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读书笔记
《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政治学名著译丛的评论,作者: (美)普沃斯基,译者: 包雅钧,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我们的过去还没有到来。”
席勒这句吊诡的话再恰当不过的呈现了改革时代的症候。如今关于改革的争论几乎充斥了所有的公共舆论,从围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发生的郎顾之争到民众对主流经济学家的质疑,从医疗改革的反思到物权法的暂缓出台,改革中的各个利益集团不断的整合力量,进行着眼花缭乱的政治博弈。公共知识分子们手握着代表弱势群体的长剑,刺向庞大的利维坦怪兽。也许对中国近三十年改革的成败得失进行认真反省的时候真的到来了,此刻一切真理和谬论都将暴露在阳光之下,社会发展的前路充满了不确定。
勿庸置疑的是,通过比较政治的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发生在身边的复杂政治现象和进行更加理性的论争是能够起到帮助的。然而遗憾之处在于反思改革以来的历史却又是如此的艰难,我们始终无法摆脱身份的困扰和政治话语的限制,于是我们自然的就会将目光投向他国的传统和经验,从或真或假的政治想象中获得对自身的认知。
从南欧,东欧和拉丁美洲的民主化浪潮和政治剧变中,中国目前进行的市场社会主义建设究竟能够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在民主化浪潮势不可挡的今天,我们将如何认识民主的限度和本质?我们应该采取休克疗法还是渐进模式,华盛顿共识抑或是北京共识?哪一种民主制度最有生命力?哪一种经济体制——财产权形式、资源配置机制、发展战略最能够导致经济增长并且使得福利分配合乎人道?经济体制的成功运作和所有人共享物质安全的经济增长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条件?巩固民主,使各团体为追求自身利益与价值不虞恐惧而又谨守规则的组织起来,这又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对于以上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能够在亚当?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 )的《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一书中找到饶有趣味并且非常科学严谨的答案。
普沃斯基作为可持续民主理论的代表,在此书中对东欧及拉丁美洲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民主过渡过程进行了深刻的理论研究。这种民主的过渡过程被认为是从各式各样的权威主义向民主的过渡,从各式各样的国家统治的,垄断的,封闭的经济体制向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的过渡。那么,在民主化浪潮中义无反顾地走上民主与市场之路的国家将会面临着什么样的结局呢?政治民主和物质繁荣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这些共同构成了普沃斯基的过渡研究的最终目标。而这无疑对于我们建设市场社会主义与进行政治体制变革,以及拨开民主的迷雾是有帮助的。
通过对古典民主理论和近代诸多与民主相关的学术观点的修正和阐发,普沃斯基运用博弈论对服从民主结果的不同策略情形下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展现了民主内生的不确定性并且审视了民主的运作方式。正如其提出的持久民主制度的理论认为,唯有当民主能够唤起个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主动的遵从民主制度时,民主才能够长久存在。如果简单的说,民主政治的日常生活并不是什么能够让人感到神圣而敬畏的场景,相反它就是为了一点小盘算而无休止的争论,为了蒙骗与误导他人而编出的溢美之词,在权力与金钱间拉拉扯扯,法律也并不标榜正义,政策反而有助于增进特权。
民主自由的鼓吹手们在推翻极权主义的大厦后将进行什么样的建设?这帮惊慌失措的惹祸顽童将如何来面对指责和民众的愤怒。在反对权威主义压迫的斗争中,把民主理想化了的人们,以及把民主看作是受禁的天堂的人们,当看到民主的真相的时候,将痛苦万分。当民主的迷梦清醒后,当这天堂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他们的幻想就破灭了。权威主义,森严的等级秩序将被民众请回社会,就如同当年罗马市民虔诚地迎接凯撒一样。
民主并非如此的纯洁简单,普沃斯基为我们揭开了覆盖在民主上的意识形态面具,冷静地,理性的为我们剖析了民主以及民主化进行的条件与限制,为我们展现了其可能出现的种种后果。在权威主义自由化和向民主过渡的进程中,普沃斯基对于先前权威政权力量的协商和与权威政权的作斗争的同盟者谈判两种类型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军队自主权和意识形态在民主化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的讨论更加深刻的揭示了民主的不确定性。
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民主的存续呢?我们的学者们把目光投向了经济上的成就。经验表明,在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中产生的民主体制确实不易生存下来。但是不是可以就此认为,民主的政治和经济资源配置的最优以及帕累托最优有着天然的联系呢?普沃斯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对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财产权形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最能够导致经济增长并且使得福利分配合乎人道这一核心作出了解答。
资本主义独特的非理性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同样是失败,普沃斯基认为财产权形式远不及资源配置机制重要,最为理性最为人道的经济体制应该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受到约束,由国家来保障所有人都享有最低限度的物质福利。社会主义并不见得就无可取之处,市场社会主义虽不见得是民主在经济领域的彻底贯彻,但它和社会民主主义这种资本主义的修正形式共同为人们提供了合理的次优选择。于是,所有制对于效率就不是一个重要问题。
有趣之处在于这和国内近年产权改革的热衷倡导者们的理论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4年,自郎咸平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炮轰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一来,国内改革派经济学家对郎咸平“国企改革是一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的观点”进行了高调的批判,并且继而引发了非主流学者与主流学者之间的所谓第三次改革论争。普沃斯基在《民主与市场》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东欧和拉丁美洲的实证数据,从民众,技术官僚,政治活动家三类不同的经济改革驱动者的视角为我们阐发了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清晰的解释了民众,技术官僚和政治活动家进行策略选择时的偏好,更加全面深刻的把渐进主义措施和激进改革的策略选择的复杂运作给展现了出来。如其所言,在经济学专家小组看来,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实现转变经济体制的蓝图,实现稳定,收支平衡与效率,他们要的是结果,而对达到这结果所需付出的社会代价并不太关心,他们选择激进的策略,尽可能的进行变革。所以郎咸平从公司理财的视角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研究只不过是打了“产权精神病患者”一记并不响亮的耳光,在死水中并不会泛起狂涛巨浪。
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推动下,私有化几乎已经成为当前改革中带着普遍性的一股潮流。普沃斯基却认为,不通过私有化,在国有企业之间引进竞争同样可以提高效率,私有化的动机只不过是为了充实国库。对赤字严重的政府来说,私有化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政府从国企改革中不但连企业的红利这项公共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都自我放弃掉,还邯郸学步一般把国有企业大量进行了产权私有化改革。大量的腐败现象出现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许多人从行政首长摇身变成了企业的经理,这就是无规范的私有化产生的悲哀结局。
过渡经济改革造成的通货膨胀、失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以及收入的变化无常。在这样的条件下,层级、权威制度可能由此重现,权威主义的诱惑将不可避免,总之,政治具有内生不确定的民主实际并不利于经济改革。实际如同普沃斯基所说,新的民主制度的生存,不仅依赖于其制度结构和主要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制度在经济上的表现,然而经济制度的结构性转变是未知的变数,驱动这些转变的,不是可靠的蓝图,而只能够是绝望和希望。各国向民主过渡的结局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各自天赋的历史条件,善良的意志,智慧和运气。
《民主与市场》是新近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代表作,其对于具体政策研究中的借鉴价值大于其本身对于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意义。对于处于改革困惑期的民众,技术官僚以及政治活动家们,普沃斯基的这本“政治指南手册”将为他们在改革的曲折征程中注射一剂预防“民主狂躁症”的安定药,并且尝试性地说服人们认识到民主的限度。一切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我们不必抱着大喜悦与大悲伤,醒来时又是新的一天。
附:《民主与市场》摘录
作者:tclww2002
译者前言:
普沃斯基(Przeworski),现为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1961年,波兰华沙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硕士;1966年,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博士;1969-1973年,任教于华盛顿大学;1973-1975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
在当代政治理论中,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过渡国家而言,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引起人们深思的问题。从总体上说,有冲突论、兼容论与怀疑论三种观点。冲突论认为,政治民于与经济发展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兼容论认为,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怀疑论认为,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导论:
如下四个关于民主与发展的四个问题一直为人们所置疑:
1.哪一种民主制度最有生命力?
2.哪一种经济体制——财产权形式、资源配置机制、发展战略——最能导致经济增长且使福利分配合乎人道?
3.经济体制的成功运作和所有人共享物质安全的经济增长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条件?
4.巩固民主,使各团体为追求自身利益与价值不虞恐惧而又谨守规则地组织起来,这又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条件?
第一章提出了持久民主制度的理论。我认为,唯有当民主能够唤起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主动地遵从民主制度时,民主才能长久存在。随后我阐明,为了唤起这种尊从,民主必须同时给所有这些力量提供公平的机会,使之能在制度的框架内竞争,并产生实质性成果。即民主必须是公平而有效的。然而在某些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民主制度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即使能建立持久的民主制度,也无法保证那些为了未来民主制度下的有利机遇而不断争斗的各派政治力量会采纳这样的民主制度。
第二章一开始便谈到了权威主义政权的自由化,然后集中讨论向民主过渡进程中的制度选择问题。我认为,这样的制度只嫩个从谈判协商中产生。个别转型案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类协商是包括与先前权威政权有联系的力量,还是仅仅包括和权威政权作斗争的同盟者。
第三章转入讨论经济问题。我认为,财产权形式远不及资源配置机制重要。最理性最人道的经济体制是这样的:它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要受到约束,由国家来保障所有人都享有最低限度的物质福利。这种体制可能在许多方面仍然是效率不过,也不公平。但是,我找不到比它更好的体制了。
第四章专门探讨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问题。我阐明,由改革带来的种种过渡性影响有可能包括通货膨胀、失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人们相对收入的变化无常。问题在于,这种转型成本在政治上是否能被容忍。
第一章 民主
民主的多数定义,都把参与和竞争看得同样重要。
在一个民主国家,所有的力量必须为实现其利益不断地奋斗。任何一种力量都不会因其政治地位而受到保护。谁也不能等到事后去修正结果。人们必须将其利益付诸竞争与不确定性之中。迈向民主的关键就是从一群人到一套制度的权力转移。
从静态的观点看,民主制度必须是公平的。它们必须不时地给相关政治力量在利益与价值竞争中以获胜的机会。从动态的角度看,民主必须是有效的。它们必须使即使民主体制下的失败也比其他非民主体制下的未来前景更有吸引力。
民主的一大标志性特征就是,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具体的结果总是不确定的。权威政体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某人具有防止结果产生的影响。
民主是一种产生不确定性的体制,是一种策略行为分散化的体制,知识只能是局部的。专制者就是旁观者,因为他们不必考虑其他人怎么看自己。若其他人猜错了这专制者的所思所想,他们就只能事后校正最终出现的结果。相反,知道了专制者所思所想的人才能预测到什么会发生。在民主之下,没有一个专制者,所以才有了不确定性。
第二章 向民主过渡
民主过渡的核心问题就是,这种过渡是否会导致一种巩固的民主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相关的政治力量把其利益与价值托付于不确定的民主制度博弈,并服从民主过程的结果。
在言论仪式化的政权下,人人逢场作戏,尽说些自欺欺人的鬼话,而新鲜的言论则具有颠覆性。一旦有人指出,国王什么也没有穿时,均衡就立即被打破得了。
若旧政权以谈判的方式让出权力,那么民主化的最佳策略就是灵活的。事前要妥协,事后要果敢。以摆脱旧政权为主的过渡会在制度上有所保留。最重要的是,军队拥有自治权。
新生民主的存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经济上的成就。有许许多民主体制是在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中好粗县的,因此,这些经济因素不利于民主的生存。
第四章 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
南方和东方的许多国家都在新生的民主政治制度下进行着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在此种情况下可能有四种结局:
1.经济改革可能在民主政治的条件的条件下推进;
2.经济改革可能由一个专制政府强制推进;
3.经济改革被放弃但民主幸存下来;
4.经济改革和民主政治都遭到了破坏。
无论经济改革的长远影响如何,从短期来看,经济改革很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失业、资源配置无效率,以及人们相对收入的变化无常。这些不管在哪里在政治上都是不受欢迎的。在这种条件下,政治上的民主不利于经济改革。
为了推进经济改革,政府必须或者寻求反对党、工会和其他会员众多并且中央集权的组织的广泛支持。
结论:
为了使民主制度得以巩固,这些制度必须同时保护所有的主要利益,并产生经济成效。然而,在最近向民主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主制度”似乎大都是仓促草就的杂乱无章之作,因为这些制度大都是在为了尽快地终止根本冲突这一可以理解的压力下而采纳的。因此,新的民主制度可能会在基本制度方面继续经历着冲突。那些在民主制度的运作中受挫的政治势力,势必会不断地质问这种制度架构的合理性。不管在哪个国家,只要军队依然独立于文官政府,始终会成为不稳定的持久根源。
并非所有的反专制主义运动都拥护民主。有些团体加入民主的旗帜下,仅仅是把此举作为吞噬其专制主义敌人,也吞噬反对专制政权斗争中的盟友的一个步骤。一旦民主制度建立起来,他们则利用这些制度来确立他们在代表“国家利益”上的垄断地位,来压制反对意见,根除一切冲突。
权威主义的诱惑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七嘴八舌、众说纷纭的喧嚣,因必须按程序办事而造成的时机延误,冲突的明显不合理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拥护改革的人们中引起急躁和不宽容心理。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恶化,专家决策的空谈,代议制的低效,都削弱了民众对民主的支持。
东欧国家正在拥抱资本主义,但它们还是很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是梦想繁荣和民主的千千万万人们面临的困境。新生的贫穷的资本主义常常碰到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东欧国家也不能幸免。东方已经变成了南方。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