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外资大肆抄底 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火烧 2008-11-0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外资通过并购方式大量进入中国民族企业,如汇源、蒙牛等,利用金融海啸和行业危机进行逆向操作。文章分析外资策略,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外资并购,避免失去控制权。

外资大肆抄底 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2008-11-05 黄应来   南方日报

    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开始大量以并购国内企业的形式进入我国。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涌现了一批优质民族企业,它们便成为外资竞相追逐对象。近有可口可乐收购中国第一大果汁饮料品牌———汇源,远有南孚、山工机械、乐凯等中国著名企业相继倒入外资怀中。

    金融海啸之下,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外资纷纷把触角伸向了中国民族品牌,目前主要集中在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消费品领域。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奶业陷入巨大危机,包括蒙牛等国内龙头企业,都在生死线上挣扎,这恰好给了外资机会。国际投行们表面上放出唱空奶业的报告,实际上逆向操作。国际资本对奶企的“围猎”已然开始。

    高盛近期发布研究报告显示,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中国市场乳制品需求需要6-12个月才能恢复。而在报告发布之际,高盛等组成的资产清算团已进驻太子奶。

    蒙牛最大的机构股东瑞银日前发表研究报告称,维持对蒙牛的卖出评级,同时决定将蒙牛目标价由11.55港元下调至7.44港元。报告进一步称,决定依次分别下调蒙牛乳业2008—2010年的每股盈利至0.33元、0.33元和0.47元。然而,瑞银一面唱空一面做多。8月22日,瑞银持有蒙牛乳业7.99%的股份,在蒙牛停牌前后曾减持至7.71%,但在持续对蒙牛唱空之后,到9月25日,瑞银却突然买入,持股比例达到12.23%。

    一位长期跟踪投行资本运作的人士告诉记者,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方式。具体解释为,先少量参股,再通过参与投资和企业决策,想办法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把龙头企业搞成亏损企业之后,就可以规避国家限制外资参股的条例,从而全面低价收购和控制该企业。

    或许,放眼全球,中国已是全球资本最好的“避风港”。不过,中国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需要吸取各类教训,审慎而行,万不可为了眼前小利而掉入“陷阱”而丧失控制权。

    此外,为何太子奶、蒙牛等为了获得外资,而不惜与国际资本签下苛刻协议(如包含对赌条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融资困难。之前的汇源被收购,也传出因为资金链出现困难,朱新礼才不得不忍痛割舍。由此可见,怎样为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投融资环境,更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高盛明铺栈道暗渡陈仓:对赌策略唱空做多


2008年11月03日  

   高盛抄底中国奶业双腿走路,就在高盛调低蒙牛、伊利和光明的股市目标价的同时,它却加快接管陷入“资金断链”困境的太子奶。

  最新消息传出,高盛以及其他机构组成的资产清算团,已进驻太子奶集团,全面接手太子奶。高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并未否认已经进驻,只是表示一切以太子奶发布的信息为准。

  一位长期跟踪投行资本运作人士张林(化名)说,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成为不少外资并购的重要方式。

  具体解释为,先少量参股,再通过参与投资和企业决策,把龙头企业搞成亏损企业之后,就可以规避国家限制外资参股的条例,从而全面低价收购中国企业。

  惯用伎俩:唱空做多?

  “投行就是喜欢用这种手法进入,一边是自己发布利空报告,一边是趁机抄底。”一位熟知投行方式的人士说,在“三聚氰胺”之后,中国乳业受到重创跌至谷底,在一片质疑声下高盛却及时出手,该人士称,“投行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高盛近期发布研究报告显示,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中国市场乳制品需求需要6-12个月才能恢复。高盛指出,三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在短期的下降不可避免,同时,该事件将会给未涉及其中的本土和外资竞争对手创造新的机会。

  高盛将蒙牛乳业评级从买进下调至卖出,目标价从28.5港元下调至14港元。将伊利股份(600887,股吧)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卖出,目标价从人民币19.5元下调至7.8元。维持光明乳业(600597,股吧)卖出评级,将目标价从人民币5.4元下调至3.6元。

  “对于高盛来说,首选的是进入一线品牌的龙头企业,进入太子奶是其不得已的选择。”国海证券刘金沪表示。

  去年消息传出,高盛有可能成为中信资本之后,光明集团的下一个战略合作者。光明集团内部人士曾表示,高盛方面看重的就是光明食品集团包括奶业在内的食品业务,以及拥有养殖供应链的集成优势。

  记者翻查伊利和蒙牛的股东记录,发现外资投行很擅长“唱空做多或唱多做空”。日前,蒙牛的最大机构股东瑞银曾发表报告维持对蒙牛的卖出评级,同时决定将蒙牛目标价由11.55港元下调至7.44港元,然而瑞银却“唱空做多”,到了9月25日,增持比例达到12.23%.

  快速抢占二线品牌

  由于国家对本土奶业的保护政策,在出手一线品牌难有更大进展之时,高盛只能把目光瞄准二三线品牌的乳企。去年初,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出资7300万美元,成立了“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三家投行占离岸合资公司30%股权。英联出资4000万美元,摩根1800万美元,高盛1500万美元。

  “太子奶就坏在对赌协议上。”长期关注太子奶的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一份在当时引资的协议,让太子奶掌舵人李途纯几乎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2007年,当李途纯签署引资协议时,不仅签了担责协议,还签了一份风险巨大的对赌协议。在双方最终的7300万美元融资协议条款中,暗藏如下内容: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就可调整(降低)对方股权;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

  现实是残酷的,由于太子奶的市场铺得太快,再加上三聚氰胺的事件,使得太子奶从去年底开始,资金链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最近,公司高管手机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山东、四川等地开始陆续断货,生产工厂陆续出现停工现象。

  此时,对赌协议生效。

  对高盛等投行来说,对赌的胜利意味着拿到了太子奶的控股权,而太子奶高管向外界表示,20天之后,太子奶将联手有关投行,做出重大变革。

  抄底好时机

  一位长期跟踪投行资本运作的人士告诉记者,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方式。具体解释为,先少量参股,再通过参与投资和企业决策,想办法把企业搞黄,或者使其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把龙头企业搞成亏损企业之后,就可以规避国家限制外资参股的条例,从而全面低价收购和控制中国企业。

  另一种类似的是“企业屠夫”。刘金沪解释,在企业处于危机的时候,投行进入并进行初步管理,管理成型后高价卖出。“当然这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方式,这就要求投行能找到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操作。”

  目前,伊利、蒙牛和光明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由此,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伊利、蒙牛和光明的股票市场的变化,高盛等外资投行或已布局或通过二级市场,或要约收购实现对乳业更大的话语权。

【作者:邓瑞燕 来源:南方都市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