点不仅与拜登及幕僚们的思想不谋而合,更是美国利益集团的共识。比如:拜登把美中关系用"利益交汇"来概括,呼吁美国政界保守派不要用冷战思维看待当今中国。奥巴马有15人的中国问题专家小组,核心幕僚蓝普顿说:"台湾不要指望得到美国的'空白支票',不要指望美国会介入台海战争。"另一位核心幕僚李侃如也重申了克林顿时期的模糊政策:"美国从未承诺将会无条件地介入台海冲突。"

 

美国商会发布的《巴拉克奥巴马主导的对华政策》中透露了奥巴马关于中美关系的一些基本点:"只要美中两国认识到我们的共同利益,就能在很多方面实现双方的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施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为两国乃至整个亚洲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4、结论

 

中美关系的稳定对美国的迫切性远远大于中国,应该着急上火的是美国才对。从历史上看,中国虽然不是国际政治的主角,但在大国博弈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0年代前中苏关系默契,美国的势力差一点就被赶出亚洲;80年代后中美关系暧昧,苏联和东欧就土崩瓦解,至今俄罗斯还耿耿于怀。

 

从奥巴马这几天的动作来看,他目前缺乏外交经验,羽翼远未丰满,在对华关系仍然需要有一个像克林顿和布什早期的那么一个磨合期。所以,目前对奥巴马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因为他目前还是一个正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上课的一个小学生。中国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冷静,再冷静。就像俄罗斯那样,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最近中国出台的4万亿投资"救市"方案就是一个既冷静又自信的举措:如其用数千亿的美金当喂美国的"肉包子",还不如自己来享用!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奥巴马的当选对中国不利,也不过只能博得中国人的冷眼一笑而已。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不应该是投机主义的牺牲品,不能总是依赖于别人犯错误。毕竟,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看谁更强,而不是比谁更烂!

 

理性的看待奥巴马的当选吧,毕竟这个传说IQ只有125的年轻总统的当选远远不是世界末日。

 

潘宏斌 美国田纳西

 

《联合早报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