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陌生人社会"的制造者?
1978年,当中国开始迈入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在初步摆脱贫困之后,虽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还远没有实现,但是,我们的社会却已经进入到一个以自私、冷漠、相互防范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会"中。
随着人们对2011年9月发生在广东佛山幼童王悦事件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全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痛、谩骂、愤怒等情绪的表达之后,整个事件就好像一本厚书中的一页,在被人们翻过去之后,一切仿佛又进入了另外一个章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思维,即在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后,除了在它的初期阶段表达我们的愤怒外,很快我们就会忘记它给我们带来的伤疼。因为大家一直都忙着朝一个既清晰又模糊,既真实又荒唐的目标在努力奋斗,路上发生的一切不幸之事,虽然会让我们悲伤,但是它们却不足以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在一系列带有悲剧性质的社会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有的只是对所发生事件的短暂痛苦,缺失的却是对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反思。王悦事件就非常典型,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对一个两岁的孩子在遭到汽车反复碾压之时,18个路人熟视无睹的冷漠非常痛恨,但是,对于如何改变这种"他人即地狱"的"陌生人社会"的状况,更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淡然何和冷漠,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让人心寒。
如果我们不去关心如何消除已经成形的"陌生人社会"?如何恢复我们曾经有过的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可以想像,在下一起王悦事件发生之时,我们有的就只能还是在简单的情绪化宣泄之后的再次愤怒和忘却。
同很多类似的事情一样,当人们把王悦事件的成因,再一次归结为经济高速发展之时,人们因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而表现的人际关系淡漠,以及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的唯一性,是使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变的更加负面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还是要问,为什么在短缺经济时期,我们的社会能够产生雷锋这样的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和谐,而在物质已经相对丰富之后,却会反复出现类似王悦的事件?
又如果我们都把类似的事件归结为经济社会和他人的"麻木不仁",不去从剖析我们自己出发,检讨我们自己身上的冷漠因素,那么姑且不说消除"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一定会非常漫长,而且全社会今后为此付出的治理成本,也一定会让我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付出更加大的代价。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虽然我们都清楚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由每个人的文明和进步为前提,而这种文明和进步又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是否能够自觉地遵守和践行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我们在还不习惯于对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进行检讨、反思和修正的同时,却已经习惯成为他人不道德行为的批判者,因此,正是这样一种缺乏反思自己、批评自己的自我意识存在,才使得"陌生人社会"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身上有多少一方面鄙视他人"人性冷漠"和"麻木不仁"的行为,另外一方面自己也对他人、或者"陌生人"处处设防?我们平常是否总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同"陌生人说话?假如我们自己能够在对他人进行批评之前,先去检讨好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容忍"陌生人"事件的发生),那么"陌生人社会"还会有这么大的存在市场吗?
虽然发生在王悦身上的悲剧深深地伤害了每一个中国人,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忽视了我们自己身上长期以来潜存的只关心自己的情感和幸福,只为自己生活,只会倾听自己心灵呼声的排他性因素,并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为"陌生人社会"中的一员,那么我们就不只是王悦事件的受害者,同时我们还会成为类似王悦事件的制造者。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