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真的“穷”吗? 从头戏说社会生产史、分配史和生产过剩
从头戏说社会生产史、分配史和生产过剩
——社会主义真的“穷”吗?
高山美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评论说我的一篇关于“拉动”内需的网文,居然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差不多,真使我“受宠若惊”。想想也是,改革已经30年,人们已经看惯了“戏说”,自然稍微枯燥一点的东西,就会在人们的印象里变成了“新闻联播”。看来为了适应形势,也不得不学着写点“戏说”了 吧,所以现在就来试试,看来“戏说”也不是好写的,初学写得不像,万望看客多多谅解!
这次说的还是两种制度下的分配,想说明;生产“过剩”的社会形态,并不表示它的生产力水平就高于分配公平的“短缺”型社会,相反分配公平的社会却必须是生产水平相对已经发展到较高的层次才能实现的社会形态,现在就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话说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如今已经普及,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人是通过劳动由猴子进化来的。人在劳动中学会了制造工具,人类社会就脱离了动物界,变成了“人”。何谓社会的进化呢?根据人们劳动生产工具的水平来衡量就有畜牧农业社会、电气机器工业社会、电子信息社会等等;也可以用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来衡量,譬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等的。这样看来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就表示达到了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与之相匹配,这是旧话。
社会就是这样发展到今天,还要继续发展到明天,这就谓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吧!
这个过程具体说来大概是这样的:
话说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公社,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养活自己,没有一点剩余劳动,自然每个人的经济地位必然就是相对平等的,除了杀死对方,政治地位也就平等了。当时由于身体的强弱,技术的高低,劳动能力还是有差别的,于是头脑聪明、身强力壮的能人必然就成了群体的酋长,社会因野蛮、生产能力低下而公平。
当劳动生产力发展到许多人的劳动可以养活一个寄生阶级的时候,合乎规律的寄生剥削阶级就产生了,这就证明了剩余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剩余劳动的增长既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然而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到什么时候这种情况才能改变呢?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社会生产出第一颗珍珠的时候,这颗珍珠可能就只能镶在皇帝的皇冠上,为他一人享用;当珍珠的生产能达到串成一串项链的时候,它一定带在皇后的脖子上;当它的生产能力能够达到美化整个贵族阶级的时候,它就成了贵族间相互炫耀的珍品;但是当它的生产能力可以用来美化全社会更广大的平民妇女的时候,它却生产过剩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平民妇女,她们没有钱!
于是生产珍珠的商人,为了维持珍珠的高贵身价,也就不能开足马力进行珍珠的生产了,于是珍珠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就受到了抑制。这是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它相对落后的分配关系极端不相适应的表现,而经济危机就是社会生产对这种不合理分配的严重抗议。
这里就涉及到了社会分配制度是否能够与社会生产能力相互协调以造福人类的问题了。
按照劳动者正常的想法,世界是劳动者创造的,科学技术是在劳动中得到发展的,现在人类的劳动已经达到了每一个妇女,都可以有一串珍珠项链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水平的时代,为什么就不能让她们满足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合理要求呢?
我们今天的社会分配,为什么要让一部分人撑死,一部分人饿死呢?
让一部分人(少数人)先富起来!
在奴隶社会,一定是真理,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只有这样的水平;
在封建社会,它还是真理,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还不可能使人人都相对富裕;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它还可以是真理,但是到了资本主义出现了经济危机,就显示了使“一部分人富裕”的分配制度,已经大大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了!
于是更加新型的、分配相对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必然地诞生了!
我们中国在1949年——1978年末的改革前,不论现在有的人说中国当时如何穷,但是中国当时的人,虽然人口增加了一倍,却人人都是有房子住的,住的质量随着生产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中;当时的中国人都是人人有工作岗位的,有单位的;中国的孩子都是由国家培养的,成长为各方面的、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是有出息、有前途的。中国人的医药服务是一流的,人民的健康是有保证的,人的寿命延长(1950——1978年,男平均延长13.1岁、女平均延长19.8岁),人口增长(从5亿增至10亿),人民是基本满意的。
而这就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虽然与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但是科技的发展是世界性的,全民福利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与20世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是相适应的,而且在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余地,人们都知道,社会需求旺盛,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条件,绝不会出现经济危机。
我们现在就来比较一下在相同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分配的不同情况:我们假设有两个社会A和B,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是相同的都为100%;人口也都是100%
社会A的分配情况如下:10%的富人占有全社会财富的50%;
18%的贫困人口(每天的生活费约为3.56元)占社会财富的1.4%;
假设剩下的72%的人口,占有社会财富的48.6%;其中50%的农民占有社会财富的24.3%;另外22%的城市人口占有社会财富的24.3%;
我们假设社会B 的分配情况是这样的:全民积累和全民福利占国民收入的70%,其中积累占40%,全民福利占30%,由国家统一安排;按劳分配占30%分配给个人消费;也就是积累占40%;而人民的消费占60%(其中30%为全民福利;30%为按劳分配)。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社会B 的支出是占了国民收入的30%,这是全民都可以享受的消费。剩下的按劳分配的部分,我们设计分为24个等级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假设现在社会生产力可以达到为全社会的妇女都生产出一串项链。在B社会,就会给每一个妇女发一张购珍珠卷,大家就都可以买到一串珍珠项链,当然其中可能有的人不想买,把票送给了别人,或者浪费了,但是不会引起生产过剩,而且可能很多人还想买两条,所以还觉得珍珠生产的太少了,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如果在A社会就不同了,人们在生活中要考虑的,首先是住房、孩子的医疗、老人的看病、如果是失业人口,还要先解决吃饭问题。这珍珠项链恐怕只能供10%的富人尽情享受,如果平均他们一人买5条,也才卖出50%,如果加上22%的城市人口有10%的人买了项链,也才达到60%的需求,另外的40%就生产过剩了。也就是说在A社会虽然他的生产力水平和B 社会是相当的,但是它的社会需求撑死了也仅仅只有60%所以在他们的货架上珍珠项链就永远不会脱销。
可见如B这样的社会,在A社会的富人感觉一定是很穷的,项链还要每人限购一条,而在A社会项链就很多,想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是多么的舒服啊。所以他们就感觉社会主义是很穷的,于是我们也跟着他们承认自己穷。
经过了30年的改革,中国与国际接轨了,中国“富”了,但是中国的劳动者却越来越想念“贫穷”的毛泽东时代,因为从切身的感受中,人们明白了社会主义其实并不穷,公平的分配需要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可能满足。这个真理我们很多人是用了30年的代价,才明白的,代价虽然不小,但是毕竟明白了!就怕至今还有人不明白,还要“跳”下去,这就悲惨了!