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论新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本质(1) 上层建筑主导经济基础如何看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火烧 2008-11-05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上层建筑主导经济基础的关系,分析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结合新中国革命实例,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主导作用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义。

上层建筑主导经济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表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个表述起始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样表述是能够解释一些现象的,不过也对某些现象显得无能为力。

  同样一盘棋,换成低手或者高手,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更具体的来说,一盘棋甲方尽管占据巨大优势,但是如果由低手面对高手乙方的时候,大败是必然的。这时明明是意识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主导了局势的发展。

  以新中国革命为例,如果用物质决定意识,那还革命什么?人家国民党、日本人势力强大,打什么?同样在革命过程中,由毛主席领导和没有毛主席领导,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时明明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决定作用。

  又如1970年代末,中国完全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论从工业、农业来说都是如此,而且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没有人会相信中国会成为殖民地加奴隶。但现实是,笑贫上台之后,轻轻松松的就推行了洋奴主义,把中国推向了殖民地加奴隶的深渊。这时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在哪里?

  为了更好的解释上述现象,韩德强提出新的看法,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应该是:物质产生意识,意识受物质制约,意识主导物质。同样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如此:经济基础产生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主导经济基础。吾当时看到此观点,恍然大悟,能够彻底解决自己的困惑,对此是完全赞成的。这并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巨大发展,有力的支持毛泽东思想。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更好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如何看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如果在近代、现代说某人写诗(词也是诗的一种了)比自己好,柳亚子一定不服气。但是柳亚子对毛主席的诗才却佩服得心服口服。说句实在的,柳亚子对毛主席的赞美,到了让某些人听起来很肉麻的地步。但是吾以为,在他的想法里,自己不过是说了实话,因为毛主席的诗才,的确是气势非凡。

  林彪提出一个天才论,当时引起不少争议。作为一位军事家,林彪也应该是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毛主席说“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别的不说,在军事上,有毛主席指挥就不断取得胜利,没有毛主席指挥就败仗连连。没有毛主席,长征途中红军必然被消灭。毛主席对历史的推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能让人信服的解释这个现象。

  有一句话“时势造英雄”,但是时势并不一定有英雄。在革命形势出现的时候,并不确定会出现一位恰当的英雄。千里马和伯乐,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也就是说,革命形势常有,而毛主席不常有。比如眼下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成天吃的谁也不能保证安全的食品,但是就是没有英雄出现。英雄和人民,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爱迪生有公式,成功=99%的努力+1%的灵感,绝大多数人都注重99%的努力。但是爱迪生却解释说,没有后面的1%的灵感,前面的99%就不会有作用。所以这个公式应该改成乘法关系:成功=99%的努力*1%的灵感。把这个公式扩展到历史中,人民是99%的力量,但是没有那1%的英雄推动,这99%的力量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力量,效果几乎接近于0。有了这1%的推动,小力量可以打败大力量,可以从小力量变得强大。

  毛主席,就是这1%的灵感。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的一切胜利。这也就是意识主导物质的最充分体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